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林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河南省林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初中毕业班中考适应性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甲 ,12月13日上午,南京的少先队员们抵达烈士公园,开展了“湎怀先烈,珍爱和平”国家公祭日教育活动。
鲁迅先生有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多少英烈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才换来今天的幸福时光。在活动现场,①所有中队队员郑重其事,瞻仰纪念碑,悼念同胞,追思先人,祈愿和平。随后,②大家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了多位不同时期革命英烈的光荣事迹和一张张英勇奋战的照片。每一个人都如坐针毡,深感震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性。
1. 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注意因音近造成的误写,如文段中加点词“湎怀”应写成“缅怀”。
B. 注意纠正习惯性发音造成的误读,如“脊梁(jī liáng)”不要读成“脊梁(jí liáng)”
C. 注意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如“前仆后继”中的“仆”字应当读“pū”
D. 注意词语的正确运用,如文段中成语“如坐针毡”使用无误。
2. 下面是某同学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表达连贯,可以将“为悼念革命先烈和死难者同胞们,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填写在文段的甲处。
B. 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段中划线句子①中“瞻仰纪念碑,悼念同胞,追思先人,祈愿和平。”的“,”应改成“、”。
C.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病,划线句子②动宾搭配恰当,表述无误。
D.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小莉在为队员们做完讲解后,说道:“谢谢大家提出拙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3. 默写。
诗以表志,言为心声。李白用“①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执着追求:苏轼用“②______,______”(《水调歌头》)表达了对远方亲朋的美好祝愿;范仲淹用“③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表达了边关将士思乡心切却因战事未平,归家无期的复杂心理;辛弃疾用“④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而白发已生的无奈之情。
4. 按要求答题。
“酒”在《水浒传》中频频出现,作用颇大。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填写下面表格。
主题提炼 相关情节 “酒”的作用
酒见英雄气 武松景阳冈打虎 ②
① 吴用智取生辰纲
酒伴英雄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5. 九年级语文老师辅导大家写作议论文,他在课件里出示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写其中的两处空句。
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①____________。写作议论文时,不仅要提出观点,更要用论据证明观点。②____________,因为同学们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有些并不能起到支撑观点的作用,援引时先要辨别思考。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有的同学拿来证明“求贤若渴的精神很重要”就很有说服力,而有的同学拿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显得有点牵强了。
6. 某学校开展以“双减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在主题班会上介绍什么“双减”?
(2)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力度,特别提倡“整本书阅读”,有人认为这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双减”政策矛盾,对此你怎么看?谈谈理由。
(3)观察下面统计图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结论。
2022年双减实施后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调查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1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人
①晨跑回来,经过一个路口,有个卖菜的老妇,只卖两样,小葱和草莓。
②我挑了一把葱,递给摊主。她接过去,放进秤盘,说,三块。
③真便宜呀。心里这样嘟哝着,掏出一张票子递给她。她伸手从塑料布上拿起两棵葱,和秤盘里的捆在一起,递给我,顺手将票子接过去。
④草莓多少钱一斤?她抬起头来望着我笑,不是草莓,香莓,两块钱一斤。
⑤我接过她递来的两枚硬币,抬脚离开,她说,等等。她从布包里掏出一双鞋垫,递到我手边,笑眯眯地说,棉布的,可吸汗啦。
⑥我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瞅一眼她佝偻的腰身和花白的头发,伸手把鞋垫接过来,说:“多少钱?”她摆摆手,不要钱。
⑦她给我说了下面的故事。“上个星期五下午,我摘了黄瓜和香莓来卖。才摆放在地上,就下雨了。望着一辆辆飞驰的车辆和急匆匆的行人,我心里越来越急躁。正当我焦躁不安的时候,一个穿迷彩服的人走过来,买了满满一袋黄瓜和香莓。”
⑧雨越下越紧。我劝自己,坏就坏了吧,人淋病了更不合算,才要收拾摊子,一辆电动车停在跟前,那人下车来买了一袋子黄瓜和香莓。跟着,陆陆续续不断有人赶过来,一袋子两袋子的要,一会儿功夫全都卖空了。
⑨“回到家我把这件稀奇事儿说给家人,闺女说我遇见贵人了,一定是第一个买我菜的人发了微信群。我想了好几天,到底没想出贵人是谁,后来就不想了,买我菜的人都是我的贵人,以后每次卖菜我就带上一摞鞋垫子。”
⑩我低头瞅一眼手里的鞋垫,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感动和得意,为一颗颗美好的心,为自己成为贵人。
一直以为,贵人和达官是邻居,遇见贵人更是一件比达官更奢侈或高不可攀的事情,而在卖菜人的意识里,那个雨天甚至所有买她莱的人都是她的贵人,她每天都会遇见贵人,一波又一波。
忽而对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老农起了敬佩之情,她把贵人的标杆架在触手可及的众人之间,雨中的一把伞,泥泞中的一只手,萧索里的一个拥抱……只要愿意,贵人,人人可做,天天可遇。
7. 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我”情感变化过程,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 “我”的内心情感
“我”挑了一把葱才三块钱 葱真便宜
误以为老人推销鞋垫 ①
听老人将故事 感动和得意
改变了对“贵人”的理解 ②
8. 从全文来看,“买菜的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请从任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9. 比较《驿路梨花》和本文,两者在事件的记叙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0. 文中的“贵人”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二)(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中有画不是图
