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常见的酸 同步练习(2课时,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常见的酸 同步练习(2课时,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常见的酸
第2课时 硫酸与酸的通性
基础过关全练
1.(2023浙江杭州拱墅期末)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2.(2023浙江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联考)分别将一小烧杯浓盐酸、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共同变化是 (  )
A.溶液的质量减小  B.溶液的浓度减小
C.溶质的质量减小  D.溶剂的质量增大
3.(2022浙江嘉兴期中)下列有关盐酸和硫酸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
A.浓盐酸和浓硫酸盛放在敞口容器中,质量都会减小
B.浓盐酸、浓硫酸都能使纸张炭化
C.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4.(2021广西北部湾中考)下列有关硫酸的认识或做法,正确的是 (  )
A.组成:硫酸溶液中H+和S的数目相同
B.性质:能与CO2、SO2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用途: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等
D.生产:含硫酸的工业废水,用CaCl2处理后直接排放
5.【主题教育·实验安全】(2021浙江宁波中考改编)“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
   A.点燃酒精灯   B.转移蒸发皿
   C.闻气味     D.稀释浓硫酸
6.【新独家原创】化学反应常伴随一些现象,为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提供了证据。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多彩化学”。请回答:
(1)溶液X是  (填“酸”“碱”或“盐”),图中字母分别可能是什么物质,填入符合现象的物质名称:A    ,B     ,C     ,D     。
(2)若X是稀硫酸,B是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     。
7.(2022浙江丽水中考)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现象反映本质。如图是小科构建的硫酸部分知识网络,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石蕊试液在H2SO4溶液中显红色,该溶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
(2)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这是利用它的     。
8.(2021浙江杭州中考)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锌至反应完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9.(2021浙江宁波海曙第一次质量检测)如图所示,一个倒置的大烧杯内放置甲、乙两个小烧杯。甲杯中盛有浓盐酸,乙杯中盛有紫色石蕊试液。一段时间后将观察到          ,这是因为                   。如果用浓硫酸代替浓盐酸做上述实验,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理由是               。
能力提升全练
10.【学科素养·态度责任】(2023浙江温州月考,6,★☆☆)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因侧翻而导致泄漏,为了防止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
A.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
B.将氯化钡撒在泄漏的浓硫酸上
C.将熟石灰撒在泄漏的浓硫酸上
D.用泥土覆盖在泄漏的浓硫酸上
11.(2023浙江苍南期中,13,★☆☆)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教材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锌粒、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和氯化钡溶液的5支试管中。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有的反应均体现了酸的通性
B.把稀硫酸改成稀盐酸现象都相同
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D.反应后的溶液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有新的反应
12.【新题型·创新实验】(2022北京中考,3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向瓶中依次加入Na2CO3和稀硫酸,塞紧胶塞。
(1)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观察到干纸花不变色,湿纸花变红。湿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
13.(2021甘肃武威中考节选,14,★★☆)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为金属单质,E为非金属单质,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3)E的化学式是   ,产生无色气体E的原因是             
                              。
14.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再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或“=”)。
素养探究全练
15.在“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小科发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内出现了灰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
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
小科在老师指导下,猜想灰白色沉淀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镁;②氯化镁;③氢氧化镁;④碱式氯化镁[Mg(OH)Cl]。
老师肯定了小科的猜想,并鼓励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步骤一:将上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和灰白色滤渣。
步骤二: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步骤三:取少量灰白色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无其他现象。
步骤四:将剩余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反思及结论】
(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是氯化镁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                    。
(3)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              。
(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      。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A 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器壁缓缓地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扩散;一定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A正确。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B错误。为防止腐蚀胶帽或污染试剂,不可倒置胶头滴管,C错误。闻药品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烧杯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D错误。
2.B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减小,则溶液的浓度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大,溶液的质量增大,溶液的浓度减小,故选B。
3.D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放在敞口容器中,质量会减小,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在敞口容器中,质量会增大,A错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纸张炭化,而浓盐酸不具有,B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而浓盐酸不具有,C错误;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都可用于除铁锈,D正确。
