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23-2024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23-2024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15《我与地坛(节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史铁生的《合欢树》这篇纪念母亲的文章,对史铁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散文,对于散文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对于写景抒情类散文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结构能大致理解,对于散文画面美也能够初步鉴赏。但是,透过写景的文字窥知作者内心的情感,体会散文的韵味,却有些无从下手。而体会散文中所传达的文化情怀,哲理思考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让学生深入文本,深入体会,并进行再创造,以达到真正读懂文本,读懂作者的目的;如何通过情境任务、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是教学需要重点研究的地方。
【教材定位】
《我与地坛(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篇课文,作者史铁生在20岁时不幸双腿残废,这篇散文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作者以母亲去世后几年的思考,用诚挚的语言表达了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章行文线索,思考史铁生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还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PPT教学
投影式多媒体: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自主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课中借助音频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人机交互式多媒体:课前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史铁生的作品让学生更能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提到家园,大家想起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家乡,这个给了我们很多依靠和安全感的地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乡与我们渐行渐远,人们可能就会找一些别的物品来安放自己的心灵,一朵花、一棵树,一片荷塘,也有可能是一句话、一首歌等,它们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支撑着自己走过人生中一个个坎坷不平。史铁生先生在痛苦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地坛,并完成了自己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涅槃,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家园。
二.走进家园
品读地坛
1.全文节选了两部分,请大家快读浏览第一部分,找出文中正面描写地坛的部分。
明确:共3、5、7三个自然段
2.在诵读中我们可以品味文字、感受思想、体味人性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大声诵读文中描写地坛的三个部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话、一段话,细细品味,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请人来分享你们的收获。
第三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初识。此时的地坛是破败的,“浮夸的琉璃”已剥蚀;“炫耀的朱红”淡褪;“高墙”已坍圮,“玉砌雕栏”已散落。地坛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磨灭了浮华光芒,显露出它破败的本真模样。而此时的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双腿,成为残疾,本该大干一场的年轻人变得失魂落魄,颓废孤独。残缺不全的“我”和古旧残败不堪的地坛,不期而遇、同病相怜。作者把地坛和自己的关系,用了“缘分”这个词,可以说,地坛正是作者心境的外化表现,地坛也是史铁生面对痛苦的家园。
第五自然段:(1)这一段乍一看是写景,但这景语的背后恰恰是作者人生感悟的过程,蚂蚁就是作者的自照,作者在无尽的绝望当中,从一动不动终于开始有了生机,从绝望中开始顿悟。而“蝉蜕”就好似是作者的身躯,作者在几年的思考之后,从绝望中已经感悟,自己的身躯其实是“一间空屋”,他此时已渐渐地摆脱了双腿残疾的束缚,开始明白了自己“生”的意义。
(请学生有感情的读一个这生机勃勃的景物)荒废的园子,其中的小生灵,如蜂儿、瓢虫、蚂蚁,即便渺小卑微,也可以活得有滋有味,这些小生灵与当时的史铁生又何其相似,在最狂妄的年纪却残废了,自己也与小动物一样渺小,这些小生灵使史铁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带给他的希望,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绽放自己的光彩。
在文中第6自然段,他在多年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齐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承认死是必然,是对命运的一种接纳。对“死”的搁置,也体现对苦难的一种释然,也意味着对“生”的珍视,这也告诫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生命。
第七自然段:(1)“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照得灿烂”太阳的光辉是“寂静”的,是向前“平铺”的,并未因那里有“坎坷”就刻意冷落,在光辉笼罩下,无论“坎坷”与否,都一同灿烂着,而人生中的太阳,那些使我们灿烂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其它积极向上,使人乐观的力量,都依然悬在史铁生先生的头顶,照耀着他。即使他有着双腿残疾这样的“坎坷”,也与其它处在这轮“人生的太阳”下的人、事相同,同样拥有“灿烂”的机会,能焕发属于自己的人生光彩。
(2)落叶面对“秋风”“早霜”仍能“飘扬歌舞”,面对生命不幸,仍能“坦然安卧”,体现生的顽强生命力,在苦难中发出生命赞歌,面对生命逝去仍能坦然接受,如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3)齐读文中六个“譬如”句,思考这段写景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作者其实在第五自然段就思考清楚要活着了,为什么还要写这段景物呢?