①我们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那些形象生动的诗句。于是,有人喜欢辅以图片来帮助理解诗歌。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配上庐山瀑布的图片,把凝练的诗向具体化,把文字的表述形象化。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可能滞于肤浅,不能切实有效地理解诗作。这里,我们或许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的本意。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②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语的出处来看,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时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字面义上,苏轼的确是形容王维的诗绘声绘色,吟罢让人置身画中。但实际上,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的是精神、内蕴、风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诗中还是画中,景物早已不是自然之景,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理趣和气韵的。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③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会用“绘画美”来形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诗中所写的“云彩”“波光”“金柳”“青荇”包含着诗人特别的情感,这是多么真实、精美的图片都无法取代的。因为诗中之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心与物的融合与统一。这些意象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康河河畔静谧秀美的风光,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景物的陶醉、对人生理想的逐梦和对离别时分的留恋。即便是单一的意象,也远远超越图片的信息量。在这首诗中,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动人意境,其表达效果,图片就更难以企及了。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景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不走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⑤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 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从“诗中有画”的出处,分析出苏东坡所说的画应指传统的中国画。
B
得出结论 C
13. 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
B. “云彩波光”“金柳”“青荇”是蕴含诗人特别情感的形象。
C.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绘画美”艺术特色的现代诗歌
D. 面对着庐山瀑布,李白和张继有着完全相同的体验和感受。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③借览。次道日具馔④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句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毫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选自《刘恕传》)
[注]①刘恕:与司马光一起编纂《资治通鉴》。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枉道:绕道。④馔:zhuàn,饭食。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衾拥覆
B. 或遇其叱咄/或异二者之为
C. 家素贫/可以调素琴
D. 司马光遗以衣袜/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16. 翻译。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7. 在求学的过程中,宋濂和刘恕遇到了哪些共同的困难?根据提示填空。
困难 解决办法 人物性格
① 宋濂: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
刘恕: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
生活之苦 宋濂:以衾拥覆,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安贫乐道清贫自守
刘恕:毫妄取于人,悉封还之。
18. 读了[甲]文,很多人并不赞成这种师生关系,认为先达的态度倨傲粗暴,而作者又过于谦卑恭敬,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二)(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南安军①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注】①南安军:公元1279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梅岭),经南安军(今江西大余)时写此诗。②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19. 对两首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前两联诗人回顾平生以及对当前时局的认识,既叹自身又叹国运,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甲诗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都是眼前景物,作者信手拈来,出语自然,通过追忆当年兵败以及现今被俘的处境,流露出一腔悲愤。
C. 乙诗前两联叙述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D. 乙诗颈联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大宋江山还会复兴。
20.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四、作文(50分)
21. 2024年元旦,校报刊登了三则材料并发出征稿启事,请你根据要求投稿。
材料一:
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材料二:
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出色。
材料三: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充满正能量。初中毕业班中考适应性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甲 ,12月13日上午,南京的少先队员们抵达烈士公园,开展了“湎怀先烈,珍爱和平”国家公祭日教育活动。