4.C 硫酸溶液中H+和S的数目之比是2∶1,A错误;硫酸不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B错误;硫酸常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等,C正确;含硫酸的工业废水,不能用氯化钙处理,可用氢氧化钙处理后再排放,D错误。
5.C 点燃酒精灯时,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造成失火,故A错误; 转移蒸发皿时,应该用坩埚钳,不应直接用手拿,故B错误;闻气味时,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故C正确;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D错误。
6.(1)酸 石蕊试液 氧化铁 铁 氧化铜(合理即可) (2)Fe2O3
解析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三价铁盐,溶液呈黄色;酸和铁单质反应,生成二价铁盐,溶液呈浅绿色;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盐,溶液呈蓝色;可溶性的铜盐与铁反应,生成二价铁盐,溶液呈浅绿色。(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溶液X是酸;(2)稀硫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溶液呈黄色,则B的化学式为Fe2O3。
7.(1)氢离子(或H+) (2)吸水性
解析 (1)酸具有通性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石蕊试液在H2SO4溶液中显红色,则该溶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离子是氢离子。(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吸收气体中的水分,所以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8.(1)Zn+H2SO4ZnSO4+H2↑ (2)
解析 (1)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 )反应前溶液是稀硫酸,其中溶质电离产生的离子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完全后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其中溶质电离产生的离子是锌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前后不变的离子是硫酸根离子。
9.乙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扩散到乙烧杯的溶液中得到盐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浓硫酸无挥发性
解析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扩散到乙烧杯的溶液中得到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浓硫酸无挥发性,所以不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能力提升全练
10.C 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容易造成酸液飞溅,且不能防止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不能防止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熟石灰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能防止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用泥土覆盖在泄漏的浓硫酸上,不能防止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故选C。
11.D 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稀盐酸,而稀盐酸和氯化钡不发生反应,A、B错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而不是硫酸亚铁,C错误;混合后的溶液中含有硫酸锌、硫酸铁、硫酸铜、盐酸,还有过量的稀硫酸,它们之间不能发生反应,D正确。
12.(1)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解析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瓶内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与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使其变红。
13.(1)化合反应 (2)CuO+H2SO4CuSO4+H2O (3)H2 铁与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或反应②中稀硫酸过量)
解析 根据转化关系推知,D为浅绿色溶液,说明D中含有+2价的亚铁离子;C是金属单质,所以C是铁,红色金属单质A是铜,B为氧化铜;B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因为稀硫酸是过量的,所以X溶液的溶质含有硫酸铜和硫酸。(1)反应①是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该反应满足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点,该反应是化合反应。(2)反应②是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3)产生无色气体E的原因是反应②中加入的稀硫酸过量,过量的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E的化学式是H2。
14.(1)Na2CO3 (2)B中CO2气体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装置内气压下降,小于外部气压,气流从风哨进入 (3)>
解析 (1) 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2)B中CO2气体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装置内气压下降,小于外部气压,气流从风哨进入,引起振动鸣叫。(3)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反应的质量比为80∶98,则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
素养探究全练
15.(1)不饱和 (2)Mg (3)洗去滤渣表面的氯化镁,防止氯化镁干扰后续实验 (4)Mg(OH)Cl
解析 (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中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镁,是该温度时氯化镁的不饱和溶液。(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镁,因为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过程中产生气泡。(3)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除尽滤渣表面的氯化镁,防止对检验碱式氯化镁产生影响。(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为氯化银,由此推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氯离子,因此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碱式氯化镁。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常见的酸
第1课时 盐酸
基础过关全练
1.(2023浙江温州月考)下列物质能与盐酸反应,但不产生气体的是(  )
A.Fe  B.Na2CO3
C.CuO  D.CaCO3
2.(2021浙江台州中考)盐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是 (  )
A     B     C     D
3.(2023浙江衢州期中)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两种基本方法。请判断下列操作或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
(1)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会看到     ,这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的盐酸小液滴。
(2)向一只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发现试液变成    ,说明稀盐酸呈酸性。
(3)将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发现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                              。
能力提升全练
4.(2023浙江宁波鄞州实验中学模拟改编,16,★★☆)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是将氧化铜逐渐加入稀盐酸中
B.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不相等
C.n点和m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不相同
