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素养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素养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章·素养综合检测卷
(测试内容:上册第2章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三 四 评卷人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22辽宁鞍山中考)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
A. 米饭   B. 鱼肉   C. 苹果   D. 黄瓜
2. (2021辽宁营口中考)合成材料的应用,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下列生活用品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
A. 纯棉毛巾    B. 不锈钢餐具
C. 真丝睡衣    D. 塑料水管
3. (2021江苏南京中考)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空气   B. 氦气   C. 煤   D. 海水
4. (2021河北中考)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金属在常温下大多数都是固体
B. 铝合金的硬度比铝的硬度小
C. 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D. 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5. (2022浙江杭州中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火炬的说法错误的是 (  )
“祥云”火炬 “飞扬”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燃料 丙烷(C3H8) 氢气(H2)
A.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非金属单质 
B. 燃料都具有可燃性
C. 燃料燃烧时,助燃物都是氧气
D. 燃料燃烧时,都有水生成
6. (2022海南中考)为验证Zn、Cu和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 将Zn、Cu分别加入AgNO3溶液中
B. 将Zn、Cu和Ag分别加入稀盐酸中
C. 将Zn、Ag分别加入CuSO4溶液中
D. 将Zn分别加入CuSO4、AgNO3溶液中
7. 类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
A. 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 铁器在空气中易腐蚀,则铝制品在空气中也易腐蚀
C. 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氢氧化钙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 锌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氢气,则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也产生氢气
8. (2022湖北宜昌中考)向装有一定量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试管中,缓慢加入细铁粉,充分反应。下列关于试管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图错误的是 (  )
    
A B   
    
C D
9. (2022 河南中考)某金属混合物由Mg、Al、Zn、Cu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6.5 g该金属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可得到0.2 g氢气,则该金属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的金属是 (  )
A. Mg   B. Al   C. Zn   D. Cu
10. (2022 河北中考)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H2O2溶液和H2O 加入MnO2
B 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 滴加CuSO4溶液
C 除去H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过灼热的CuO
D 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氧化铁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11. 【新特色·科技创新·新材料】(2021浙江绍兴中考)我国发明的新型钛合金,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从事科考任务解决了材料难题。工业制取金属钛的主要反应式是: ①2FeTiO3+6C+7Cl2 2FeCl3+2TiCl4+6CO ②2Mg+TiCl4 2MgCl2+Ti。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 FeTiO3属于氧化物
B. 钛合金是一种金属单质
C. 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D. TiCl4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96∶71
12. (2023浙江金华南苑中学月考)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
A. BaCl2→NaCl    B. NaNO3→Na2CO3
C. Na2CO3→NaOH    D. HCl→HNO3
二、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共33分)
13. (2023浙江东阳期末)(4分)为了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王同学选取了质量足够大的铁棒以及适量的硝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根据小王所设计的两个实验装置,   (填“能”或“不能”)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实验完成后,小王同学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个烧杯中。请比较质量大小:混合后所得的溶液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来硝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质量之和。
14. (2021浙江绍兴中考)(6分)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至今三星堆已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等一批珍贵文物,如图所示。
(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   (选填“强”或“弱”)。
(2)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来源于铜矿,如黄铜矿。黄铜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铜 (CuFeS2),其中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2价,则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应用碳-14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3 000年左右,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   数不同。
15. (2022贵州贵阳中考)(13分)金属材料的使用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金属冶炼。利用CO与Fe2O3的反应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金属材料的使用和保护。
①“贵州桥梁”闻名世界。桥梁建造中使用大量钢材作支架,钢是铁的合金,钢的硬度比纯铁的   (填“大”或“小”)。
②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生锈,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        。铁也易被酸腐蚀,写出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比较Zn、Fe、Cu的金属活动性。
①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加入锌粉和铁粉的混合固体中,反应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得结论:          。
②在上述实验中继续添加一定量硫酸铜溶液,微粒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为             时,可得结论:金属活动性Zn>Fe>Cu。
16. (2022山东日照中考)(10分)铜矿冶炼铜时,得到一种黑色固体化合物A,现设计以下流程对其进行探究。
已知:B为化合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为单质。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为        。
(2)用一种无色气体Y代替黑色固体X,也能在加热条件下与A反应生成B和C,则Y的化学式为    。
(3)若③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则蓝色溶液D中首先与NaOH发生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反应③中生成蓝色沉淀F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1小题,共9分)
17. (2022浙江丽水中考)(9分)小丽和小科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他们分别将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小丽加入少量镁条,而小科加入了足量镁条。一段时间后,小科的试管底部“意外”地出现了灰白色固体。为探究该固体是什么物质,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Mg(OH)Cl]都难溶于水,但都能与稀硝酸反应,后者能生成Mg(NO3)2和HCl。
【建立假设】假设1:未溶解完的氯化镁;假设2:氢氧化镁;假设3:碱式氯化镁……
【进行实验】将灰白色固体过滤、充分洗涤后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 固体 不溶解 假设1 
实验二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 固体 溶解 假设2 不成立
往上述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评价交流】小丽认为该灰白色固体肯定是碱式氯化镁。小科认为上述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其理由是            。
【继续探究】……
四、解答题(本题有1小题,共10分)
18. (2022 河北中考)(10分)为测定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小明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分2次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
