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低碳生活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低碳生活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章 可持续发展
第3节 低碳生活
基础过关全练
1.【学科素养·态度责任】(2022浙江台州黄岩期末)为了减排温室气体,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不利于目标实现的是(  )
A.离开教室随手关灯
B.大力推广燃煤发电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倡导全民植树造林
2.(2023浙江开化期中)建设“活力新衢州 美丽大花园”应提倡 (  )
A.聚餐时用公勺、公筷
B.直接露天焚烧大量垃圾
C.私家车停在消防通道上
D.使用冷空调时总把温度调到最低
3.(2023浙江金华东阳月考)下列做法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是 (  )
A.生活垃圾深埋处理,减少对地表的污染
B.无纸化办公,低碳出行,减少资源消耗
C.退耕还草,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D.推广使用滴灌、喷灌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
4.(2022浙江台州椒江期末)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成该目标,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
A.夏季空调温度设置在26 ℃以上
B.步行上班上学,禁止生产出售燃油车
C.人走随手关灯,长时间不用电脑及时关机
D.控制肉类的摄入,减少畜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5.【新题型·科普阅读】(2022北京中考)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图1
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原文作者邹才能、林忠华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   (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3)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②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
能力提升全练
6.(2022浙江台州黄岩期末,15,★☆☆)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是重要的循环形式,根据如图分析科学合理的是 (  )
A.碳循环和氧循环互不干涉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氧循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氧气
D.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动态平衡
7.(2022北京中考,25,★☆☆)北京冬奥会践行“绿色奥运”理念,实现了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消耗之间达到平衡。下列做法能够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是 (  )
A.植树造林
B.建筑材料回收利用
C.风能发电
D.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8.(2023浙江杭州上城期中,37,★★☆)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CO2对人类生存、生活有着重大影响,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当前最先进的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实现CO2循环利用和碳排放几乎为零。CO2气体加压变成液态,从微观角度看,发生变化的是                          。
(2)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相关成果于2021年9月2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请分析“搭积木”式的合成路线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食物中的淀粉[(C6H10O5)n]在淀粉酶和水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缓慢氧化转化为CO2和H2O,该转化中消耗O2与产生的H2O分子个数比为    。
②写出图中①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
(3)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   (填字母)。
A.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推进使用新能源汽车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
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9.(2022浙江舟山中考,33,★★☆)我国政府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都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除了陆地植物固碳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固碳之地,如图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三种方式。
(1)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
(2)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
(3)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多少亿吨碳元素
素养探究全练
10.【学科素养·态度责任】(2022重庆中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
(1)如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   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由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   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   到大气中。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   能力的趋势,通过人为干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当务之急。
(4)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   (填字母)。
A.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B 离开教室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推广燃煤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全民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
2.A 聚餐时应用公勺、公筷,A选项正确;直接露天焚烧大量垃圾会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不应提倡,B选项错误;私家车停在消防通道上,危害公共安全,不应提倡,C选项错误;使用冷空调时总把温度调到最低,浪费能源,不应提倡,D选项错误。
3.A 生活垃圾深埋处理会对地下水、土壤等产生污染;无纸化办公,低碳出行,减少资源消耗,也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植被可以净化空气,所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改善大气质量;推广使用滴灌、喷灌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故选A。
4.B 夏季空调温度设置在26 ℃以上可以节约用电,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达到“碳中和”,故A合理;禁止生产出售燃油车是不现实的,故B不合理;人走随手关灯,长时间不用电脑及时关机,可以节约用电,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达到“碳中和”,故C合理;控制肉类的摄入,减少畜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达到“碳中和”,故D合理。
5.(1)释放 (2)碳替代 (3)2NaOH+CO2Na2CO3+H2O (4)①错 ②对 (5)氨基乙酸钾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
解析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2)由图1可知,到2050年,4种主要途径中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3)用NaOH溶液吸收CO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4)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弱,故说法错误;②生活中做到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现碳中和,故说法正确。(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
能力提升全练
6.D 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随着生物呼吸、可燃物燃烧和物质缓慢氧化等而不断减少,但随着植物光合作用而不断增加。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联系在一起的,A选项说法错误;氧气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氧循环,还通过物质缓慢氧化等参与氧循环,B选项说法错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C选项说法错误;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动态平衡,D选项说法正确。
7.A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数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A符合题意。
8.(1)分子间的间隔
(2)①光合作用 1∶1 ②CO2+3H2CH3OH+H2O
(3)A
解析 (1)CO2气体加压变成液态,从微观角度看,发生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2)①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葡萄糖在人体内经过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6O26CO2+6H2O,消耗O2与产生的H2O分子个数比为6∶6=1∶1;②根据信息可知,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CH3OH+H2O。(3)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A选项不能实现“碳减排”;推进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选项能实现“碳减排”;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选项能实现“碳减排”;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选项能实现“碳减排”。
9.(1)冬
(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3)解: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2%,
4亿吨贝壳中碳元素的质量=4亿吨×95%×12%=0.456亿吨
答:该地贝壳堤固定了0.456亿吨碳元素。
解析 (1)根据“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可知,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2)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素养探究全练
10.(1)呼吸 分解 (2)光合 氧气
(3)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 (4)D
解析 (1)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2)由题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同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因此我们要保护绿色植物,应该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用新型能源,节约用电等。(4)A、B、C等行为都是节能减排、利于减少碳排放的良好行为。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