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素养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素养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章·素养综合检测卷
(测试内容:下册第2章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三 四 评卷人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22新疆中考改编)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球的20%,早熟机采棉品种“中棉113”自甘肃引种到新疆以来,也能正常生长。这一现象体现出 (  )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影响生物    D. 生物改变环境
2. (2022云南中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 海洋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草原生态系统
3. (2022浙江西湖模拟)近期,有市民在西溪湿地看到了朱鹮。如果你看到了,千万别靠近,因为它们正在求偶、繁育宝宝。西溪湿地内的所有朱鹮属于一个 (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4. (2023浙江宁波北仑期中)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 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 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5. 【新方法·控制变量法】(2023浙江温州期末教学评价模拟)小金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鼠妇(潮虫)适于生活在20 ℃左右的阴暗环境中。为了进一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但还不够严谨,小明同学提出下列修改意见,你认为必须采纳的是 (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土壤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阴暗 20 ℃ 干燥
纸盒右半侧 10只 明亮 20 ℃ 潮湿
A. 挑选爬行较快的鼠妇进行实验
B. 纸盒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应增加到20只
C. 纸盒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条件
D. 纸盒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30 ℃
6. (2022浙江金华3月月考)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
A. 海洋中的全部鱼
B. 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全部生物
D. 一个池塘中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7. 【跨学科·语文】(2022浙江长兴月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土壤
8. (2022浙江余姚月考)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之间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个体体内富集重金属的含量,②表示各营养级包含的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A. 图①:丙→甲→乙→丁    B. 图②:丙→乙→甲→丁
C. 图③:丁→甲→乙→丙    D. 图④:戊→乙→丙→甲→丁
9. (2021浙江永康期末)环境污染具有全球性,农药DDT因具有高残留、难降解的特性,目前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禁止使用。某海洋被DDT污染后,在海洋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虾→鱼→海鸥中,体内DDT含量最低和最高的分别是(  )
A. 浮游植物、鱼    B. 虾、海鸥
C. 浮游植物、虾    D. 浮游植物、海鸥
10. (2023上海闵行期末)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  )
A. 成分简单     B. 分解者功能弱
C. 容易出现环境污染    D. 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二、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共22分)
11. (2023陕西陇县期中)(4分)生物对环境的   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    和    。
12. (2023四川苍溪期中)(4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的通常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通常属于    ,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的属于     。
13. (2023黑龙江桦南期中)(6分)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被称为“地球之肺”“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是       。被称为“地球之肾”,有净化水质作用的生态系统是         。
14. (2022浙江义乌一模)(8分)图一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图一
图二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一中的鼠、兔、狐、蛇、鹰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属于        。
(2)图一中的所有兔共同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
(3)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很多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因此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升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也会增加。图二表示的是图一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根据相关信息,写出图二中丙所对应的生物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2小题,共28分)
15. (2023浙江宁波镇海古塘中学期中)(12分)有同学想了解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无影响,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水分会影响蚯蚓的生活与分布吗
作出假设: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
方法步骤:
Ⅰ.制作如图所示装置;
Ⅱ.将20条蚯蚓放到隔离带上,然后盖上鞋盒;
Ⅲ.一段时间后,打开鞋盒盖子,数出两边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并记录;
Ⅳ.重复步骤Ⅱ和步骤Ⅲ几次;
Ⅴ.根据几次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求出两种土壤中蚯蚓数目的   。
实验结果与结论:
预期结果有三种情况: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少于、基本等于或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若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为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   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则假设成立。
实验分析:
本实验的变量为   。像该实验这样,除了一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实验。
16. (2023福建长乐期中)(16分)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湿地公园开展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中有很多生物,如:菹草(一种沉水植物)、芦苇、水杉、水蚤、小虾、小鱼等。
(1)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      (写一点即可)。
(2)菹草是小虾的美食,小鱼捕食小虾。请写出与此相关的食物链:          。
(3)小林同学认为,含洗洁精、洗手液等洗涤用品的生活污水可能会对湿地水质产生不良影响。他通过查资料发现,许多沉水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例如菹草。为了探究洗洁精是否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以及菹草是否对水质有净化作用,他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次/分)
A组 大小、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每组10只 清水100毫升 观察、记录每只水蚤的心率,并计算每组平均值 198
B组 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54
C组 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76
请分析回答:
①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平均值的目的是           。
③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小林得出结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以上结论的依据是:  组和  组实验结果的比较及  组和  组实验结果的比较。
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是         (写一点)。
四、解答题(本题有2小题,共20分)
17. (2023云南丽江古城月考)(10分)周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某公园的生物种类,针对以下他们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请你作出合理的解释。
(1)公园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两类:像动物、植物、微生物这类因素属于      ,像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等因素属于     。
(2)鱼要摄取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活动,这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   ;当工作人员走到公园里的池塘边喂鱼时,锦鲤迅速聚拢过来,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                              。
