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六年级科学试题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1. ( )、( )、( )等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2. 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 )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 )分类。3. 物体散发出的气味被吸入鼻腔,( )收到气味的刺激,通过( )将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闻到了气味。4. 根据植物茎特点把植物分为______和______。5. ______林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能为京津冀地区地域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二、判断题(5分,每小题1分)6. 捏着鼻子喝中药会感觉没那么苦。( )7. 皮肤上汗毛立起来,可能是对寒冷刺激的反应。( )8. 蕨类植物属于绿色开花植物。( )9. 人不能喝污染的水,但可以用来浇灌树木和庄稼。( )10. 同一种动物,在野外生活和由人工饲养,在身体和行为上会有较大的变化。( )三、选择题(5分,每小题1分)11. 近视眼的根本原因是( )。A. 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 B. 角膜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 C. 视网膜变凸不能恢复原状12. 在耳的结构中,有收集声波作用的是( )。A. 耳廓 B. 鼓膜 C. 听小骨13. 下列有关嗅觉和味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B. 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各种物质的灵敏度都很强C. 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嗅觉和味觉的灵敏程度差异较大14. 下列属于触觉的是( )。A. 甜 B. 疼 C. 吵15. 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身体胖胖的,有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而生活在热带的沙漠狐的皮毛却较少,身体也很矫健。这说明( )。A. 生物会影响环境 B. 生物会适应环境 C. 环境会适应生物四、实验(30分)五、为了弄清楚我们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科学小组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16. 实验中纸屏模拟的是眼球中的( ),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球中的( )。17. 实验中,小科先用3倍放大镜,他将蜡烛移动至合适距离,使蜡烛能够在纸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把3倍放大镜换成5倍放大镜后,蜡烛呈现在纸屏上的像会变得模糊;( )(填“减小”或“增大”)蜡烛与5倍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后,像会变得清晰。18. 根据以上实验,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科学小组发现,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凸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 )上形成清晰的像。但是,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 )(填“收缩”或“舒张”)痉挛,使晶状体的凸度( )(填“过大”或“过小”),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由此就形成了近视。19. 根据实验结果,科学小组准备制作一份保护眼睛的科普小报,请你帮他们列出4条保护眼睛的方法。实验二:蚯蚓行变化实验萌小牛做了下面实验探究蚯蚓的行为变化。①把6条蚯蚓和潮湿的土壤一起放在塑料盒内。②待蚯蚓都钻入土壤中,把凉水倒入土壤中,使水浸透土壤。③2~3分钟以后观察现象。20. 萌小牛观察到蚯蚓______(填“会”或“不会”)爬出土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壤中缺少______。21. 萌小牛做实验时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的目的是______。22. 实验结束后,萌小牛应该将蚯蚓放到( )。A. 垃圾桶里 B. 花坛的土壤中 C. 池塘里23. 大雨过后,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24. 动物会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刺激做出反应,这是动物( )的结果。A. 影响环境 B. 适应环境 C. 改变环境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六年级科学试题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1. ( )、( )、( )等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答案】 ①. 噪声 ②. 雾霾 ③. 污水【解析】【详解】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动植物。噪声、雾霾、污水等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2. 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 )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 )分类。【答案】 ①. 一分为二 ②. 二岐【解析】【详解】二岐分类法是一种科学的分类法,它确定一个标准,将不同种类的生物按这个标准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植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二歧分类。3. 物体散发出的气味被吸入鼻腔,( )收到气味的刺激,通过( )将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闻到了气味。【答案】 ①. 嗅觉细胞 ②. 嗅觉神经【解析】【详解】人的鼻腔内有嗅觉细胞,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部,受到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过嗅觉神经末梢,神经冲动经过嗅觉神经将此信息传导至大脑皮层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嗅觉。如果感受器持续接受该气味的刺激,其产生的神经冲动能力会随着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4. 根据植物茎的特点把植物分为______和______。【答案】 ①. 木本植物 ②. 草本植物【解析】【详解】植物根据茎的质地不同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比如蟋蟀草、狗尾草、凤仙花;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比如桃树、杨树、苹果树。5. ______林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能为京津冀地区地域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答案】塞罕坝机械【解析】【详解】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能为京津冀地区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据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从“一棵松”到今天的百万亩林海,从当年的黄沙遮天到今天的碧波万顷,塞罕坝人把高寒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实现了从沙进树退到树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二、判断题(5分,每小题1分)6. 捏着鼻子喝中药会感觉没那么苦。( )【答案】√【解析】【详解】味觉和嗅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两个出入口。因此,它们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味觉可能会大打折扣。所以捏着鼻子喝中药是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嗅觉,只有味觉感知味道,所以会感觉中药没那么苦。7. 皮肤上的汗毛立起来,可能是对寒冷刺激的反应。( )【答案】√【解析】【详解】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能,皮肤上的汗毛立起来,可能是对寒冷刺激产生的反应。题干表述正确。8. 蕨类植物属于绿色开花植物。( )【答案】×【解析】【详解】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蕨类植物没有花、果实、种子。所以说蕨类植物不属于绿色开花植物,题目说法是错误的。9. 人不能喝污染的水,但可以用来浇灌树木和庄稼。( )【答案】×【解析】【详解】绝大多数水污染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废水经过处理就能无害的回归环境了。经过处理的水可以用来浇灌草坪的树木和庄稼,或作为工厂中的冷却水。污水人不能喝,也不能用来浇灌树木和庄稼,否则会影响庄稼的生长。10. 同一种动物,在野外生活和由人工饲养,在身体和行为上会有较大的变化。( )【答案】√【解析】【详解】同一种动物,在野外生活和由人工饲养,在身体和行为上会有较大的变化。如家猪跟野猪的区别点有:(1)獠牙长短不同:家猪獠牙短,野猪獠牙长。(2)性格不同:家猪性格温和,野猪性格狂野。(3)成长速度不同:家猪成长速度快,野猪成长速度也远比家猪慢很多。三、选择题(5分,每小题1分)11. 近视眼的根本原因是( )。A. 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 B. 