2015年全国新课标历史试题特点综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历史试题特点综述

资源简介


余世友:太和中学 阜阳市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 电话: 15855820909
2015年全国新课标历史试题特点综述
1.考查的内容:重视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除选一、选四外)主干知识来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包括初中的知识),可以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来完善包括地图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历史题目统计
题号
考查内容
呈现形式
设问形式
教材分布
分期
模块
分值
24
小农经济
叙述性文字材料
影响类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国古代
经济
4
25
汉代外戚干政
叙述性文字材料
背景类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
政治
4
26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叙述性文字材料
影响类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国古代
经济
4
27
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图表类文字材料
比较类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国古代
思想
4
28
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叙述性文字材料
影响类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近代
经济
4
29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原始性文字材料
背景类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国近代
政治
4
30
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叙述性文字材料
背景类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中国近代
政治
4
31
一五计划(工业化)
图表类文字材料
比较类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中国现代
经济
4
32
罗马法(司法公平原则)
图表类文字材料
说明类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世界古代
政治
4
33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原始性文字材料
说明类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世界近代
政治
4
34
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
叙述性文字材料
比较类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世界现代
经济
4
3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叙述性文字材料
比较类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现代
政治
4
40
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维新思想
原始性文字材料
比较类、概括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
思想
25
41
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
原始性文字材料
评述类
工业革命
世界近现代
经济
12
45
唐代币制改革
原始性文字材料
概括类、影响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46
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的变化
原始性文字材料
概括类、影响类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5
4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法国复兴
原始性文字材料
概括类、原因类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48
丘处机
原始性文字材料
原因类、影响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历史题目统计
题号
考查内容
呈现形式
设问形式
教材分布
分期
模块
分值
24
儒家思想
叙述性文字材料
说明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
思想
4
25
汉代地方吏治
原始性文字材料
说明类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
政治
4
26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叙述性文字材料
比较类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
经济
4
27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原始性文字材料
影响类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
经济
4
28
洋务运动
叙述性文字材料
说明类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近代
经济
4
29
康有为思想主张
叙述性文字材料
说明类
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
中国近代
思想
4
30
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
叙述性文字材料
目的类
近侵华日军的罪行——经济侵略
中国近代
经济
4
31
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
叙述性文字材料
背景类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中国现代
经济
4
32
工业革命
叙述性语句(比较)
比较类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代
经济
4
33
第二次工业革命
图表类文字材料
说明类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代
经济
4
34
“斯大林模式”
叙述性文字材料
比较类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现代
经济
4
35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叙述性文字材料
说明类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世界现代
政治
4
40
孟子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原始性文字材料
概括类、背景类、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
思想
25
41
1950~2008年我国节假日的变化
图表类文字材料
变化类、原因类
现代中国习俗变化——节假日变化
中国近现代
经济
12
45
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
原始性文字材料
概括类、影响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46
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原始性文字材料
概括类、评述类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5
47
苏联制定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  
原始性文字材料
概括类、影响类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48
俾斯麦
原始性文字材料
背景类、评价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2.历史素材呈现形式: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很多是描述性的语言,还有表格、图片到等。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们应该从人的思想行为出发来认识理解历史,从人的行动与思想中理解历史活动的发展与变化,从繁复的历史中考察历史活动的目的,从而发觉历史的功用,体现历史理解的价值。