(3)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站在大树下,空气清新,凉爽宜人,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沙漠里的植物根系发达,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18. (2022广西南宁中考改编)(1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红树林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红树林资源丰富,全球红树林树种约40种,我国分布有24种。红树林是贝类、虾、鱼、蟹等水生生物集居繁衍和候鸟等飞禽栖息越冬的好地方。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为贝类、虾、鱼、蟹等动物提供有机物,鹭鸟等候鸟以这些动物为食。生物的遗体、遗物富含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可被植物再利用。
(1)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除材料中明确提到的部分外,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
(2)鹭鸟与鱼之间存在    关系。
(3)材料的画线部分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功能。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结合画线部分写出鹭鸟获取能量的一条食物链:           。
答案全解全析
答案 速查 1 2 3 4 5
B C A B C
6 7 8 9 10
D C B D A
1. B “中棉113”自甘肃引种到新疆以来,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生长良好,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 A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西溪湿地内的所有朱鹮属于一个种群。
4. B 水葫芦被引种后,由于适应滇池的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在滇池中大量繁殖,挤占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这属于外来物种入侵,水葫芦威胁到了滇池中其他生物的生长。这表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故选B。
5. C 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土壤湿度,所以在设置对照时,土壤湿度必须不同,其他条件必须一致,因此纸盒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条件,故选C。
6. D 海洋中的全部鱼为多个物种,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A错误;跳蝻是蝗虫的若虫,一片草地上的跳蝻和蝗虫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一个池塘中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物群落,D正确。
7. C “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营养物质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起到“护花”的作用。因此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
8. B ①表示各营养级体内富集重金属的含量,在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图①中食物链为:丁→乙→甲→丙,A错误;②表示各营养级包含的有机物含量,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低,包含的有机物的总量越多,所以②中的食物链为丙→乙→甲→丁,B正确;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由图③可知:丁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无机环境,所以③中食物链为:丁→甲,C错误;④表示能量金字塔,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别越高,能量总量越少,故食物链为:戊→乙→甲→丁或戊→丙→甲→丁,D错误。
9. D 生物富集现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如农药、铅、汞等,随着营养级等级的升高,在生物体内积累的量也逐步升高。在“浮游植物→虾→鱼→海鸥”这条食物链中,浮游植物位于食物链的开始,其有害物质积累量最低,而海鸥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其体内有害物质积累量最高,故选D。
10. A 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其他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11. 适应 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
解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如鸟类的迁徙。
12. 消费者 分解者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物质后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因此,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的通常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通常属于消费者,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的属于分解者。
13. 生物圈 森林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解析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其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14. (1)消费者 (2)种群 (3)自动调节 (4)鹰
解析 (1)图一中的各种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故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2)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故图一中所有的兔构成了一个种群。(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4)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图二表示该食物链中有四个营养级,根据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可以判断出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为草→鼠→蛇→鹰,由此可知图二中的丙对应的生物是鹰。
15. 平均值 明显多于 水分 对照
解析 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各组数据的平均值,以减小误差。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是否有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如果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说明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假设成立。
16. (1)温度(阳光、水分、空气等) (2)菹草→小虾→小鱼 (3)①洗洁精的有无 ②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③A B B C ④环境能影响生物 ⑤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
解析 (1)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2)菹草是小虾的美食,小鱼捕食小虾。根据食物链的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这几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菹草→小虾→小鱼。(3)①③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洗洁精的有无,探究的是洗洁精对水蚤心率是否有影响。B组和C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菹草,探究的是菹草能否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环境能影响生物。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该实验我们可知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减少污染。
17. (1)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2)营养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解析 (1)公园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两类:像动物、植物、微生物这类因素属于生物因素,像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等因素属于非生物因素。(2)鱼要摄取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活动,这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当工作人员走到公园里的池塘边喂鱼时,锦鲤迅速聚拢过来,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3)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站在大树下,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大树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所以,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能够影响环境。沙漠里的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地下水,这是生物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8. (1)生产者 非生物部分 (2)捕食
(3)物质循环 植物→鱼→鹭鸟(合理即可)
解析 (1)红树林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植物,是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来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与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题干中提到了生产者——各种植物,消费者——贝类、虾、鱼、蟹、鹭鸟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所以除材料中明确提到的成分外,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2)鹭鸟以鱼为食,所以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3)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定太阳能,消费者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最后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又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和水分,这些无机盐和水分又被植物吸收再利用,完成物质循环。其中所提到的食物链有:植物→贝类→鹭鸟;植物→虾→鹭鸟;植物→鱼→鹭鸟;植物→蟹→鹭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