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复习题(测试内容:下册第1章、第2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题序 一 二 三 四 评卷人 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2022浙江南浔一模)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银河系是宇宙的中心B. 地球等行星源自太阳的大爆炸C. 宇宙是不断膨胀和演化的D. 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长2. (2021浙江拱墅一模)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B. 日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C. 地心说和日心说只是参考系不同,两者具有等同的价值D. 日心说是由开普勒提出来的3. (2022浙江婺城期末)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地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图中数码代表的行星中,能产生“凌日”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4. (2022浙江台州模拟)科学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需要相应的证据支持。下列可作为支持“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星球”这一假说的证据是 ( )A. 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环境,合成了一些有机物B. 科学家在陨石和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C. 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的古人类化石D. 目前科学家尚未发现除地球外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5. (2023山东任城期末)有关如图生态瓶的分析,准确的是 ( )A. 生物种类少,不是生态系统B. 生物数量少,不是生态系统C. 只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就是生态系统D. 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属于生态系统6. (2023辽宁浑南期末)通过对生命起源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 )A.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B. 原始地球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C. 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D. 原始海洋中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7. (2023北京延庆期末)生物学家在研究大象演化的过程中,发现大象与海牛、蹄兔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以下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 大象 海牛 蹄兔A. 形态特征 B. 运动方式C. 古生物化石 D. 生活环境8. (2022浙江丽水期末)生物总是从低等向高等进化的。下列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序正确的是 ( )a.海带 b.铁树 c.肾蕨 d.向日葵A. a→b→c→d B. a→c→b→dC. b→c→d→a D. d→a→c→b9. (2022广西梧州中考)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分析,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 ( )A.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自身努力的结果C. 环境变化的结果 D. 人工选择的结果10. (2023江苏海门期末)对于小麦田里的小麦来说,下列环境因素中,属于影响其生活的生物因素的是 ( )A. 小麦田里的土壤 B. 小麦田里的水C. 照到小麦上的阳光 D. 小麦田里的杂草11. (2021浙江丽水月考)节肢动物鳃的进化过程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B. 鳃的进化有利于生物适应生存环境C. 鳃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D. 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2. 宁波市有许多风景名胜,下列所述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 天一阁里的所有书籍 B. 东钱湖里的所有鱼 C. 天童森林公园里的所有生物 D. 四明山里的所有毛竹13. 【新特色·航空航天】(2023北京房山期末)2022年10月12日下午开讲的“天宫课堂”第三课上,航天员刘洋向大家展示了正在生长的水稻已经进入了种子成熟期,这些种子带回我国后将会被种植,这种育种过程应用的技术是 ( )A. 扦插 B. 杂交育种C. 诱变育种 D. 转基因技术14. (2023山东张店期末)电影《流浪地球》提醒我们,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分布在生物圈中B. 生物圈内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自给自足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 生物圈内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并且相互联系15. (2023浙江鄞州期中)寒冷地区的雷鸟,其羽毛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呈白色,春夏时羽毛换为灰或褐色。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考虑,下列与此现象不同的是 ( )A.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B. 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C. 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D. 绵羊冬季绒毛多,夏季绒毛少16. (2023浙江余姚期中)陆生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型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如图分别为毛毛虫、变色龙和蜂兰,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B. 拟态、保护色、警戒色C. 警戒色、拟态、保护色D. 警戒色、保护色、拟态17. (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下列有关食物链“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 丁是分解者C. 乙、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D. 甲、乙生物的细胞结构相同18. 【新中考·国防教育】(2023山东莱阳期末)中国碗要装中国粮,粮食的安全生产很重要。下列做法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有利的是 ( )①在稻田中放养适量益虫 ②利用剧毒农药治虫③多施农家肥料 ④大量捕杀蛇⑤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 ⑥严禁捕捉青蛙A. ①③⑤ B. ①③⑥C. ②④⑤ D. ②④⑥19. (2022山东烟台中考)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的造型取自国宝大熊猫。大熊猫体型与熊相似,而面相又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何 如图是科学家根据DNA分析,显示的四种动物的进化历程。