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同步练习(2课时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同步练习(2课时 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3章 人的健康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1课时 细菌和病毒
基础过关全练
1.(2023广东东莞期末)“超级细菌”是一种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它的产生与人们滥用抗生素有关,“超级细菌”的结构特点是 (  )
A.没有DNA   B.没有细胞质
C.没有细胞壁  D.没有成形细胞核
2.【教材变式·P84图改编】【新独家原创】“非典”曾给许多人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下面有关SARS 冠状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与细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细胞结构
B.与绿色植物营养方式的主要区别是异养
C.具有最简单的细胞结构
D.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能力提升全练
3.(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7,★☆☆)医学家余贺利用噬菌体成功地防治了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这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界的一段佳话。下列关于绿脓杆菌、噬菌体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脓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B.绿脓杆菌通过芽孢进行生殖,环境适宜时生殖速度很快
C.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菌细胞内
D.噬菌体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素养探究全练
4.【学科素养·探究实践】(2022浙江舟山中考)细菌的抗药性是困扰医药界的难题。细菌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的,还是使用抗生素后诱导出来的 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选择的研究”。
       甲         乙

【实验方案】
Ⅰ.菌落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在普通培养基A上,如图甲所示。
Ⅱ.原位接种:将灭菌绒布在培养基A上按一下,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再按到含有青霉素的系列培养基B(B1~B3)上,完成菌落的接种(使细菌在培养基B上的位置和菌落在培养基A上的位置一一对应),如图乙所示。
(1)实验所用绒布需要灭菌,其目的是                 
                              。
(2)实验所用培养基A和B的成分差别是                 
                              。
【预期结果】一段时间后,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没有细菌长出,说明接种的这些菌落都没有抗药性。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都有部分菌落长出,且它们的数目和位置都是一样的(如图丙所示),则说明这些菌落对青霉素已具有                 。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D “超级细菌”是一种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故选D。
2.C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A正确、C错误;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营养方式为异养,B、D正确。
能力提升全练
3.B 绿脓杆菌是细菌,依靠分裂繁殖后代,芽孢是休眠体,不是其生殖细胞。
素养探究全练
4.(1)避免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2)A无青霉素、B有青霉素
【预期结果】抗药性
解析 (1)灭菌绒布在实验过程中起到接种环的作用,所以在接种前要进行消毒,除去绒布上原有的杂菌,以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不准确。(2)通过分析比较可知,培养基A与培养基B的区别就是培养基B上有青霉素,而培养基A中不含青霉素,青霉素是本实验的唯一变量。
预期结果:一段时间后,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没有细菌长出,说明接种的这些菌落都没有抗药性。而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都有部分菌落长出,且它们的数目和位置都是一样的,则说明这些菌落对青霉素已具有抗药性。第3章 人的健康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2课时 传染病
基础过关全练
1.(2022河北馆陶月考)下列属于传染病的是 (  )
A.流行性感冒  B.贫血
C.糖尿病   D.癌症
2.【新独家原创】近些年来,世界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原来没有的新型传染病。这些传染病波及面积极广,而且传播速度极快,说明传染病具有的特点是  (  )
A.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B.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C.没有控制传染病的疫苗
D.一般具有后遗症
3.(2022浙江温州中考)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强传播力。下列有关预防该变异毒株传染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
A.开窗通风  B.接种疫苗
C.佩戴口罩  D.核酸筛查
4.(2021浙江湖州中考)控制传染源是防止新冠肺炎传播的重要措施,下列做法属于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的是 (  )
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
B.接种新冠疫苗,产生抗体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
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
