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 演化的自然第3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基础过关全练1.【主题教育·世界地球日】(2022浙江金华中考)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下列关于地球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地球由内而外分为地幔、地核、地壳三层C.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D.地球大气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2.(2022浙江兰溪模拟)地壳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的六大板块组成B.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不稳定处C.外力作用主要是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D.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3.【教材变式·P17内容改编】科学家通过对地球地层和化石的研究,认为中国大陆形成的年代是 ( )A.25亿年前到5.7亿年前的元古代B.5.7亿~2.5亿年前的古生代C.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D.0.65亿年前至今的新生代4.(2023江苏盐城盐都期中)就你所学的知识而言,你可以猜测原始大气中没有 ( )A.氨气 B.氮气 C.氧气 D.氢气5.(2023江苏南京江宁月考)米勒实验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该实验证了 (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B.有机小分子可以合成有机大分子C.有机大分子可以演变为原始生命D.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的某些成分可以转变为有机小分子6.【新题型·框图推断】(2022浙江温州中考)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态变化的概念图,还有部分未完成。(1)概念图中的“ ”应填入的内容是 。 (2)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 。(填序号) 能力提升全练7.【新特色·地质研究】(2022浙江绍兴中考,3,★☆☆)地球板块之间在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实验模拟板块碰撞形成海洋B.如图实验模拟板块张裂形成山脉C.地震、火山的发生与板块的碰撞和张裂关系密切D.在流水和风的作用下板块之间发生了碰撞和张裂8.(2022浙江宁波中考,6,★★☆)2022年5月9日14时23分,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6.2级地震。下列有关此次地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B.发生地震的海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上C.发生地震的海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此次地震没有释放能量,不会引起地形的变化素养探究全练9.【学科素养·科学思维】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学习探究任务。材料一 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如表)、太阳系模式图(如图1)。图1图2行星 距太阳 (地球=1) 体积 (地球=1) 赤道半径 (千米)水星 0.387 0.056 2 440金星 0.723 0.856 6 050地球 1.00 1.00 6 378火星 1.52 0.15 3 395木星 5.20 1 316.0 71 400土星 9.50 745.0 60 000天王星 19.20 65.20 25 900海王星 30.10 57.10 24 750材料二 该同学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总星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其他行星在同一条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不同。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1)请你挑出该同学描述中的两处错误,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示例】错误1.原文:河外星系——改正:银河系读图2“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照片”,请你从科学性角度对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3)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 (单项选择题)。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C.地热能 D.重力势能(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有 (双项选择题)。 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B.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C.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D.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5)该同学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法继续探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 请你为他提出建议。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全练1.B 地球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A正确;地球由内而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B错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C正确;地球大气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D正确。2.C 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故A叙述正确;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故B叙述正确;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主要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C叙述错误;海陆变化主要是内力作用导致的,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故D叙述正确。3.C 科学家通过对地球地层和化石的研究,逐步揭示了地球在 25 亿年前至今发生的变化。认为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繁盛。4.C 氨气、氮气、氢气都是原始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A、B、D不符合题意;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C符合题意。5.D 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大分子;第三个阶段,由有机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环境,生成20种有机小分子物质。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选D。6.(1)火山 (2)②解析 (1)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表现形式为地震、火山喷发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冰川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等。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②。能力提升全练7.C 海洋是板块张裂形成的,A错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B错误;地震、火山的发生与板块的碰撞和张裂关系密切,C正确;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和张裂与流水和风的作用无关,D错误。故选C。8.A 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台湾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A正确,C错误;发生地震的海域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B错误;地震释放能量,会引起地形的变化,D错误。故选A。素养探究全练9.(1)错误1.原文:同一条椭圆轨道——改正:各自的椭圆轨道错误2.原文:公转方向不同——改正:公转方向相同错误3.原文: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改正: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错误4.原文: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改正: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2)各行星大小的比例不符合实际。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相同比例缩小制作模型。(3)A (4)AC(5)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借助互联网查询各种资料、走进博物馆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有四处错误,分别是:错误1.原文:同一条椭圆轨道——改正:各自的椭圆轨道;错误2.原文:公转方向不同——改正:公转方向相同;错误3.原文: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改正: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错误4.原文: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改正: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体积差别大,但根据图2可以看出各行星大小差别不大,说明其大小比例不符合实际。所以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相同比例缩小制作模型。(3)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故A正确,BCD错误。(4)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的温度适宜,故A正确;地球存在生命与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无关,B不符合题意;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为地球上生命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故C正确;地球存在生命与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关系不大,D不符合题意。(5)继续探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可采取的方法很多,如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借助互联网查询各种资料、走进博物馆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