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大熊猫与小熊猫曾经有着共同的祖先B. 大熊猫与熊的亲缘关系比与小熊猫更近C. 大熊猫是它们之间进化的最高等的物种D. 大熊猫与熊的分化比小熊猫与浣熊的分化大约晚1 500万年20. (2022浙江衢江模拟)某地区的一种蜗牛有深色和浅色两类外壳,在阴暗的石头缝中或明亮的草地上都可以发现这种蜗牛,该地区有一种专门以此种蜗牛为食的生物,是该种蜗牛的天敌。小科调查了该地区不同环境中的这种蜗牛的数量,据此推断出该天敌主要是利用视觉捕食蜗牛,下列各项中支持小科推断的是 ( ) A B C D二、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共12分)21. (2022浙江丽水期末)(3分)2022 年 3 月下旬至 4 月初,太阳升起之前观察东南地平线,发现金星、火星和土星彼此靠近,这一现象也被科学家们称为金火土星三重奏。(1)金星、火星和土星同属于 星; (2)使金星、火星和土星彼此靠近的是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3)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可以推测金星的自转方向是 。 22. (2022浙江龙湾一模)(3分)红树林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乐清市雁荡镇西门岛的红树林区,是目前全国最北端的红树林。(1)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 。 (2)红树是喜盐植物,海水中盐类进入红树植物体内与其细胞结构中的 有关。 (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发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 的结果。 23. (2022浙江嘉兴秀洲月考)(3分)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 能力,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强有弱,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生物种类越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不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24. (3分)林下经济中的“林禽模式”和“林畜模式”是指利用林下自然生长的野草或者人工种植的牧草,供给鹅、羊等家养禽、畜食用,鹅和羊供人食用。人、鹅、羊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牧草、竹子的肥料。(1)羊与鹅之间有 关系。 (2)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所固定的 。 (3)沼气主要成分是 ,属于 能源。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共38分)25. 【新题型·创新实验】(2022浙江衢州模拟)(6分)气球可以用来完成很多科学实验,请分析回答:甲 乙 丙(1)把气球吹成球形后,用沾有墨汁的毛笔在气球表面均匀地画上小圆点,再把气球吹至排球大小,发现黑点之间的距离增大,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模拟宇宙在不断地 。 (2)用细线把两气球悬挂在木杆上,使两个气球的高度一致,相距约30 cm,如图乙所示。两个气球静止时,用嘴向两气球中间吹气,会发现两气球会相互靠近。这个现象可以用 的科学知识来解释。 (3)若应用装置丙制取O2使气球胀大,则锥形瓶中所装的固体物质是 。 26. (2020浙江宁波月考)(10分)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再回收率 58% 25% 6% 42%(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的桦尺蛾的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的理论可知,保护色的形成是 (填字母)的结果。 A. 人工选择B. 自然选择C. 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D. 动物聪明的表现(3)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是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 ;在斗争中,具有 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4)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 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27. (2023辽宁新抚月考)(12分)植物的叶片能够散失水分,进而可以影响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某生物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植被对环境湿度的影响”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的探究方案,请回答相关问题。(1)提出的问题是 (2)作出假设:不同植被对环境的湿度有影响。(3)制订并实施计划:用干湿计在同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分别测量裸地、草坪、灌木丛的环境湿度(每次测量10分钟),每个地点的三个时间段都要测量,取平均值记录在表格中。场地 裸地 草坪 灌木丛时间 早晨 68.2% 72.8% 81.3%中午 18.5% 27.2% 48.7%傍晚 44.2% 55.6% 66.7%平均值 43.6% 51.9% 65.6%①上述实测地点中,记录的 (填“裸地”“草坪”或“灌木丛”)组数据起对照作用。 ②此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填“湿度”“地点”“植被情况”或“时间”)。 ③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干湿计应悬挂在 的位置。 ④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时,对每个实测地点,都要记录早、中、晚3组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①根据数据可以看出,三个地点中,空气湿度最大的是 。 ②早、中、晚不同时间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段是 。 ③根据以上分析和表格记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表达与交流:①通过此探究活动可以证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②如果实验当天有雾,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28. (10分)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法和步骤]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500 mL,用蒸馏水将其逐级稀释10、102、103、104倍,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②取4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200粒,随机均分成4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4只培养皿的纱布上。④将4只培养皿置于25 ℃恒温培养箱内,每天给它们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统计和分析](1)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 ,进行比较。 [预测结果](2)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际结果应是 。 [反思与评价](3)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 。 (4)这个实验方案存在缺陷,是 。应该怎样做 。 四、解答题(本题有4小题,共30分)29. [含评分细则](2021浙江舟山模拟)(9分)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 和 。 (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 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 传递给了后代。 (3)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的 上, 是 存在的,所以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4)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都要减少 ,每对 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30. (2021浙江南湖模拟)(6分)如图为某小岛上一种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该小岛上蜥蜴原种(指小岛上最初的一种蜥蜴)的所有个体称为 。 (2)由于蜥蜴原种发生变异,产生了分趾型和联趾型的两种性状的个体。联趾型蜥蜴趾间有蹼,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而利于其生存繁衍。由此可见,联趾型蜥蜴最终能更好地存活下来是 的结果。在这一进化过程中,控制联趾性状的 在子代的群体中会得到积累。 31. (2021北京中考)(6分)西瓜果实成熟后期可能会出现开裂现象,科研人员对此开展研究。(1)西瓜的抗裂与易裂是一对 。科研人员将抗裂和易裂西瓜进行杂交,子一代全部为抗裂西瓜,表明 为隐性性状。西瓜的开裂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用A、a表示),则子一代抗裂个体的基因组成为 。 (2)用 观察两种西瓜果皮的切片,视野如图。与抗裂西瓜相比,易裂西瓜的果皮细胞体积大,细胞层数 ,该结构特点可能是其易裂的原因之一。 (3)在种植抗裂西瓜过程中,若在果实成熟后期大量浇水,也容易开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也受 的影响。 32. (2022山东潍坊中考)(9分)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的担当。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d通过 从e中摄取碳的速率与 (用图中字母表示)的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动态平衡。在通常情况下,适度地引种外来绿化苗木,并不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失衡,原因是 。 (2)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碳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传递形式是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碳的含量迅速增加,现在倡导的“碳中和”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实现碳的排放和吸收正负抵消,请列举两项可行的措施: ; 。 (3)流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经a流入b体内的能量的最终去向是 。 (4)为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现在社会上使用的部分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可直接被降解,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图中的[ ] 。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逐级积累,最终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废旧电池应投入 垃圾箱内,然后进行集中处理。答案全解全析答案 速查 1 2 3 4 5 6 7 8 9 10C A A B D A C B A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C C B A D C B C B1. C 按照现在的观测,宇宙是没有中心的,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一小部分,故A错误;地球是宇宙大爆炸后很多年才产生的,地球等行星源自宇宙大爆炸而不是太阳大爆炸,故B错误;科学发现宇宙不是永恒的,宇宙是经过不断的膨胀和演化而形成的,故C正确;一般恒星的寿命和恒星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的恒星,核反应越剧烈,寿命越短,质量越小的恒星,核反应越缓慢,寿命越长,故D错误。2. A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以地球为参考系,A正确;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以太阳为参考系,B错误;与地心说相比,日心说是在足够的天文观测的数据基础上,符合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以日心说具有更高的价值,C错误;日心说是由哥白尼提出的,D错误。3. A 根据题目提示“某颗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地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再结合太阳与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则只有水星和金星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所以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①水星凌日。故选A。4. B 1953年,米勒的模拟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不能支持“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星球”的假说,A不符合题意。宇宙发生论认为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科学家在陨石和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能够支持“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星球”的假说,B符合题意。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不能支持“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星球”的假说,C不符合题意。目前科学家尚未发现除地球外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不能支持“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星球”的假说,D不符合题意。5. D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群落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瓶中,既有生物部分如水草、小鱼等,又有非生物部分如水、河泥、阳光等,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题图生态瓶属于生态系统,故选D。6. A 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在闪电、紫外线等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集到原始海洋中,形成了有机大分子,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形成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故A符合题意。7. C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能直接说明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可以作为研究大象演化过程的直接证据的是古生物化石,C选项符合题意。