角膜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 C. 视网膜变凸不能恢复原状【答案】A【解析】【详解】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神经、视网膜构成的。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的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这些物体了。近视眼的根本原因是晶状体变凸不能恢复原状。12. 在耳的结构中,有收集声波作用的是( )。A. 耳廓 B. 鼓膜 C. 听小骨【答案】A【解析】【详解】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耳郭的作用是收集空气中的声音;耳道的作用是传递声波到中耳;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觉神经的作用是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耳蜗的作用是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小骨的作用是传递振动到内耳。13. 下列有关嗅觉和味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B. 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各种物质的灵敏度都很强C. 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嗅觉和味觉的灵敏程度差异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A.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说法错误,随着人的成长,嗅觉灵敏度越来越低。B.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各种物质的灵敏度都很强,说法错误,年龄越大的人的嗅觉和味觉越不敏感。C.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嗅觉和味觉的灵敏程度差异较大,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14. 下列属于触觉的是( )。A. 甜 B. 疼 C. 吵【答案】B【解析】【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看到光线信息;耳是听觉器官,听到声音信息;鼻是嗅觉器官,闻到气味信息;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 甜、苦、咸、辣等味道信息;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疼、触、压等信息,B符合题意。15. 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身体胖胖的,有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而生活在热带的沙漠狐的皮毛却较少,身体也很矫健。这说明( )。A. 生物会影响环境 B. 生物会适应环境 C. 环境会适应生物【答案】B【解析】【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北极狐身体胖胖的,有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而生活在热带的沙漠狐的皮毛却较少,身体也很矫健,它们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具有不同的特征。四、实验(30分)五、为了弄清楚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科学小组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16. 实验中纸屏模拟的是眼球中的( ),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球中的( )。17. 实验中,小科先用3倍放大镜,他将蜡烛移动至合适距离,使蜡烛能够在纸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把3倍放大镜换成5倍放大镜后,蜡烛呈现在纸屏上的像会变得模糊;( )(填“减小”或“增大”)蜡烛与5倍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后,像会变得清晰。18. 根据以上实验,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科学小组发现,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凸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 )上形成清晰的像。但是,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 )(填“收缩”或“舒张”)痉挛,使晶状体的凸度( )(填“过大”或“过小”),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由此就形成了近视。19. 根据实验结果,科学小组准备制作一份保护眼睛的科普小报,请你帮他们列出4条保护眼睛的方法。【答案】16. ①. 视网膜 ②. 晶状体17. 减小 18. ①. 视网膜 ②. 收缩 ③. 过大19. 保持眼睛周边卫生,风沙天气减少外出;眼离书本1尺,胸离桌面1拳,手离笔尖1寸;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等【解析】【分析】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但是,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形成的原因。保护眼睛的方法有:保持眼睛周边卫生,风沙天气减少外出;眼离书本1尺,胸离桌面1拳,手离笔尖1寸;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等。【16题详解】实验中纸屏模拟的是眼球中的视网膜,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球中的晶状体。【17题详解】实验中,先用3倍放大镜,将蜡烛移动至合适距离,使蜡烛能够在纸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然后把3倍放大镜换成5倍放大镜,此时蜡烛呈现在纸屏上的像会变得模糊;缩短蜡烛与5倍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后,像会变得清晰。【18题详解】根据以上实验,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发现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但是,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由此就形成了近视。【19题详解】科学用眼,保护眼睛的方法有:保持眼睛周边卫生,风沙天气减少外出;眼离书本1尺,胸离桌面1拳,手离笔尖1寸;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等。实验二:蚯蚓行为变化实验萌小牛做了下面的实验探究蚯蚓的行为变化。①把6条蚯蚓和潮湿的土壤一起放在塑料盒内。②待蚯蚓都钻入土壤中,把凉水倒入土壤中,使水浸透土壤。③2~3分钟以后观察现象。20. 萌小牛观察到蚯蚓______(填“会”或“不会”)爬出土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壤中缺少______。21. 萌小牛做实验时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的目的是______。22. 实验结束后,萌小牛应该将蚯蚓放到( )。A. 垃圾桶里 B. 花坛的土壤中 C. 池塘里23. 大雨过后,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24. 动物会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刺激做出反应,这是动物( )的结果。A. 影响环境 B. 适应环境 C. 改变环境【答案】20. ①. 会 ②. 空气21.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更准确。 22. B23. 土壤中空气减少,来地面呼吸空气 24. B【解析】【20题详解】蚯蚓从泥土中爬出来可能是由于泥土中的氧气含量不足。蚯蚓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用水浸透的土壤,泥土中水分含量较多,蚯蚓的皮肤被水包裹后无法呼吸,所以会爬出来呼吸氧气。21题详解】实验材料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更准确。【22题详解】蚯蚓是有益动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做完实验后,要将蚯蚓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故选B。【23题详解】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主要靠体壁进行。大雨过后土壤空隙里注满了水,排挤了空气,造成水中溶氧量减少,于是蚯蚓纷纷出洞。【24题详解】动物对环境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 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当气候、食物、空气水源等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会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刺激做出反应,这是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果。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冬眠、换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邹城市千泉小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3月月考科学试卷(原卷版).docx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邹城市千泉小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3月月考科学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