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材分析】本课对学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内容的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以及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相关内容,下启抗日战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内容。从结构上看,本课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从中国革命发展的角度看这三个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可以作为新民主主义发展的背景来看待。因此,第一子目体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第二子目体现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使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第三子目红军通过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三个子目在逻辑上以“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发展”为主线展开。课标要求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学情分析】本课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于该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初中阶段已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有初步了解,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长征等重要史实已有初步认识,同时也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是,他们对于重要史实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对于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关系的认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化教学,引导其深入探究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内在原因、过程、影响等,采取多种类型史料进行补充和讲解。【素养目标】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解读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工农武装割据。运用文献资料,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及意义、知道红军长征的过程。难点: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并体会长征精神;理解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必然性。【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史料解读。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呈现时空观念: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主要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学习,一条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的统治,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通过两条不同颜色的时间轴来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时间线索。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先观察这幅历史图片,从图片中你能够提取出什么历史信息?学生回答:图片的正中间有几个醒目的大字“杀绝共产党”教师讲述:回忆之前所学,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国共合作失败。一时间整个广州街头,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之下人人自危。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的3月到…革命力量可以说是遭到极大摧残,革命形势也急转直下。而面对这样十分危急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要不要继续坚持革命?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要坚持革命,那既然要坚持革命,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怎样继续坚持革命呢?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急需要从大革命的失败当中去吸取教训,而另外一个方面,又要在当时国民党的统治之下保存和发展革命的力量,那当时的国民党是一种怎样的统治情况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问题,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一、宁汉合流,专制统治——形式上统一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地图并根据课本128页的内容来完善这个时间轴。学生活动:根据课本完成时间轴。教师讲述: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并入南京,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次年的四月,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以讨伐张作霖为对象的二次北伐,5月日本为了阻止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没有抵抗而是采取了绕道北伐的措施,当然,由于张作霖在作战当中军事处于不利地位而且未能满足日本提出的在东北设厂、移民等要求,所有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同年的12月,他的儿子张学良改旗易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教师活动:呈现史料,提问:在易帜之前,张学良关于易帜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学生回答:两难,担心日本的侵略。教师讲述:所以日本为什么要阻止易帜呢?因为防止中国的统一,防止中国的统一对于日本来说有利于它侵略中国,所以我们看前面为什么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为什么日本在皇姑屯把张作霖炸死,其实都是在阻止中国的统一,以满足它侵略中国的需要。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张学良毅然作出了改旗易帜的决定,那他这样的行为大家想想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学生回答: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教师讲述:所以在改旗易帜上我们应该给张学良一个积极的肯定。当然呢,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也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请大家注意这个关键词形式上,那为什么南京国民政府我们叫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呢?(一)军事——新军阀混战教师活动:呈现地图并讲述,当时全国各地都宣布了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但实际上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实际能够控制的地区是非常的有限,就集中在了江浙等东南的几个省份。对于其他的广大地区,是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在西边除了有军阀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势力,而且东南的台湾仍处于殖民之下。东边则出现了一些我们非常熟知的地方实力派,比如东北地区的张学良以及两湖地区的李宗仁。这些军阀他们各行其是,而且他们和蒋介石之间矛盾重重,所以很快双方就打成了一团,有蒋冯之战、蒋桂之战最后在1930年变成了一个中原大战,虽然蒋介石最终赢得了中原大战,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在后来还经常出现。同时再来结合接下来要讲到的,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区也建立起来好几块革命根据地。所以综上我们只能说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因为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过渡:那第二我们来看一下国民政府在政治上的统治。(二)政治——专制独裁教师活动:大家看这个标题就能看出国民政府的统治,它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专制教师讲述:呈现材料,讲述国民党的“党外无党”主张,提问:“党外无党”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第一个党指的是国民党,第二个指的是其他党派,所以党外无党的意思就是除了国民党之外,其他的党派都是非法存在的。教师活动:看这段史料的作者是谁?他对国民党“党外无党”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回答:陈独秀,反对、讽刺国民党的看法。教师讲述:所以大家二者一对比你就会发现国民政府他的统治在政治上呈现出一党独裁,这就是他政治上的特点。过渡:好,我们再来看经济。经济——进步与锁链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来看课本129页回答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是什么情况?教材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了这个情况?学生回答:两方面。第一个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讲述:这是确实的。我们来看到右边这幅发展趋势图,可以发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这十年刚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而且在这一时期新注册的工厂数以及资本额每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那么为什么这段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较快呢?学生回答: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通过改革币值,统一税制,政府的这些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也就唤起了民间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而且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种种原因的交织就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教师活动:但是,这一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之下经济方面有一个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官僚资本。教师活动:什么是官僚资本?教师讲述:带领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出官僚资本的特点及含义。并通过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增长趋势带领学生理解国民党在经济上的专制。教师总结: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上新军阀混战,政治上一党独裁,在经济上又纵容官僚资本的发展,实际上更多的是在代表官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那这样的政府能带给中国一个光明的未来吗?学生回答:不能。过渡: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共产党该怎么办呢?中国共产党该怎么样去继续坚持革命挽救民族危亡呢?