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要求16岁以上的移民者证明其具有任何语言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雷蒙德.0.埃文斯据此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图)该漫画反映出(漫画旗帜上的文字为“自由土地”,城墙上的文字为文化测验”,漫画底端的文字为“由国会议员伯内特提出”山姆大叔:欢迎你们一假 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 )
A.美国重视外来移民的文化水平
B.当时美国急需引进高科技人才
C.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2.2002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移民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的数额相当。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向外移民 B.发展中国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C.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 D.移民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如表为1860—1920年美国人口增加情况,从1861—1910年,大约有2300万移民迁入美国境内。影响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B.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
C.政府移民政策的调整 D.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4.职业移民在美国移民总数中,1965年以前不到20%,之后达到了1/4到1/3。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B.冷战格局影响移民走向
C.美国科技处于优势 D.美国族群结构变化巨大
5.20世纪70年代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一直推行“文化同化”政策,即以英格兰文化代替其他民族文化,实现英格兰单一文化政策。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不成功的。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效仿加拿大等国采纳“多元文化”政策。这一转变可以说明澳大利亚( )
A.文化同化政策促进民族意识的萌发 B.放松了对外来移民的控制
C.多元文化政策符合移民国家的国情 D.致力于摆脱英国殖民影响
6.现行美国亲属移民体系,允许公民为其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这些兄弟姐妹的配偶、21岁以下未婚子女申请绿卡。为此,特朗普曾多次公开指出:“链式移民是一场灾难,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这表明特朗普(  )
A.鼓吹亲属移民制度 B.废除绿卡制度
C.抨击绿卡抽签制度 D.阻挠国会移民改革
7.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改变了原有种族歧视观念 B.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C.进一步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D.迫使政府改变移民政策
8.下图为2001年OECD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 )
注:OECD是以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主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A.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 B.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
C.“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 D.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9.下列表述属于《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的是(  )
A.成立处理难民问题的难民署 B.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C.决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D.实施《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10.国际移民存量是指跨国界流动的人口。下图反映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国际移民存量累积分布图(按发展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数据整理绘制
A.国际分工深化与生产的国际化加强
B.国际移民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
C.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
D.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11.下图为1986年(左)与2008年(右)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情况对比图,据此可知美国( )
A.国内族群的构成已发生较大变化 B.非法移民的来源表现出高度集中性
C.对于他国民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D.严控非法移民的政策取得一定效果
12.读如图,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图中反映的趋势导致美国社会( )

A.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 B.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得到强化
C.人道主义救助的加速 D.族群之间实现了完全的平等
13.以汉语为母语的新加坡华人在其使用英语过程,衍变出了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表达方式。新加坡英语中有“Lar”“Mah”“Leh"“lor”的等语气词,他们可以表达强调、不耐烦、不快、赞同和反对等涵义。例如:A.NoLah(不啦);B.Ifyoudon'tdothework,thenyoudie(你不干活,就死定喽!)。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新加坡( )
A.政府推崇文化多元 B.殖民文化的遗留
C.移民文化交流碰撞 D.工商业经济发展
14.新加坡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并存。广东话、闽南语、潮汕话、客家话、印度语等多种语言也在新加坡广泛使用,混合成了一种特殊的方言——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该现象反映了( )
A.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B.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
C.生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D.移民文化逐渐趋于主流化
15.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16.如表为1800-2000年世界主要区域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动趋势。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 拉美
1800 64.4 15.5 10.9 3.2 2.5
1900 56.1 17.9 8.1 9.5 4.4
2000 59.2 9.4 12.1 13.6 8.4
A.欧洲人口的减少反映出其经济不断衰退
B.美国领土扩张带来北美人口激增
C.人口问题是制约亚非拉发展的重要因素
D.世界人口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美国建立初期制定过针对外来移民的严峻法律,但美国政府一直鼓励接纳外来移民。截至19世纪中叶,有1000多万人移居美国,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欧洲;来自亚洲的移民数量很少;来自非洲的移民多属非自愿的移民。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宣布只有国会才有权处理移民问题。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1907年,美国与日本达成“君子协定”,禁止日本劳工进入美国;1911年,国会通过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律。
美国移民政策出现有限的松动始于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国会于1965年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按国籍(不按民族和种族)确定移民份额,并规定从1968年开始实施全球限额制度,每年限额29万人,其中东半球17万人,西半球12万人。但美国公民和合法外侨在海外直系亲属获准入境者不列入限额;该法还规定对美国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和政治难民给予特别考虑和优先考虑。
——摘编自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移民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移民潮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渐开,中国政府开始有目的放开知识青年出国留学的渠道。留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移民也从他们之中产生。这其中,赴日留学生规模较大。但真正由留学生增长而带动的移民潮,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移民海外意味着可能有优厚的收入前景,但移民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不容易,一个突出问题是种族歧视。在这样的氛围中,留学被戏称为"洋插队",如同真正的插队生活一样,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在国外经历过艰难的历程。
90年代,"闯东欧"成时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留学生、移民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移民潮。整个90年代,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逐渐放宽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这一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另一个移民机会。"闯东欧"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当然,移民梦也不都是以圆满结尾,很多移民梦沾染了血色。合法途径走不出国门的普通中国人,为移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选择偷渡这一危险的方式。