鲁迅先生有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多少英烈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才换来今天的幸福时光。在活动现场,①所有中队队员郑重其事,瞻仰纪念碑,悼念同胞,追思先人,祈愿和平。随后,②大家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了多位不同时期革命英烈的光荣事迹和一张张英勇奋战的照片。每一个人都如坐针毡,深感震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性。
1. 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注意因音近造成误写,如文段中加点词“湎怀”应写成“缅怀”。
B. 注意纠正习惯性发音造成的误读,如“脊梁(jī liáng)”不要读成“脊梁(jí liáng)”
C. 注意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如“前仆后继”中的“仆”字应当读“pū”
D. 注意词语的正确运用,如文段中成语“如坐针毡”使用无误。
2. 下面是某同学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表达的连贯,可以将“为悼念革命先烈和死难者同胞们,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填写在文段的甲处。
B. 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段中划线句子①中“瞻仰纪念碑,悼念同胞,追思先人,祈愿和平。”的“,”应改成“、”。
C.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病,划线句子②动宾搭配恰当,表述无误。
D.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小莉在为队员们做完讲解后,说道:“谢谢大家提出拙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有误,如坐针毡:好像坐在插了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句中形容人们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时的内心感受,不合语境;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B.句子①中“瞻仰纪念碑,悼念同胞,追思先人,祈愿和平”句中短暂停顿,用逗号衔接,不能改成顿号;
C.句子②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和一张张英勇奋战的照片”删去;
D.“拙见”谦辞,称自己的见解。不能用于希望对方提出意见;
故选A。
3. 默写。
诗以表志,言为心声。李白用“①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苏轼用“②______,______”(《水调歌头》)表达了对远方亲朋的美好祝愿;范仲淹用“③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表达了边关将士思乡心切却因战事未平,归家无期的复杂心理;辛弃疾用“④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而白发已生的无奈之情。
【答案】 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 但愿人长久 ④. 千里共婵娟 ⑤.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⑥.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⑦.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⑧. 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沧、婵娟、浊、勒、赢。
4. 按要求答题。
“酒”在《水浒传》中频频出现,作用颇大。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填写下面表格。
主题提炼 相关情节 “酒”的作用
酒见英雄气 武松景阳冈打虎 ②
① 吴用智取生辰纲
酒伴英雄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答案】①酒显英雄智;②凸显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知识。
第一空:在《水浒传》中,“酒”经常成为展现英雄智谋的媒介。在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情节中,吴用利用酒作为诱饵,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麻痹了对方,从而取得了胜利。这里的“酒”不仅是一个物品,更是凸显吴用聪明才智和智谋的重要元素。因此,填写“酒显英雄智”准确概括了“酒”在这个情节中的作用。
第二空:对于“酒见英雄气”这一主题,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情节中,“酒”的作用尤为突出。武松在饮酒后,勇气倍增,敢于独闯景阳冈,最终成功打死猛虎。这里的“酒”凸显了武松的英雄气概和勇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酒显英雄智”这一主题下,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情节则体现了“酒”在凸显人物智慧和策略方面的作用。吴用利用“酒”作为诱饵,巧妙地迷惑了对手,最终成功取得生辰纲。这里的“酒”不仅展现了吴用的聪明才智,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至于“酒伴英雄行”这一主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中,“酒”则陪伴着英雄在风雪中的艰难前行。虽然没有直接推动情节发展,但“酒”的存在无疑为英雄的行程增添了一份悲壮和豪气,深化了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综上所述,“酒”在《水浒传》中的作用多样,既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和气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 九年级语文老师辅导大家写作议论文,他在课件里出示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写其中的两处空句。
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①____________。写作议论文时,不仅要提出观点,更要用论据证明观点。②____________,因为同学们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有些并不能起到支撑观点的作用,援引时先要辨别思考。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有的同学拿来证明“求贤若渴的精神很重要”就很有说服力,而有的同学拿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显得有点牵强了。
【答案】 ①. ①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大意对即可得分) ②. ②使用论据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大意对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空,依据“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中的“清清楚楚”“态度鲜明”可知,本空可填写“模糊不清”“含糊其词”。
②空,依据“因为同学们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有些并不能起到支撑观点的作用,援引时先要辨别思考。”可知,本空可填写“引用名言警句要能证明观点”。
6. 某学校开展以“双减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在主题班会上介绍什么是“双减”?