(4)总结:用六个“譬如”领起,生命的种种状态: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和气息,把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击,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譬如”就是比如的意思,是对前面观点的一个举例论证。那前面的观点是“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地坛荒芜,形体已被“肆意雕琢”,但其内心的生机、生命的活力是改变不了的。同时“我”虽然残疾了,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的体会到人生的味道。所以文末作者说,“味道”要身临其境去闻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人生百味自己体会,万般皆苦唯有自渡。史铁生在熬过那一段狼狈,一个人尝尽孤独的滋味后,终于笑着与这个世界和解了,顽强精彩的活出了自己。这就回答了怎样活的问题。
总结:作者在这个荒芜却不衰败的地坛,自己也由绝望苦闷中看到希望,勇敢地选择活下去。其实文中第二部分,母亲也对怎样活也给出了一个很精彩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感悟这位伟大的母亲给我们的解答吧。
悟念母亲
快读课文第二段,说说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1)难题应是一种难以解决的内心矛盾或者说是母亲内心两难的境地,儿子在青春正盛之时遭遇横祸,她懂得儿子的苦与难,儿子独自跑去地坛,理智上告诉她应该让儿子独处;但情感上她担心儿子独处时想不开。这种矛盾她想说却又不能说,在她的内心中逐渐形成一道难题。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2、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母亲是一位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2段)
母亲是位坚忍的母亲。(3段)
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3段)
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6段)
3.在这样一位伟大而优秀的母亲身上,多年后史铁生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用原文内容解答)
明确(第9自然段):(齐读)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总结:如果说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看待死亡,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母亲却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可以说地坛是他虚化的母亲,母亲又是他心中永远的地坛。走进家园,史铁生先生不仅是走进了共有的、有限的地坛,这个自然中的家园,也最终在忏悔中走进了给了自己无限永久精神支撑的母亲的家园。
三.装扮家园
为了纪念史铁生,体现家园对他的莫大帮助,我们想为他做一些周边,可以是海报、手办、明信片、伞、背包、甚至是大家手上水卡上的卡片,里面要包含三方面内容:设计的画面(可以文字描述或直接的画面展示)、设计理念(来自文本中的那句话,那种情感)及设计目的。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分享一下自己的成果,稍后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为我们展示。
首先我抛砖引玉,给大家做个示范。
设计画面:画中画上一个前进中空的轮椅,然后在轮椅的四周画上前前后后的脚印。
设计理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目的:在这幅画中,我想表现我在生死挣扎中的艰难,更体现母亲寻找“我”的艰难,这些轮辙是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也是她全部生活的焦点,展示他们母亲相依相怜、共度患难的人间颂歌。
总结:从大家的展示中,相信大家对史铁生的家园有了更深的感受。
四.书写家园
同学们那你们有没有一处可以让灵魂栖息的殿堂?让你们在困难中有了坚守的堡垒,在失败时有了勇敢的阶梯,在沮丧时有了坚强的后盾。请以“我的家园”为题,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五.升华家园
导入语:谢谢亲爱的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如此多的家园,我们也学过许多人的家园:故都是郁达夫的家园、荷塘是朱自清的家园、赤壁则是苏轼的家园,除了这些实在的自然景物,也有很多虚拟的精神家园,“舍生而取义”是孟子对死“有所不辟”的家园,“余心之所善”是屈原“九死其尤未悔”的家园。这些家园让心灵能够获得安慰和寄托,同时也是自己所找到的真理和幸福。
其实不仅是个人,一个家庭也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家里的家规、家训、家风等,这个家园为个人修养保驾护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基础。同时一个国家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爱国之心,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自我评价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设计装扮家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教学环节思路清晰。本节课主要是以家园为中心,先设计走进家园(地坛、母亲)——装扮家园——书写家园——升华家园
3、作业设计能再次延伸,体现本文由“死”到“生”的感悟,让学生能更珍惜生命,感恩母爱。