3.选取的历史素材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且具有广泛性。
如弘扬中华传统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40题);渗透依法执政的理念(第32题);倡导爱国主义的精神;失业保险制度(第34);世界银行中国国力增加对世界银行的促进作用(第35题);儒学的发展与创新,科技技术的作用(40、41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011版初中课标对学生素养的要求】
(2)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学科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发展意识、多元联系,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以及历史评判和历史认同感。
4.考查侧重由过去的知识考查到以能力考查为。
重历史认识(历史解释)轻历史事实;不追求覆盖面而追求深度,思维力度高、逻辑环节多,重视在历史情境中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材料理解需要整体思维、排除干扰把握主旨。
试题难度整体有所下降,2015选择题难度有较大的调整平均分26.20分,比2014年的选择题高5.51分。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试卷Ⅰ试题难度统计(表格中数据湖北试题分析)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选择题
主观题
全卷
选择题
主观题
全卷
主观题难度略下降,但选择题难度上升。整体难度略高于是2013
0.471
0.477
0.474
0.439
0.363
0.401
【考试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示例: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江西省】难度值:0.17 因果关系:逻辑推理;重要概念:外戚(初中教材)、“家天下”(宗法制的影响)
5.赋分比重的倾向性日趋明显。突出对中国史的考查。
全国试卷Ⅰ中对中国史的考查由2012年63.25%到2013、2014年68.25%;从中国史的分期来看,突出对古代史的考查,近三年比重逐渐加大(27.5%—33.75%—36.5);从专题模块来看,2012、2014加大了对文化史的考查,其中2014年占了49%。另外近三年高考的选择题部分,对中外近、现代史的考查层出不穷、常考常新,几无重复。而中外古代史部分,除了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的考点有所变化外,政治、文化部分相对稳定和集中。(如:分封制、宗法制、儒家思想古代希腊民主、罗马法:法律素养、法律程序正义、自然法的精神,理性、正义、平等、法治变革的非常规化)。
二.全国新课标大题40题考查的认识:
据统计:2015年全国卷一得分统计情况
本题共25分三小问:
表1 40(1)考生得分及百比
得分
0
1
2
3
4
5
百分比
32.5
0
0
28.09
0
7.59
得分
6
7
8
9
10
百分比
14.8
0
14.2
0
2.80
(满分:10分,平均分3.53,含0分卷/5.23
分,不含0分卷,样本数:130130)
表2 40(2)考生得分及百比
得分
0
1
2
3
4
5
6
7
百分比
3.7
0
0
8.29
0
5.69
18
0.1
得分
8
9
10
11
12
13
14
15
百分比
27.9
9.89
0.4
24.5
0
2.09
0
0.1
(满分:15分,平均分7.71,含0分卷/8.01
分,不含0分卷,样本数:130130)
1.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时间
内容
2009年
建国后的经济:统购统销
基本脉络
2010年
明清手工业发展、英国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外关联
2011年
中国古今选官制度的标准
古今贯通
2012年
城市信号灯与三次工业革命
阶段特征
2013年
中国古今对海洋的利用(1)
古今贯通
爱因斯坦热(2)
中外关联
2014年
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
中外关联
东北移民
阶段特征
2015年
儒学的发展(1)
古今贯通
孟子、苏格拉底与法
中外关联
2.内容来看:大多是主干知识;另外构成主干知识的要素,是小切口、深分析内容。
3.材料往往体现运用史观来统领材料。如近代化、整体史观、社会化史观、文明史观。
4.从设问来看:背景、原因、特点、阶段特征、认识、变化、内容、异同点、历史作用、评析;还有限定词:概括、分析、归纳、说明、比较。
5.从内容来看到:经济史居多,但近两年来文化史增加。
三、全国新课标卷一、二关于第41题思考
年 份
试题内容(素材)
试题设问
2010年
(第40题第3小问
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生产状况的比较。(纯文字)
“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年
欧洲崛起的方式。(纯文字)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
中国近代化的动力。(图示)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
东汉、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方式的比较。(地图)
(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之间的比较。
(图片)
“提取(图片)材料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年
关于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目录”。(目录)
“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目录)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15年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关系式)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状况。(图表)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1题考生得分及百分比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百分比
0
0
23.19
0
21.19
0
12.8
0
4.09
0
0.5
满分:12分,平均分4.25,含0分卷/4.73
分,不含0分卷,样本数:130130)
思考一:试题考查的演变过程
1.试题素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样化。试题内容开始以图示、图片、图表、历史地图、目录、关系式等多样化、形象化的形式予以呈现,相比单纯的文字史料而言,更为简约而生动。
2.试题设问和作答的要求越来越开放性的特征。2012年以前的题目都是围绕着一个给定的话题和观点而展开评价,2013年开始,学生的思维视角不再被动地囿于固定的观点,而是可以主动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3.作答要求和难度的变化减小。2013年开始,不再要求学生对固定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论证”而是对自己所形成的“结论”、“事实”或“信息”进行“说明”,阐释清楚。
应对:(1)准确理解题目情境,搞清题目的要求。
2.要揭示题目的立意。“生产要素发展成为变革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受制于社会条件的”(2010年);“不同文明之间是相互融合与影响的”(2011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是外塑基础上的内源型崛起”(2012年);“行政区划的依据应因时而变,建筑是政治制度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2013年);“国共两党及其军队都是抗战的主力,世界近代史亦即全球化的历史”(2014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节假日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2015年)。
3.逻辑层次强,史论结合。论证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典型的史实和论据、精准凝练的语言、首尾呼应的逻辑,分层设计。
4.平时积累新素材,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上网搜集其他省里大型统考试题。找些漫画、曲线图、服饰、邮票、照片等有足够信息可挖掘的材料)
5.试卷卷面工整书写规范。
三.选修试题:外省经验选两本。先讲原理再讲典人物。选一选四不考书上人物,课外资料。
选二选四主要考书内容。有的学校以讲带练,如改革和人物,每次考一个人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