(2)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力度,特别提倡“整本书阅读”,有人认为这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双减”政策矛盾,对此你怎么看?谈谈理由。
(3)观察下面统计图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结论。
2022年双减实施后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调查情况



【答案】(1)“双减”是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孩子要有更多时间锻炼玩耍,不要再受教育商业化忽悠。
(2)示例一:不矛盾。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这正是减轻学生做题负担,培养读书兴趣,掌握学习语文方法的表现。
示例二:矛盾。“整本书阅读”要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双减”政策矛盾,应制定适度的阅读量,不宜加大。
(3)示例:2022年双减实施后,从8月份到12月份,学校课后服务活动种类逐月增加。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根据题干“介绍什么是‘双减’”可知,此处考查下定义,介绍的格式为“‘双减’是什么”。
“双减”是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用来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孩子健康成长。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1)矛盾。我认为“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业,都是学习压力的一部分,如果增加了阅读要求,那就是给学生增添学习压力。
(2)不矛盾。“双减”政策主要是减作业和减考试,但是要保证语文成绩的话,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双减”节省下来的时间,正好可以拿来阅读。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图表的表头“2022年双减实施后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调查情况”可知,这是关于双减实施后学校课后服务活动情况调查;
结合图表数据可知:随着月份的增长,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开展的种类数目越来越多。根据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1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人
①晨跑回来,经过一个路口,有个卖菜的老妇,只卖两样,小葱和草莓。
②我挑了一把葱,递给摊主。她接过去,放进秤盘,说,三块。
③真便宜呀。心里这样嘟哝着,掏出一张票子递给她。她伸手从塑料布上拿起两棵葱,和秤盘里的捆在一起,递给我,顺手将票子接过去。
④草莓多少钱一斤?她抬起头来望着我笑,不是草莓,香莓,两块钱一斤。
⑤我接过她递来的两枚硬币,抬脚离开,她说,等等。她从布包里掏出一双鞋垫,递到我手边,笑眯眯地说,棉布的,可吸汗啦。
⑥我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瞅一眼她佝偻的腰身和花白的头发,伸手把鞋垫接过来,说:“多少钱?”她摆摆手,不要钱。
⑦她给我说了下面的故事。“上个星期五下午,我摘了黄瓜和香莓来卖。才摆放在地上,就下雨了。望着一辆辆飞驰的车辆和急匆匆的行人,我心里越来越急躁。正当我焦躁不安的时候,一个穿迷彩服的人走过来,买了满满一袋黄瓜和香莓。”
⑧雨越下越紧。我劝自己,坏就坏了吧,人淋病了更不合算,才要收拾摊子,一辆电动车停在跟前,那人下车来买了一袋子黄瓜和香莓。跟着,陆陆续续不断有人赶过来,一袋子两袋子的要,一会儿功夫全都卖空了。
⑨“回到家我把这件稀奇事儿说给家人,闺女说我遇见贵人了,一定是第一个买我菜的人发了微信群。我想了好几天,到底没想出贵人是谁,后来就不想了,买我菜的人都是我的贵人,以后每次卖菜我就带上一摞鞋垫子。”
⑩我低头瞅一眼手里的鞋垫,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感动和得意,为一颗颗美好的心,为自己成为贵人。
一直以为,贵人和达官是邻居,遇见贵人更是一件比达官更奢侈或高不可攀的事情,而在卖菜人的意识里,那个雨天甚至所有买她莱的人都是她的贵人,她每天都会遇见贵人,一波又一波。
忽而对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老农起了敬佩之情,她把贵人的标杆架在触手可及的众人之间,雨中的一把伞,泥泞中的一只手,萧索里的一个拥抱……只要愿意,贵人,人人可做,天天可遇。
7. 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 “我”的内心情感
“我”挑了一把葱才三块钱 葱真便宜
误以为老人推销鞋垫 ①
听老人将故事 感动和得意
改变了对“贵人”的理解 ②
8. 从全文来看,“买菜的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请从任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9. 比较《驿路梨花》和本文,两者在事件的记叙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0. 文中的“贵人”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答案】7. ①有点反感;②充满敬佩
8. 善良、待人真诚:她给“我”加两棵葱的动作毫不犹豫;热情和真诚:她抬起头来望着我笑。
9. “她给我说了下面的故事”表明本文采用倒叙记叙的,老人认为那个雨天甚至所有买她菜的人都是他的贵人。《驿路梨花》中“夕阳西下”“新月升起”“第二天早上”等关键词说明文章是按照顺叙记叙的,在顺叙之中也有插叙,回忆了小屋的来历,歌颂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10. 文章中的“我”一开始以为,贵人和达官是邻居,遇见贵人更是一件奢侈、高不可攀的事情;卖菜老人认为那个雨天甚至所有买她菜的人都是他的贵人。那些在困境中给人以鼓励和帮助的人都是贵人。贵人,人人可做,天天可遇。我们得到“贵人”的帮助后,也要像卖菜老人一样,懂得感恩回报,做乐于助人的贵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1)结合表格中“误以为老人推销鞋垫”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⑤⑥段,由文中“我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瞅一眼她佝偻的腰身和花白的头发”,可以将②概括为:“我”有点反感。
(2)结合表格中“改变了对‘贵人’的理解”,能够看出是文章最后两段,根据原文“忽而对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老农起了敬佩之情”,可以将④概括为:充满敬佩。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人物具体事件以及人物描写。
从文章中第③段“她伸手从塑料布上拿起两棵葱,和秤盘里相在一起,递给我,顺手将票子接过去”对于人物动作的描写,能够看出老人动作熟练,能看出她是一个手脚麻利的人;