4、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有待加强;合作讨论需要给再多些的时间,学生诵读的时间还要多给些,准备应该更充分一些。
二、反思问题:
困惑:现在的高中生内心比较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希望能多有些这样的哲理散文,培养学生的抗打击能力。
三、课堂重建
1、收获及悟出的道理
好课的基本标准就是要实实在在。授课追求的是这样几个“实实在在”:第一个是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展开,努力促成学生的精彩生成;第二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切实的“抓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展开,才能创造出我们期待的精彩;第三个是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既体现在对整节课的设计中,也体现在学习过程展开后对学生无形而切实的帮助中,让教师成为精彩课堂的创造者与享受者。
2、对不足之处改进策略及设想:还是要跟上时代,多多学习智能信息化的知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拓展资料
1.装扮家园
①:手办,画中史铁生微笑的场景
设计理念:本文第3、9自然段和《秋天的怀念》
本文第3自然段:母亲“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第9自然段: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秋天的怀念》母亲在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我最不放心的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在死前放不下我,希望我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而她并没有看见带着担忧和遗憾离开
设计目的:这个开怀的笑容是告诉母亲“我”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通往幸福的路,请她放心。
②:这幅周边展现的是母亲在地坛中寻找“我”的情形。“我”躲在树的后面,母亲步履茫然又急迫的寻找他。车辙和脚印是史铁生和母亲留下的痕印。
设计理念:文章的第7自然段母亲艰难寻找我的场景。
目的:史铁生由于双腿瘫痪而意志低迷导致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直到母亲去世后,才真正理解母亲隐忍深沉的爱,此时已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审慎歉意。“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尽早,不要等到亲人离世才追悔莫及
③:海报:从右往左看,史铁生在奖台中心领奖,他的母亲在观众席上看着他。
灵感来源:第5自然段“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我真是夺目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目的: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史铁生是十分希望母亲可以活着的,他希望母亲可以同他分享一些快乐,他希望母亲可以看到他振作起来,画这幅画是为了弥补史铁生的遗憾,表达对母亲无私的爱的感激。
④一首小诗
淡褪的朱红
坍圮的高墙
我在地坛中找到了相知的缘分
坠地的露珠
摔开万道金光
我在金光中窥得生的答案。
光辉的落日
平铺着地上的坎坷
我在灿烂中悟出生命的密码
对于上帝给我的笔误
我在地坛的角落里精心修改
让它终成神来之笔
在母亲的关爱中
我终于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
向死而生,向阳而生
2.书写家园
学生展示:
①:我时常思考……散落满地的琴谱,堆叠如山的乐理书,长满厚茧的手指,究竟是什么让我在音乐这条道阻且长的路上坚持下去?或是听到优美的琴声从指尖宣泄出的喜悦与满足,或是在聚光灯下表演完后收获的掌声与赞美,或是源于我对它无尽的热爱。
无论如何,我爱那和谐优雅的巴赫,爱那古典浪漫的肖邦,更爱那不向命运屈服的贝多芬。琴键挣脱世纪的束缚,带我逃离世俗的喧嚣,音乐是灵魂的避难所,是流浪人的避风港,是我心之所向的安乐乡。
音乐救我于自卑与平庸之中。往昔漫漫,非吾一己之力可至今日;前路遥遥,愿踏遍万里仍伴音乐常在。
②:我的家园是我的书房。一张桌,一张椅,一面书墙。开心时,我会在那里随着“春风得意马蹄疾”去“一日看尽长安花”,它丰富了我对世界繁华的想象,让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悲伤时,我也会在那辽阔大海上和80多岁的老人一起与鲨鱼搏杀,向命运呐喊:“你可以击倒我,但永远无法打败我”。无论是一行白鹭的天晴,还是伴随海燕来临的狂风暴雨,明天我依然会扬帆起航,在这世界上留下我前行的脚印。、
1.史铁生生平梳理
时间 年龄 事件
1951 出生于北京,父亲是林业局职员,母亲是林业大学会计
1964 13 考入清华附中,成绩拔尖。作文经常成为年级范文,绘画拿手,擅长短跑和跨栏,曾摘得校运动会80米跨栏冠军
1969 18 赴陕西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
1971 20 因放牛突遇大雨,浑身淋透,生病发烧导致“多发性硬化症”,回到北京
1972 21 双腿残疾,从此以轮椅代步
1974 23 进入街道工厂做临时工
1978 27 开始写作
1979 28 发表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没有太阳的角落》
1981 30 因肾病回家休养,发表散文《秋天的怀念》、短篇小说《傻人的希望》
1991 40 发表散文《我与地坛》
1998 47 确诊为尿毒症
1999 48 发表随笔《病隙碎笔》
2010 59 12月31日因突发脑出血去世
2.《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