2000年后,富人移民受欢迎。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前后楼市升温、股市大涨,一部分积聚了相当财富的中国富人,开始以投资的方式移民。而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中国企业也加大了海外投资进程,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也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经历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国家,为了吸引外部资金,一度将投资移民限额放宽,吸引中国富人。
——摘编自金点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三次移民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当时中国的"移民潮"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l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根据材料“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要求16岁以上的移民者证明其具有任何语言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漫画的信息可知,美国在制造高门槛来限制移民进入美国,说明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的排外主义,而非重视外来移民的文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对移民的限制,无法判定是否急需引进高科技人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移民涌入会阻碍美国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2年(世界)。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同时发展中国家政府鼓励跨国流动,这说明移民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要依赖提高本国生产力,而非移民,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仍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说移民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没有涉及到发达国家对跨国劳动力的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860年到1910年,美国人口整体呈现增加趋势,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来自于境外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美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大量的移民进入美国,满足了工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至1918年,但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860年至1920年,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美国移民政策并没有大的调整,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此时期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上升,但此时期美国尚未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赴美移民中职业移民的比例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的职业移民侧重高新技术人才,这一移民群体数量增加,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科技处于优势,对于此类人才的吸引力较大,C项正确;职业移民数量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项;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主战场也是在欧洲。材料所述移民现象与美苏“冷战”直接关系不大,排除B项;职业移民未涉及到不同族群,因此不能反映出美国族群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种群众多,文化多样,而它的“文化同化”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不得不效仿加拿大实行“多元文化”政策,这说明多元文化政策符合移民国家的国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澳大利亚的文化政策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澳大利亚的民族意识,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无关,排除B项;根据“以英格兰文化代替其他民族文化,实现英格兰单一文化政策”可知澳大利亚并没有致力于摆脱英国殖民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题干材料表明特朗普反对以亲属关系维系的“链式移民”,他认为“链式移民”对美国来说是“不公平”的,题旨是特朗普对绿卡抽签制度的抨击,C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鼓吹”;B项中“废除”不正确,且题干材料未体现该信息;D项不符题意,题干体现不出美国国会要进行移民改革。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根据材料,“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可知拉丁裔移民的到来推动了拉丁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的交融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发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至今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美国经济,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政府移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通过实行吸引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从发展中国家攫取科技资源,故D项正确;移民来自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高技能人才进入发达国家,无法得出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据所学可知,《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是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其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B项正确;1950年“联合国难民署”成立,排除A项;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排除C项;《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是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排除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界流动的人口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包含各种收入群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与生产国际化的加强,既有收入较低的跨国劳动力流动,也有收入较高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A项正确;现代国际移民同样存在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劳动力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来自各种收入群体在现代都有较大规模的国际人口流动,据此不能得知这些人口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是科技人才还是普通劳动力,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各个收入群体都有跨国界流动的增加,不能得知具体的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到2008年,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仍然以墨西哥和拉美等地为主,这体现了非法移民来源的高度集中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国国内族群的构成状况,排除A项;依据图示信息可知,1986年到2008年,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地区仍然比较广泛,说明美国吸引力并没有下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非法移民数量变化,不能因此判断出严控手段是否取得了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60—1990年(美国)。