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是   g。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答案全解全析
答案 速查 1 2 3 4 5 6
B D B B A C
7 8 9 10 11 12
C D C C C B
1. B 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鱼肉中富含蛋白质;苹果、黄瓜中富含维生素。
2. D 纯棉属于天然材料;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真丝睡衣是由蚕丝制成的,蚕丝属于天然材料;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D。
3. B 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氦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煤中含有碳和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4. B 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铝合金的硬度比铝的硬度大,B错误。
5. A 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复合材料,均属于混合物,不属于非金属单质,A错误。
6. C A项,将Zn、Cu分别加入AgNO3溶液中,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锌>银、铜>银,但无法确定锌和铜的活动性强弱。B项,将Zn、Cu和Ag分别加入稀盐酸中,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Cu、Ag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无法确定银和铜的活动性强弱。C项,将Zn、Ag分别加入CuSO4溶液中,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锌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锌>铜,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D项,将Zn分别加入CuSO4、AgNO3溶液中,均能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锌>铜、锌>银,但无法确定银和铜的活动性强弱。
7. C 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为盐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A错误;铝在常温下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以阻止铝继续被氧化,B错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C正确;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D错误。
8. D 向装有一定量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试管中,缓慢加入细铁粉,铁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随着铁粉的加入,固体由银一种逐渐变为铜、银二种,铁粉过量后,固体为铁、铜、银三种,A正确;开始阶段,铁的量不足时,溶质有硝酸银、硝酸亚铁、硝酸铜,硝酸银完全反应后,溶质变成硝酸亚铁、硝酸铜,铁粉过量后,溶质只有硝酸亚铁,B正确;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和硝酸铜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所以溶液质量开始减小的幅度大,后面减小的幅度小,最后不变,C正确;随着铁粉的加入,固体总质量增大,且开始与硝酸银反应固体质量增大趋势大于与硝酸铜反应的固体质量增大趋势,铁粉过量后,固体质量还会继续增大,不会保持不变,D错误。
9. C 一定量的金属与足量酸完全反应时,产生氢气质量=×金属质量,设生成0.2 g氢气需要消耗金属镁的质量是m,m×=0.2 g,则m=2.4 g。同理,生成0.2 g氢气消耗的Al、Zn的质量分别是1.8 g、6.5 g。铜与稀盐酸不反应。金属混合物样品由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6.5 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正好为0.2 g,则若锌分别与镁、铝混合,生成氢气的质量会大于0.2 g;若锌与铜混合,生成氢气的质量会小于0.2 g,则该金属混合物中一定不含金属锌。
10. C 分别加入MnO2,产生大量气泡的是H2O2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H2O,可以鉴别,A能达到实验目的。分别滴加CuSO4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Cl溶液,可以鉴别,B能达到实验目的。H2、CO均具有还原性,均能与灼热的CuO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氧化铁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木炭粉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D能达到实验目的。
11. C FeTiO3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钛合金是混合物,B不符合题意; 反应②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C符合题意;TiCl4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24∶71 ,D不符合题意。
12. B 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硝酸钠不能一步转化为碳酸钠,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该反应不能实现;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故选B。
13. (1)不能 (2)小于
解析 (1)铁与硝酸铜、硝酸银溶液均能反应,分别置换出铜、银,说明了活动性铁>铜、铁>银,但无法确定银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小王所设计的两个实验装置不能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由Fe+2AgNO3Fe(NO3)2+2Ag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溶液的质量会减小;由Fe+Cu(NO3)2Fe(NO3)2+Cu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会减小。实验完成后,小王同学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个烧杯中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原来硝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质量之和。
14. (1)弱 (2)-2 (3)中子
解析 (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说明铜发生了化学反应,而金没有,即金的活动性比铜弱;(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二硫化亚铁铜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3)碳-12和碳-14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不同。
15. (1)3CO+Fe2O32Fe+3CO2 (2)①大 ②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或加保护膜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Fe+2HClFeCl2+H2↑ 置换反应
(3)①Zn+CuSO4ZnSO4+Cu  金属活动性:Zn>Cu、Zn>Fe ②铁原子数目减少,铜原子数目增多(或Fe2+数目增多,铜原子数目增多)
解析 (3)①根据题图可知,铁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锌原子数目减少,生成锌离子,铜离子数目减少,生成铜原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uSO4ZnSO4+Cu,说明金属活动性:Zn>Cu,Zn>Fe;②实验中继续添加一定量硫酸铜溶液,铁原子数目减少,铜原子数目增多时,可得结论:金属活动性Zn>Fe>Cu。
16. (1)2CuO+C 2Cu+CO2↑ 置换反应
(2)CO (3)H2SO4 2NaOH+CuSO4 Cu(OH)2↓+Na2SO4
解析 铜矿冶炼铜时,得到一种黑色固体化合物A,能与黑色固体X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固体C和无色气体B,B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B为二氧化碳;C为单质,C是铜;由转化关系推知,黑色固体化合物A为氧化铜,黑色固体X为碳单质;氧化铜和过量稀硫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D,故D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代入框图,推断合理。(1)反应①是氧化铜和碳单质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uO+C 2Cu+CO2↑,属于置换反应。(2)用一种无色气体Y代替碳单质,也能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单质,则Y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3)蓝色溶液D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若③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则D中首先与NaOH发生反应的物质是硫酸,化学式为H2SO4;反应③中生成蓝色沉淀F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 Cu(OH)2↓+Na2SO4。
17. 【进行实验】不成立 产生白色沉淀 【评价交流】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
解析 【进行实验】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固体不溶解,说明白色固体不是未溶解的氯化镁,即假设1不成立。由假设2不成立,说明白色固体不是氢氧化镁,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固体溶解,碱式氯化镁[Mg(OH)Cl]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Mg(NO3)2和HCl,往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因此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评价交流】通过探究,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因此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
18. (1)0.4
(2)解: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4 g
=
x=13.0 g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67.5%。
答: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40.0 g+50.0 g+60.0 g-149.6 g=0.4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