8. B a海带属于藻类植物,b铁树属于裸子植物,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d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故正确的是a海带→c肾蕨→b铁树→d向日葵。9. A 有的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不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容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而具有保护色的动物更容易存活下来,所以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A。10. D “小麦田里的土壤”“小麦田里的水”“照到小麦上的阳光”都是非生物因素,而“麦田里的杂草”属于生物因素,故选D。11. C 据图可知: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A正确;据图可知:鳃的进化结果有利于不同动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B正确;鳃的进化是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完成的,C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12. C 生物群落是指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合。天童森林公园里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C正确。13. C 人们通常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其中诱变育种是指通过采取射线照射和药物处理等手段,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太空育种是利用失重、宇宙射线等手段诱导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得到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所以题述育种过程应用的是诱变育种,故选C。14. B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分布在生物圈中,A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但能量须由外界(太阳)提供,B错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唯一的家园,C正确;生物圈内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并且相互联系,D正确。15. A 题述雷鸟羽毛颜色的更换,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符合题意;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绵羊冬季绒毛多,夏季绒毛少,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16. D 毛毛虫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变色龙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蜂兰开出蜂状花朵,叫做拟态,D选项符合题意。17. C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此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丁是消费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在食物链“甲→乙→丙→丁”中,丙以乙为食,因此乙、丙间存在捕食关系,C正确;甲属于植物,乙是动物,这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不相同,D错误。18. B 稻田中的益虫可捕食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因此①在稻田放养适量益虫可以防治水稻的虫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②剧毒农药治虫虽然可以杀死害虫,但是增加了农作物上的化学农药残留,还会污染环境,不利于生态平衡;③多施农家肥料,可以增加农田中多种无机盐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使农作物长得更好,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④大量捕杀蛇,会使老鼠数量增加,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破坏生态平衡;⑤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生物种类较少,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暴发病虫害;⑥严禁捕捉青蛙,有利于青蛙的生活,青蛙可以捕捉多种农田害虫,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所以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有利的是①③⑥,故选B。19. C 分析题中的进化树可知,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A正确;它们的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朝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了浣熊和小熊猫,一支进化成了大熊猫和熊,大熊猫和熊的进化方向一致,可见大熊猫和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B正确;从进化图可以看出四者地位是并列的,无法看出哪种生物更加高等,C错误;大熊猫和熊的分化在1 000万年前,浣熊和小熊猫的分化在2 500万年前,大熊猫与熊的分化比小熊猫与浣熊的分化大约晚了1 500万年,D正确。20. B 适应环境的生物更容易存活,B选项表示在阴暗的石头缝中的蜗牛大多是深色的,在明亮的草地处,蜗牛大多是浅色的,与环境颜色一致的蜗牛,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存活下来,可支持小科“天敌利用视觉捕食蜗牛”的推断,B符合题意。21. (1)行 (2)公转 (3)自东向西解析 (1)金星、火星和土星同属于行星。(2)使金星、火星和土星彼此靠近的是公转运动。(3)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可以推测金星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22. (1)种群 (2)细胞膜 (3)自然选择解析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所以,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了一个种群。(2)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红树是喜盐植物,海水中盐类能进入红树植物体内与其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膜有关。(3)自然界中,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发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23. 自动调节 复杂 多解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反之,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生态系统越不稳定。24. (1)竞争 (2)太阳能 (3)甲烷 绿色解析 (1)羊与鹅都以野草或者人工种植牧草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2)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属于绿色能源。25. (1)膨胀 (2)气体在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二氧化锰解析 (1)二十世纪,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并推断出整个宇宙正在不断地膨胀。该图甲可知,该实验可以模拟宇宙在不断地膨胀。