从文章中第③段给“我”加两棵葱的动作毫不犹豫,能够看出她是一个朴实善良、待人真诚的人;
从文章中第④段“她抬起头来望着我笑,不是草莓,香莓,两块钱一斤”中“拾起”“笑”这两个动作和神态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对待顾客热情真诚的人;
从文章第⑨段“后来就不想了,买我菜的人都是我的贵人,以后每次卖菜我就带上一摞鞋垫子”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比较和记叙方法。常见的记叙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结合文中第⑦段“她给我说了下面的故事”表明本文采用了插叙的记叙方法,插入了卖菜老人讲述为什么免费送鞋垫的故事,老人认为那个雨天甚至所有买她菜的人都是他的贵人,那些在困境中给人以鼓励和帮助的人,都是贵人。
《驿路梨花》一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但是全文在顺叙之中也有插叙,插入了瑶族老人的回忆,回忆了小屋的来历,让我们知道了“梨花”的存在,歌领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含义和主题理解。
结合文中第 段“一直以为,贵人和达官是邻居,遇见贵人更是一件比达官更奢侈或高不可攀的事情”可知,“我”以及大部分世人一直以来都认为贵人和达官是邻居,遇见贵人更是一件比达官更奢侈或高不可攀的事情,这是题目第一层含义。
结合第 段“而在卖菜人的意识里,那个雨天甚至所有买她菜的人都是她的贵人,她每天都会遇见贵人,一波又一波”可知,卖菜老人认为:那个雨天甚至所有买她菜的人都是她的贵人。结合文中第 段“她把贵人的标杆架在触手可及的众人之间,雨中的一把伞,泥泞中的一只手……”“只要愿意,贵人,人人可做,天天可遇”可知,作者总结,认为“贵人是那些能够在他人困境中伸出援手、乐于助人的人”。结合“她把贵人的标杆架在触手可及的众人之间,雨中的一把伞,泥泞中的一只手……”可知,通过卖菜老人,我们对贵人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们认为贵人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达官了,而是那些能够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鼓励的普通人,即使这个帮助是微小的、普通的,这个提供者也是贵人。结合“只要愿意,贵人,人人可做,天天可遇”可知,我们不仅要感谢那些提供帮助的贵人,还可以经常做别人的贵人,当他人遇到困难时,尽自己的所能,提供帮助,乐于助人,感恩回馈。
(二)(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中有画不是图
①我们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那些形象生动的诗句。于是,有人喜欢辅以图片来帮助理解诗歌。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配上庐山瀑布的图片,把凝练的诗向具体化,把文字的表述形象化。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可能滞于肤浅,不能切实有效地理解诗作。这里,我们或许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的本意。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②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语的出处来看,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时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字面义上,苏轼的确是形容王维的诗绘声绘色,吟罢让人置身画中。但实际上,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的是精神、内蕴、风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诗中还是画中,景物早已不是自然之景,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理趣和气韵的。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③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会用“绘画美”来形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诗中所写的“云彩”“波光”“金柳”“青荇”包含着诗人特别的情感,这是多么真实、精美的图片都无法取代的。因为诗中之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心与物的融合与统一。这些意象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康河河畔静谧秀美的风光,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景物的陶醉、对人生理想的逐梦和对离别时分的留恋。即便是单一的意象,也远远超越图片的信息量。在这首诗中,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动人意境,其表达效果,图片就更难以企及了。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景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不走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⑤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 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从“诗中有画”的出处,分析出苏东坡所说的画应指传统的中国画。
B
得出结论 C
13. 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
B. “云彩波光”“金柳”“青荇”是蕴含诗人特别情感形象。
C.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绘画美”艺术特色的现代诗歌
D. 面对着庐山瀑布,李白和张继有着完全相同的体验和感受。