D.该曲线能反映容器中水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5.【新题型·微型实验】(2022北京中考,35,★☆☆)如图所示,向井穴板的孔穴1~3中滴加稀盐酸,4~6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1)1中所得溶液的颜色为     。
(2)从2、3中任选一个,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4、5、6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填序号)。
6.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量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注射器水平放置,夹持装置未画出。他在试管中加入1 g石灰石样品和足量的稀盐酸(石灰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
酸反应产生气体),快速将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忽略活塞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及温度变化对实验的影响)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活塞对应的刻度/mL 0 98 152 176 176
(1)实验中判断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完的依据是              。
(2)当时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 g/L,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素养探究全练
7.【学科素养·探究实践】(2022广东广州中考)某校学生用盐酸和碳酸钙制备CO2,产生了大量废液。兴趣小组通过以下探究确定废液处理方案:
(1)废液成分的确定
①写出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
②推测废液所含溶质。
推测一:      推测二:CaCl2和HCl
③若要用一种药品验证哪种推测成立,可选择的有哪些    (填标号)
A.石蕊溶液  B.AgNO3溶液
C.锌粒   D.CuO粉末
(2)废液的处理
实验表明废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小组决定用Na2CO3除去它们。
【提出问题】如何估算Na2CO3固体的用量
【进行实验】取100 mL废液样品于烧杯中,逐滴滴加5.3%的Na2CO3溶液,用pH传感器测定滴加过程中溶液的pH。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结果讨论】
①a→b阶段,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
②b点后曲线平缓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③c点时,取少量烧杯中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处理100 mL废液,所需5.3%的 Na2CO3溶液的体积   120 m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④将烧杯中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重,质量为4 g。若处理10 L该废液,理论上需要Na2CO3固体   g。(实验所用Na2CO3溶液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C 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选C。
2.C 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盐酸中,溶液变成红色,没有沉淀生成;铁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变成黄色,没有沉淀生成;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稀硝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沉淀生成。故选C。
3.(1)白雾 (2)红色 (3)气泡产生
解析 (3)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气泡产生。
能力提升全练
4.D 根据题图可知,容器中溶液的质量从0开始,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氧化铜中,A错误。n点表示氧化铜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点后是继续加入稀盐酸,则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等,B错误。盐酸具有挥发性,n点和m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均为氯化铜,C错误。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中水的质量从0开始逐渐增大,至n点增加的质量包括稀盐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的质量,n点后增加的质量只有稀盐酸中的水的质量,增加的幅度减小,该曲线能反映容器中水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D正确。
5.(1)黄色 (2)2HCl+CaCO3CaCl2+H2O+CO2↑或2HCl+Ca(OH)2CaCl2+2H2O (3)4、5
解析 (1)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得溶液的颜色为黄色。(2)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H2O+CO2↑;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3)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或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4、5、6中无明显现象的是4、5。
6.(1)活塞对应的刻度不变(或活塞不再移动等,合理即可)
(2)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体积为176 mL,即0.176 L,所以二氧化碳质量=2 g/L×0.176 L =0.352 g,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为x。
2HCl+CaCO3 CaCl2+H2O+CO2↑
   100       44
    x       0.352 g
= x=0.8 g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100%=80%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解析 (1)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反应完全后气体体积不再变化,此时活塞对应的刻度就不再变化。
素养探究全练
7.(1)①CaCO3+2HClCaCl2+H2O+CO2↑ ②CaCl2 ③ACD
(2)①有气泡产生 ②CaCl2+Na2CO3CaCO3↓+2NaCl ③小于 ④530
解析 (1)①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②碳酸钙和盐酸反应,若盐酸完全反应则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若盐酸过量,则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钙。③只要证明是否含有盐酸就可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盐酸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A可验证;氯化钙含有氯离子,和AgN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不可验证;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产生气泡,C可验证;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蓝色,D可验证。(2)①根据碳酸钠加入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溶液中,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a→b阶段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产生气泡。②b点后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③c点时,取少量烧杯中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碳酸钠溶液已经过量,说明处理100 mL废液,所需5.3%的 Na2CO3溶液的体积小于120 mL。④设生成4 g碳酸钙沉淀需碳酸钠的质量为x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x      4 g
= x=4.24 g
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体积为4.24 g÷5.3%÷1 g/mL=80 mL,即80 mL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4.24 g,则与盐酸反应的20 mL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为1.06 g,处理100 mL废液需碳酸钠固体质量为4.24 g+1.06 g=5.3 g,因此若处理
10 L该废液,理论上需要Na2CO3固体质量为530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