(2)当用力向两气球中间吹气时,中间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两侧的气体压强大于中间的压强,因此,两个气球会相互靠近;本实验说明在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其中双氧水放入分液漏斗中,二氧化锰放入锥形瓶中。26. (1)变异 (2)B (3)生存斗争 有利变异 (4)生物防治(以鸟治虫或以虫治虫或以菌治虫)解析 (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都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2)(3)动物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生物不易被敌害发现,易于避敌和捕食。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普遍存在着过度繁殖现象,但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着生存斗争;在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能避免农药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既经济又环保。27. (1)不同植被对环境的湿度有影响吗(3)①裸地 ②植被情况 ③枝条 ④减小实验误差(4)①灌木丛 ②早晨 ③草地比裸地的湿度大,灌木丛比草地的湿度大(5)①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②有解析 (1)根据(2)的假设:不同植被对环境的湿度有影响,可知提出的问题是:不同植被对环境的湿度有影响吗 (3)制订并实施计划:①②在不同的实测地点中,植被的类型不同,所以变量是植被情况,裸地是对照组。③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需要将干湿汁挂在枝条上进行测量,以保证数据准确。④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①③据表可知,各个地点中湿度从小到大排列为:裸地、草地、灌木丛,所以结论是草地比裸地的湿度大,灌木丛比草地的湿度大。②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早、中、晚不同时间段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段是早晨。(5)表达与交流:①通过此探究活动可以证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可以影响环境。②雾是水的气体形式,不属于植物蒸腾的水分,会明显干扰到湿度的测定,在雾天测出来的湿度数值会偏大,对实验结果有影响。28. (1)萌发数量(或发芽率)(2)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的萌发数量逐渐减少(或发芽率逐渐降低)(3)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没有设置对照组 应再增加一组不含重金属污染液(清水)的对照组解析 (1)本探究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因此在一段时间后,要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萌发数量(或发芽率),进行比较。(2)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则实际结果应是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的萌发数量逐渐减少(或发芽率逐渐降低)。(3)1粒种子数量太少,可能存在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使人信服,所以种子的数量要多。(4)题述实验方案存在的缺陷是没有设置对照组,应再增加一组不含重金属污染液(清水)的对照组。29. (1)精子 卵细胞 (2)基因 基因(3)染色体 染色体 成对 (4)一半 染色体解析 (1)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而不是把性状传递给了子代,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3)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以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4)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随机挑选出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评分细则】第(2)问第二个空,填“遗传物质”也得分,第(4)问第一个空填“一倍”不得分。30. (1)种群 (2)自然选择 基因解析 (1)该小岛上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2)由于蜥蜴原种发生变异,联趾型蜥蜴趾间有蹼,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而利于其生存繁衍。由此可见,联趾型蜥蜴最终能更好地存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在这一进化过程中,控制联趾性状的基因在子代的群体中会得到积累。31. (1)相对性状 易裂 Aa (2)显微镜 少 (3)环境解析 (1)西瓜的抗裂与易裂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属于相对性状。科研人员将抗裂和易裂西瓜进行杂交,子一代全部为抗裂西瓜,可知,抗裂为显性性状,易裂为隐性性状。若A基因控制显性性状,a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则亲代抗裂西瓜的基因组成为AA,易裂西瓜的基因组成为aa,子一代抗裂个体的基因分别来自双亲,故子一代抗裂西瓜的基因组成为Aa。(2)用显微镜观察两种西瓜果皮的切片可知,与抗裂西瓜相比,易裂西瓜的果皮细胞体积大,细胞层数少,该结构特点可能是其易裂的原因之一。(3)在种植抗裂西瓜过程中,若在果实成熟后期大量浇水,也容易开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的影响。32. (1)光合作用 abc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多植树种草 节能减排(3)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无机环境(4)c 分解者 有害解析 (1)图中d与e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a、b、c的箭头都指向e,说明d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a、b都是消费者,e是无机环境。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释放二氧化碳、消耗氧气,生产者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部分呼吸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在通常情况下,适度地引种外来绿化苗木,并不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失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碳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多植树种草能增加植被面积,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节能减排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3)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经a流入b体内的能量,最终又会返还到无机环境中。(4)图中的e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不断地将复杂的有机物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题述中能分解专用餐具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废旧电池是有害垃圾,应投入有害垃圾箱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