【答案】11. 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12. A: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B: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共性。C: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13.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4. D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归纳。从文章第①段“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和第⑤段“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可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第②段开头提出观点: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语的出处来看……”分析得出“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然后用“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共性;最后,得出结论: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然后用“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感受与理解分析,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开头提出的分论点“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面对着庐山瀑布,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表现了诗人的小清新,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他们的思想感情并不完全一致。故选D。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③借览。次道日具馔④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句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毫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选自《刘恕传》)
[注]①刘恕:与司马光一起编纂《资治通鉴》。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枉道:绕道。④馔:zhuàn,饭食。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衾拥覆
B. 或遇其叱咄/或异二者之为
C. 家素贫/可以调素琴
D. 司马光遗以衣袜/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16. 翻译。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7. 在求学的过程中,宋濂和刘恕遇到了哪些共同的困难?根据提示填空。
困难 解决办法 人物性格
① 宋濂: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
刘恕: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
生活之苦 宋濂:以衾拥覆,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安贫乐道清贫自守
刘恕:毫妄取于人,悉封还之。
18. 读了[甲]文,很多人并不赞成这种师生关系,认为先达的态度倨傲粗暴,而作者又过于谦卑恭敬,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答案】15. D 16. ①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17. ①求书之难②不怕艰苦,勤奋好学
18.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师重教、尊重师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者观点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因为/用;
B.有时候/或许;
C.一向/不加装饰的;
D.赠送;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
侍,陪侍;援,提出;质,询问;以,连词,而,来。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1)根据甲文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和乙文中的“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可知,两人都有抄书的经历。所以(1)要填写:求书之难;
(2)结合甲“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和“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可知,宋濂不慕富贵、不怕艰苦,勤奋好学。根据乙文“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句日,尽其书而去”可知,刘恕和宋濂都是没有书,向别人借书、抄书来读的经历,两人读书学习都很刻苦。所以(2)填写:不怕艰苦,勤奋好学。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阅读。
根据师生关系的话题联系文章发表观点,开放性试题,并合理阐述即可。
示例:示例一、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甲文中的师生关系有利有弊,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会有发展,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时候,尊师重教的宗旨也不应该变。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馆,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乙】刘恕,字道原,是筠州人。刘恕做学问,从历法、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的官府公文,都拿来考证。为求一本书不惜远走几百里,亲自到那里去读并且手抄,几乎废寝忘食。刘恕曾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道旁有个石碑,读那碑文,竟然是记载五代许多人们不知道的将领,而刘恕能说出他们的生平事迹,回去查验古时的史料,刘恕所说的都是真的。宋次道做毫州知府,家里有很多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饭食,以主人的礼节待他,刘恕说:“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很耽误我读书啊。”刘恕全都拒绝了宋次道的招待。独自关在书阁里,白天晚上诵读抄写,留了十日,看完了宋次道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二)(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南安军①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注】①南安军:公元1279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梅岭),经南安军(今江西大余)时写此诗。②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19. 对两首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前两联诗人回顾平生以及对当前时局的认识,既叹自身又叹国运,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甲诗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都是眼前景物,作者信手拈来,出语自然,通过追忆当年兵败以及现今被俘的处境,流露出一腔悲愤。