5.山河已无恙,英魂可归家。时值烈士纪念日,为缅怀英烈祭忠魂,传承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弘扬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2年9月30日,杭州市西湖消防救援大队以多种形式开展“烈士纪念日”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该次活动是以网上祭奠、前往烈士纪念馆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消防大队组织全体队员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网上祭奠方式在预防传染病措施上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与传播环节无关
6.(2021浙江宁波中考)使用公筷公勺成为甬城市民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使用公筷公勺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清除病原体
7.(2022浙江绍兴中考)2022年,在疫情防控中,为贯彻落实防疫“动态清零”总方针,绍兴市多地组织全员核酸检测。做核酸检测时,医务人员是从你的    (选填“口”“鼻”或“耳”)伸入进行取样的。检测完成后,把医疗废物进行回收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能力提升全练
8.(2021浙江温州中考,7,★☆☆)19世纪晚期,德国医生科赫从患炭疽的甲牛体内采集到细菌S和R,将细菌S注入健康的乙牛体内,细菌R注入健康的丙牛体内。结果乙牛患上炭疽,而丙牛没有。这证明了炭疽的病原体是 (  )
A.甲牛   B.乙牛
C.细菌S  D.细菌R
9.(2022浙江拱墅月考,3,★★☆)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肆虐全球,引发此次感染的罪魁祸首新型冠状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19-nCoV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传染源
B.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治疗这种疾病
C.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属于体表传染病
10.(2022浙江金华中考,8,★★☆)2022年4月,金华人民齐心协力,又一次有效地防止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物
B.新冠肺炎是一种具有高致病性的遗传病
C.入侵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传染源
D.接种新冠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11.(2021浙江杭州中考,22,★★☆)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主要随按蚊叮咬进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的细菌可以感染按蚊,从而导致蚊子唾液中的疟原虫含量大幅度减少。而且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雌性蚊子交配后所产生的卵大概率不能孵化,而受感染的雌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雄性蚊子交配所产生的后代都会感染沃尔巴克氏菌。
(1)按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进行分类,疟疾属于   传染病。
(2)疟原虫与沃尔巴克氏菌在细胞结构中最主要的区别是         。
(3)如图,能准确表示受感染的雌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雄性蚊子交配产生后代的选项是  。
A.
B.
C.
D.
 
(4)与使用化学杀虫剂灭杀蚊子相比,用沃尔巴克氏菌感染蚊子控制疟疾流行的优势在于             。(写出一点即可)
素养探究全练
12.【学科素养·探究实践】(2022浙江宁波中考)我们常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那么乙醇溶液的浓度(体积分数)越高,杀菌消毒效果就越好吗 对此,某科研机构曾做过下列探究。
【实验步骤】
①取10片无菌载玻片,均匀涂抹上等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悬液;
②待干燥后,向9片载玻片分别滴加相同体积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另外1片滴加相同体积的无菌蒸馏水;
③10 min后,观测各载玻片上的活菌数量。测得的活菌数量计作n,其中无菌蒸馏水组的活菌量计作n0;
④实验重复3次;
⑤用牛痘病毒替换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
【数据处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计算相应的,并取平均值。以的平均值来表示乙醇溶液的杀菌消毒效果。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由实验可知:针对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牛痘病毒,当乙醇溶液的浓度超过80%时,杀菌消毒的效果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而    。
【实验反思】科研人员发现该实验中60%~80%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较好。为证明其是否具有普适性,下一步的实验思路是选取更多种类的       ,设置更多浓度梯度的乙醇溶液,多次重复实验,计算相应的,并取平均值,进行对比。
研究表明:70%~75%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最好。
【实际应用】在新冠疫情期间,常使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乙醇的性质,下列使用方法合理的是                。
A.无水乙醇按需求稀释后再用来杀菌消毒
B.使用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时要避免明火,远离高温物体
C.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溶液对快递包装盒的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3.【学科素养·探究实践】(2022北京中考)某些蚊子能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科研人员以叮咬人类的伊蚊为材料开展相关研究。
(1)伊蚊作为携带病毒的生物媒介,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
(2)为探究伊蚊如何区别人和动物,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开展实验。几分钟后发现,伊蚊全部趋向人的气味一侧。科研人员的假设是           。
图1
(3)科研人员测定出人和动物的气味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主要气味分子a、b、c和d的含量如图2所示。据图推测,人的气味中吸引伊蚊的是a和   两种气味分子,依据是                              。
图2
(4)为了研究上述两种气味分子对伊蚊的吸引作用,科研人员进行图3所示的三组实验。