据材料时间和数据来看,美国的移民人口比重显著增加,这必然会推动多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多样性加强,B项正确;印第安人的文化并未消失,排除A项;人道主义救助的加速,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华人移民新加坡,创造出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英语表达方式,反映出新加坡特色英语的形成,是移民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C项正确;新加坡政府推崇文化多元并非特色语言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殖民文化的遗留与“带有浓厚中国特点”不符,排除B项;工商业经济发展并非新加坡英语带浓厚中国特点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可知,在新加坡,不同移民族群分别使用自己的语言,多种语言也在新加坡广泛使用,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B项正确;该现象反映了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未涉及文化认同,排除A项;该现象反映了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并未体现生活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新加坡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但材料并不能说明移民文化逐渐趋于主流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法主要是从科学和艺术方面考虑,还着眼于保护国内人们的职业稳定,体现出美国该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美国没有受到二战巨大创伤,因此材料所述规定与恢复和重建战后的美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的取消,排除B项;美国“滞胀”问题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00以后,美国领土向西大肆扩张,原本生活在北美洲西部地区的印第安人被纳入美国的领土范围,从而带来了人口的激增,使北美的人口比例上升,B项正确;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下降并不能说明其经济不断衰退,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始终是最高的,但亚洲的发展却遭遇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人口问题并不是制约亚非拉发展的重要因素,排除C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世界各地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并不能说明人口数目是否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具有阶段性:带有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痕迹;受国际形势影响深刻;服务于美国发展战略和霸权政策。
(2)影响:深刻改变了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丰富了美国的多元文化;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美国种族矛盾和冲突持续发酵;外来移民争取民权的行动客观上推动了美国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的进步。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1907年,美国与日本达成‘君子协定’,禁止日本劳工进入美国……从1968年开始实施全球限额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1907年,美国与日本达成‘君子协定’,禁止日本劳工进入美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带有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痕迹;根据材料“美国移民政策出现有限的松动始于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受国际形势影响深刻;根据材料“……1965年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按国籍(不按民族和种族)确定移民份额,并规定从1968年开始实施全球限额制度,每年限额29万人,其中东半球17万人,西半球12万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服务于美国发展战略和霸权政策。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深刻改变了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丰富了美国的多元文化;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美国种族矛盾和冲突持续发酵;外来移民争取民权的行动客观上推动了美国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的进步等方面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18.(1)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
积极作用: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
(3)意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详解】(1)依据材料“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从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等方面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从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结合所学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等方面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依据材料“‘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19.移民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国门打开,逐步放开学生出国留学;中国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欧美国家因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及资金的引入逐渐放宽移民政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等。(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移民的特点∶数量迅速增加;主要流向欧美发达国家;有留学生移民到劳工移民以及技术移民和资金移民;移民从业结构多元化。(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移民的影响∶对中国∶有利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管理方法;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造成人力资源以及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流失;移民犯罪和纠纷已演变为国家间政治摩擦;(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对欧美国家∶提供了劳动力,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法移民、移民罚罪以及难民问题产生。文化的冲突与对抗∶对世界∶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全球化趋势发展。(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详解】移民的原因:根据材料“ 移民潮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渐开,中国政府开始有目的放开知识青年出国留学的渠道。”可分析出中国改革开放,国门打开,逐步放开学生出国留学;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根据材料“整个90年代,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逐渐放宽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可分析出欧美国家因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及资金的引入逐渐放宽移民政策;根据材料“这一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另一个移民机会。”可分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根据材料“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前后楼市升温、股市大涨......”可分析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等。
移民的特点:根据材料“这其中,赴日留学生规模较大。但真正由留学生增长而带动的移民潮,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可分析出数量迅速增加、主要流向欧美发达国家;根据材料“留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移民也从他们之中产生。”“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一部分积聚了相当财富的中国富人,开始以投资的方式移民。”可分析出由留学生移民到劳工移民以及技术移民和资金移民;根据材料“而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中国企业也加大了海外投资进程,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也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可分析出移民从业结构多元化。
移民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去回答。对中国:有利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管理方法;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造成人力资源以及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流失;移民犯罪和纠纷已演变为国家间政治摩擦;对欧美国家:提供了劳动力,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法移民、移民罚罪以及难民问题产生。文化的冲突与对抗:对世界: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全球化趋势发展。
20.参考示例(官方无标准答案)
论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逐步带动就业观念的转变
论述: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大胆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的企业中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所认知与推崇,农民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想要下海经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带动思想的解放。
【详解】本题主要依据对农民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的数据可以看出,很赞同的比重为45.2%,比较赞同的为29.2%,同时结合“如果有机会重新作选择你将选择”,选择经商和去乡镇企业工作的分别为35.2%和14.1%,可以看出已经有很多农民认同经商创业。因此结合以上两个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题。论述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同时联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