C. 乙诗前两联叙述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D. 乙诗颈联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大宋江山还会复兴。
20.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19. B 20. 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以死报国、舍身取义的决心。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两个“惶恐”、两个“零丁”不都是眼前景物,后面一个“惶恐”和“零丁”是诗人的内心感受;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意,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乙诗“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句意,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这句诗后半句用了伯夷、叔齐故事,抒发出作者以死报国、舍身取义的决心。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四、作文(50分)
21. 2024年元旦,校报刊登了三则材料并发出征稿启事,请你根据要求投稿。
材料一:
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材料二:
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出色。
材料三: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充满正能量。
【答案】例文:
竭尽全力,才最省力
人生乃是一条漫漫长路,它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荆棘与考验的。有许多困难,我们会对自己说尽力而为就足够了,可却发现尽力而为远远不够。
曾听说过一个兔子与猎狗的故事。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用枪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而猎狗紧追不舍,后来猎狗并没有追上兔子,只好悻悻地回到主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骂它没用。而它却不服气的辩解道:“我已经尽力了。”而兔子死里逃生,回到家后,兄弟们都十分惊讶,纷纷问它是什么发放逃生的。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而我是竭尽全力。因为我知道它追不上我最多只是挨主人一顿骂,但我要是不竭尽全力的话便会失去生命!”这只兔子的话使我感慨万千,是呀,猎狗只是尽力而为,并不认为这有多重要,可是兔子知道如果自己不用所以的力气逃跑,那么自己就会死在猎人手里,它意识到必须拿出所有的力量一搏。回想,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遇到过许多难题,而我们是当竭尽全力的兔子,还是尽力而为的猎狗呢?
美国西雅图的一个教堂中,以为泰勒牧师向全班宣布:如果谁能将《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至七章的内容全部背出来,就邀请他参加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的免费聚餐会。这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内容有几万字,且不押韵,所以很多人都放弃了。几天后,有一个11岁的小男孩向泰勒牧师一字不漏地将《圣经·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内容背了出来。泰勒牧师十分惊讶,便问他为什么能背的下来,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竭尽全力。”16年后这个男孩成为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这让我更加感慨:每个人的潜能都很大,可是却一直没有被开发。在遇到很多困难、挫折时,人们只是鼓励自己尽力而为就足够了,可是却没有真真正正地做到竭尽全力,因为人们一直认为自己不行,所以没有开发更多的潜能,不能使自己出类拔萃,更上一层楼。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要我们竭尽全力就能改变结果,化不可能为可能,创造出奇迹,而这仅仅在于一念之间。所以,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只做到尽力而为,因为那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共有三则材料。像这样多则材料的作文要分别审读,找出关键词句,然后再看三则材料的共同点。第一则材料关键词是“成功”“竭尽全力”;第二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竭尽全力”“出色”;第三则材料的关键句是“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其实也就是“竭尽全力”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三则材料都是在谈做事要“竭尽全力”,心无旁骛,专心地去完成,这样才可能成功,也才能看出自己真正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是引导考生做事应有的正确“态度”。在当前信息多元、诱惑颇多、人心浮躁的社会现实之下,这样的引导很有积极意义。三则材料的共性是“竭尽全力去做事,就能表现得出色,就能走向成功”。
第二,思路及选材。可写成议论文,注意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用名人事例做例证,引用名言来引证,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等,尽量做到论证层次清晰。“竭尽全力”是一种态度,它强调做事要全力以赴,不留余力,以自己是否倾尽全力、做到极致为判断的标准。它提倡高度投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竭尽全力的人,往往都能获得成功,而那些做事敷衍塞责、随便应付、只图交差了事的人,是无法体会“竭尽全力”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写作的时候,要确定好自己的立意,切入点不妨“小”一些,但一定要论深、论透。“竭尽全力争取比赢得冠军更可贵。”个人如此,团队、企业甚至社会也是如此,即使未来尚不明晰,前路迷雾漫漫,我们应该做的,是克服困难,积蓄力量,拼搏进取,不断提升和突破自我,才能赢来曙光。2019年,中国女排以11连胜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对于女排精神,教练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这个事例非常典型,可以用在文中,增强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