图3
①本实验中 A、B组的作用是    。
②本实验的观察指标为                 。
③多次重复实验发现,A组伊蚊飞一会儿就随机停在1、2或3的某个区;B组伊蚊都兴奋地飞到3区;C组伊蚊的表现与B组相同。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5)请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条科学防蚊的对策:              。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A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A符合题意。
2.B 从“这些传染病波及面积极广,而且传播速度极快”可知,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故选B。
3.B 开窗通风、佩戴口罩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C不符合题意;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符合题意;开展核酸筛查的目的是迅速从人群当中把感染者找出来,进而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4.C “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接种新冠疫苗,产生抗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属于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C符合题意;“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5.B 网上祭奠,避免了人的聚集现象,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途径,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6.B 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了与他人的间接接触,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7.口、鼻 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 核酸检测多数情况下从鼻或口伸入进行取样。检测完成后,把医疗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可避免因接触这些废物而造成的感染,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能力提升全练
8.C 细菌S能使健康的乙牛患病,而注射了细菌R的丙牛没有患病,说明炭疽的病原体是细菌S,故选C。
9.C 2019-nCoV是病毒,是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无症状感染者能够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A错误;抗生素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B错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属于呼吸道传染病,D错误。
10.D 新冠病毒具有能繁殖等生物特征,属于非细胞生物,A错误;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B错误;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因此新冠病毒属于病原体,C错误;从预防传染病措施的角度分析,给健康人接种新冠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
11.(1)血液 (2)沃尔巴克氏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C (4)可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解析 (1)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2)疟原虫属于动物,沃尔巴克氏菌属于细菌,二者在细胞结构中最主要的区别是沃尔巴克氏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3)受感染的雌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雄性蚊子交配所产生的后代都会感染沃尔巴克氏菌,C符合题意。(4)与使用化学杀虫剂杀死蚊子相比,用沃尔巴克氏菌感染蚊子控制疟疾流行的优势在于可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素养探究全练
12.减弱 细菌和病毒 ABC
解析 【实验结论】通过对题图的观察分析可知,针对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牛痘病毒,当乙醇溶液的浓度超过80%时,杀菌消毒的效果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弱。
【实验反思】科研人员发现该实验中60%~80%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较好。为证明其是否具有普适性,下一步的实验思路是选取更多种类的病毒和细菌,设置更多浓度梯度的乙醇溶液,多次重复实验,计算相应的,并取平均值,进行对比。
【实际应用】根据结论:70%~75%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最好,所以无水乙醇应按需求稀释后再用来杀菌消毒,A正确;乙醇易燃,所以使用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时要避免明火,远离高温物体,B正确;因为乙醇溶液能杀菌消毒,所以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溶液对快递包装盒的表面进行擦拭消毒,C正确。
13.(1)传播途径 (2)伊蚊通过气味区别人和动物 (3)c a和c的含量在人的气味中明显高于动物 (4)①做对照 ②伊蚊在实验装置中的停留位置 ③气味分子a和c对伊蚊有吸引作用,且吸引作用与人的气味相当 (5)用a和c两种气味分子作为引诱剂诱捕伊蚊(合理即可)
解析 (1)伊蚁作为携带病毒的生物媒介,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播途径。(2)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变量是不同的气味,几分钟后,伊蚊全部趋向人的气味一侧,由此推测科研人员的假设是伊蚊通过气味区别人和动物。(3)由图2可知,a和c的含量人的气味中明显高于动物,由此推测人的气味中的a和c两种气味分子会吸引伊蚊。(4)①A组通入空气,B组通入人的气味,与C组通入a和c两种气味分子做对照;②通过分析伊蚊在实验装置中的停留位置来得出结论;③根据题中描述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气味分子a和c对伊蚊有吸引作用,且吸引作用和人的气味相当。(5)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可以用a和c两种气味分子作为引诱剂诱捕伊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