是不是得首先反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二、红色割据,星火燎原(一)南昌起义(1927.8.1)教师讲述:要武装反抗这个也是我们在大革命失败当中所汲取到的最重要的一条教训,所以在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提问:请同学们在教材当中来阅读南昌起义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南昌起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学生回答:国民革命失败后,吸取要掌握武装后。教师讲述:简单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并分析南昌起义的的两个重要意义。过渡:如果说南昌起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一个应激性反应的话,那么接下来中国革命到底要怎么走,其实还是需要党去开会形成一个决策来指明接下来的方向。八七会议(1927.8.7)教师讲述:1927年8月7号,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提问:看教材129页下面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八七会议的相关内容。教师活动:八七会议还确立了什么总方针?学生回答:土地革命教师活动: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了要和农民结合,意识到这个时候农民群众是存在巨大力量。教师总结:但是,这并不意外着我们在这个时候开始走向了农村,我们只是意识到了要联合农民,而八七会议上其实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但是我们看八七会议它给当时的中国革命其实就指明了一个方向,所以它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历史转变。过渡:在八七会议上还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在秋收时节发动秋收起义。(三)秋收起义(1927.9)教师讲述:1927年的9月根据八七会议的要求,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简单讲述秋收起义的经过以及重要意义)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学生回答:以攻打大城市为目标;都受挫了。教师活动:为什么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攻打大城市为中心呢?学生回答:因为俄国就是这么胜利的而且中国的革命当时没有自己国内的成功经验可借鉴。教师活动:为什么这种道路在在苏俄能够取得胜利,然后在中国却受挫了呢?学生回答:苏俄的资本主义相对发达,工人多且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强大;而中国呢?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农民占多数,而且中国的城市敌人力量集中。教师活动:所以从刚才这两次起义当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学生回答:城市中心论它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教师活动:我们再来看这两次起义其中又有一次起义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哪一次?学生回答:秋收起义教师总结:至此中国的革命开始往农村走了,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了。过渡:在农村需要怎么建设才能保存和发展革命的力量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四)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教师讲述:毛泽东到了井冈山之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问:有了这块革命根据地接下来要干嘛?学生回答:进行一系列的建设。教师活动:看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进行的一系列建设,哪一条措施体现了我们所讲的八七会议的总方针?学生回答:开展土地革命(四)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教师活动:观察图片及史料,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事?什么是土地革命?学生回答:打土豪分田地,体现在我们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就是土地革命。教师活动:呈现材料提问:在根据地广泛进行土地革命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提高生产积极性、参加和支持革命等等。教师讲述: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的革命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心开始逐渐的从城市走向农村。在农村它的这个革命力量得到了保存和发展。而换句话说,我能不能从中得出结论就是在当时的中国,只有革命走向农村才能使革命的力量得到发展。认同我刚才说的这句话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认同,据材料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将刚才得出的原因归结为一条,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其实是国情。因为走向农村的这条道路符合了中国的国情,所以说中国革命才能在农村蓬勃发展。过渡:而在探索这条道路当中毛泽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进行实践而且也还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其理论化。(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成型教师讲述:毛泽东在1928年的10月、11月和1930年的1月先后写了三本著作,在这些著作当中他提出来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那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呈现史料)学生回答:回答。教师活动:大家能不能用之前我们讲过的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回答:井冈山。教师活动:回顾一下井冈山,通过游击区,土地革命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建设,引导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使得中国的革命在农村迅速的发展起来的事实。教师活动:我们的革命在农村发展起来了,还要不要城市了?学生回答:要教师讲述:肯定要城市,因为最后我们的目标还是要占领城市统一全国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我们看,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际上就为中国探索出来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了?学生回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教师活动:呈现史料,提问:这样的一条道路周恩来是怎么评价的?学生回答:一条创新的道路,一条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教师总结:这条新路的探索它就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力量,领导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到1930年夏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同时开始尝试建设革命政权。但是正当革命发展向好时,蒋介石在1930年10月份开始先后发起了对于红军和根据地的五次大规模的围剿。而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我们失利了,所以革命再次遇到了挫折。那为什么前四次我们都能打退,那第五次的反围剿失利了呢?(呈现表格)三、战略转移,转危为安(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学生回答:看表格得出,第五次反围剿国民党投入了更多的兵力而且中国共产党指挥也变了。教师讲述:当时国民党也吸取了前四次的教训经济上严密封锁,打持久战、堡垒站。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犯了左倾的错误,“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敌人拼消耗。所以从1933年9月到1934年10月,经过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都没有打退国民党的围剿,而且到1934年10月国民党的军队他已经深入到了中央苏区的腹地,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红军长征。(二)红军长征教师活动:从瑞金出来之后,红军先后突破了四道国民党所设的封锁线,但是在第四道湘江之战中,红军损失了38000多人。所以,革命形式再次遇到了危机于是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到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贵州,于是在贵州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三)遵义会议教师活动:(呈现材料)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回答:根据材料和课本回答。教师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开始轻装前行,四渡赤水把国民党军队绕的昏头转向,然后突然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十几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随后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雪地在1935年的10月份到达了陕北的吴起镇,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1936年的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中国红军的长征自此全部胜利结束。(四)长征结束教师活动:呈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红军长征的不易。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过渡:通过红军长征的胜利,引到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长征精神,照亮前路教师活动:呈现史料,与学生一起分析毛泽东的话。得出长征的意义。首先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了红军的不可战胜,因为再艰难的路途我们都能够坚持下来。它是宣传队它在沿途宣传了党的主张,它是播种机它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扩大了红军的影响。而长征一完结,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教师活动:为什么说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学生回答:依据材料,长征实现空间上的转移、空间上的转移以及组织上的新。教师活动: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带领学生深刻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课堂小结】教师活动:总结一下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到1936年10月的长征结束。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什么?中国的革命又经历了什么?以及是什么因素引导中国革命为什么能从失败走向新局面?学生回答:畅所欲言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紧的依靠人民群众、坚定的信念、实践当中不断的去吸取教训等。教师活动: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来论证历史的经验再一次证明一个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终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板书设计】第 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南京国民政府1军事:新军阀混战2.政治:专制独裁3.经济:纵容官僚资本二、中国共产党1.红色割据,星火燎原2.战略转移,转危为安3.长征精神,照亮前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