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清单】
【课标清单】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概述晚晴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太平天国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3、通过了解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问题清单】
问题1.鸦片战争爆发的是时代背景是什么?
  英国 中国
本质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崛起 封建农耕文明落后
政治 近代民主政体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经济 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
文化 相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 理学束缚思想、文化专制
科技 工业革命技术革新 科技发展停滞
军事 坚船利炮,军事体制先进 冷兵器为主,军事体制落后
对外 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闭关锁国
社会矛盾 代议制下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问题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政治 社会性质(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为主变为民族矛盾为主)
革命任务(由反封建变为反侵略、反封建),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经济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瓦解
随着列强的商品输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开始经济近代化,客观上为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创造条件
思想 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逐渐转变,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开始向西方学实用技术
对外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国门被迫打开;清统治阶级对西方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卖国,继而又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生活 通商口岸社会生活开始中西并存,开始西方化
清廷 腐朽落后的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分化,一部分人主张学习西方兴办洋务
总之 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与耻辱;由古代史进入动荡耻辱的双半社会的近代史;冲击农业文明,客观刺激开启中国近代化
问题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两个革命纲领的评价有哪些?
背景原因 根本原因 晚清统治社会危机的加重,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受沉重剥削和压迫
战争诱发 鸦片战争赔款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又发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理论准备 洪秀全吸收在广州得到的天主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主张
组织准备 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直接原因 广西等自然灾害出现使人民困苦不堪
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 基本主张: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
评价: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
《资政新篇》 基本内容:“与外国通商、新式教育”“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法治国”
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急切愿望;未反映农民土地要求,具有革命性、进步性和空想性
历史意义 打击清朝统治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政治权力结构 清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
民主革命开启 开始了反封建反殖民,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
洋务运动展开 刺激和促使了清政府自救的洋务运动展开
失败原因 主观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历史结论 开启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开启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不能领导 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能领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农民革命主力 农民阶级有巨大的革命爆发力,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问题4.洋务运动的含义、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历史评价有哪些?
含义 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央以奕 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首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自救运动
根本目的 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历史背景 内忧外患: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工业文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侵略扩张;
有识之士: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基本内容 军事工业(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业(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兴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评价 性质:其采用“官督商办”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但是封建政府的自救运动;
国家现代化: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在客观上诱导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抵制侵略: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未政治民主:洋务运动没有进行政治近代化,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只学西方的技术)
问题5.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马关条约》的基本内容和危害有哪些?
背景原因 日本方面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壮大了国力,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制定了“大陆政策”蓄谋侵略中国
朝鲜方面 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中国方面 晚清封建社会的腐朽落后
国际环境 欧美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结果 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朝贡体制打破,宗藩关系解体),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理论为日本殖民地)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侵略势力到内陆)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资本输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历史影响 对中国大陆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程度,民族危机深重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掀起瓜分的狂潮
刺激了实业救国思潮、维新思想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反映出清政府自救失败,促使了国人开始觉醒,资产阶级开始探索和领导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对台湾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使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半个世纪
对日本 促进了日本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向帝国主义过渡和疯狂扩张
对远东 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远东国际地位上升,中国下降
问题6.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方式有哪些?
主要背景原因: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⑵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欲望;
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力维护国家利益。
主要表现方式:
⑴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⑵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⑶争夺路矿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⑷资本输出:向清政府贷款,扩大资本输出。
问题7.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有哪些?
背景条件 民族危亡 甲午战败后,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时代)
探索失败 甲午战败,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的失败( 自救——他救)
经济基础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康梁的思想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组织条件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 (新气象 民主)
个人因素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努力
过程 基本 公车上书——报刊学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主要措施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方事,任用维新人士;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设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局;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
文教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派人出国留学;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教育 科技)
军事 精炼陆军,改实洋操、实行征兵制等;裁撤绿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观原因 维新派缺乏政治策略和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缺乏群众基础
客观原因 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国际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缺乏稳定环境
评价 性质 既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局限性 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带有很大的落后成分
积极 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结合措施)
思想: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
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客观上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
风气:促进社会新风气和新风尚(兴女权、不缠足、反跪拜等;各种团体和书局、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大量出现)
认识 不能改良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君主立宪不符合中国国情)
问题8.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口号及评价、历史评价有哪些?
背景 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侵略深入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
具体原因 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 扶清灭洋 朴素爱国;强烈反抗;盲目排外;封建忠愚
清政府的态度 先抚后剿(招抚控制利用——剿杀)
运动中心地区 1898年山东——1899年直隶——1900年京津地区(北方地区)
败因 主观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评价 积极 反帝爱国: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英勇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打击列强: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局限 带有蒙昧迷信色彩,反映出缺乏先进理论指导;
具有盲目排外性,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没有统一的领导,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
问题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历史背景、《辛丑条约》的危害、东南互保的评价有哪些?
历史原因 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为了进一步侵略和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政治利益,镇压义和团运动
经过 基本 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北京失陷
结果 骇人罪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 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侵占东北 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义和团失败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东南互保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治结构和权力下移;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
南方督抚维护自身势力利益的自私性;客观上保护了南方免受列强蹂躏;破坏了中央集权,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辛丑条约》 惩办“首祸诸臣”(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向各国赔款白银4.5 亿两本息共计约9.82 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 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