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品味语言特色。
2、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普通劳动妇女的讴歌。
3、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重点: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普通劳动妇女的讴歌。
难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母亲和儿女们的纽带是来自血脉的,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走的有多久,我们都会忍不住回望出发的起点,那是孟郊心中的三春光辉、那是杜甫梦里的香雾云鬟、那是王冕笔下的萱草花生。千百年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形象的样子,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天我们走进艾青用爱和思念编织成的最美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知人论世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林壁等。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诗论》《艾青谈诗》等。
三、写作背景: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
1910年艾青出生于浙江一个地主家庭。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5岁时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仍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花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四、解题:
大堰河,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及其身份。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五、课文教学
任务一:诵读
诗歌是语言的精灵,诗情、诗韵、诗的美感是必须通过朗诵来品味的。请同学们欣赏经典诵读,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诗韵、诗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任务二:梳理情节
本诗属于长篇叙事抒情诗,共13小节,根据内容,梳理情节,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情节 内容 情感
一 (1—2节)写大堰河与“我”的关系。 怀念、痛悼
二 (3—8节)追述了勤劳善良的大堰河生前为了生活奔忙而苦难的一生。 眷恋、尊敬
三 (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同情、控诉
四 (12—13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怀念、赞美
任务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感
诗人艾青是一个善于运用色彩的诗人。在这首诗写给自己保姆——大堰河的诗中,诗人称赞她有一个什么颜色的灵魂
明确:紫色。
请大家想想紫色在中国传统审美语境中是什么含义
明确:高贵。皇帝住的地方叫紫禁城。还有个成语叫紫气东来。诗人艾青曾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这首诗歌不仅是诗人用文字书写的,也是用彩笔绘成的。紫色在西方油画中是一种复合色,由蓝色和红色组成。冷色调蓝色代表苦难、忧郁;暖色调红色代表光明、温暖。这就像大堰河一生中的两极:苦难的生活和高贵的灵魂。
(1)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大堰河一生苦难的小节,尝试从生前和死后将这些小节组合。
明确:大堰河生前的苦难(第1节、第4节、第7节)。
大堰河死后的苦难(第3节、第10节、第11节)。
接下来我们走进大堰河苦难的一生。
(2)请用“大堰河生前(),死后()”的句式表达。
明确:
①大堰河生前(劳作艰辛),死后(亲人失散)第4、11节。
朗读指导——重音是“搭好”“拍去”“尝到”“放到”“补好”“包好”“掐死”“拿起”“抚摸”这些动词,因为我们在这些动词的品味中感知到了大堰河生前繁重的劳动。
第4小节的八个排比句,每一句就似一幅画面,呈现大堰河的劳作细节。它们都来自于诗人的记忆深处,而今诗人在狱中想来,历历在目,所以建议同学们在朗诵时适当放慢语速,读出诗人回忆的感觉。
②了大堰河生前(乐观隐忍),死后(孤苦悲凉)。第7、10节。
朗读指导——6个“含着笑”体现了大堰河虽然饱尝生活艰辛但却依然保持满足和乐观。苦水里泡大的她甚至不曾去想生活的苦,只知道为家人、为“我”去付出。数量词处理得很好。比如表示多的:“四十几年”“数不尽”指向大堰河生前苦难何其多,“四块钱”“几尺”“一手把”表明她死后所得何其少。
(3)苦难过早地剥夺了大堰河的生命,艾青写下这动情的文字绝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大堰河的苦难,更是为了铭记大堰河在苦难岁月中给予他的爱。请找出诗歌描写大堰河深爱“我”的细节,仿照“大堰河(用乳汁喂养我)”的句式表达。
明确:
大堰河(用手掌抚摸“我”)
大堰河(用双手拥抱“我”)
大堰河(用双唇亲吻“我”)
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大家读过这首诗的背景,当年艾青出生时难产,父亲相信了算命先生说的艾青是“克星”的说法,于是把艾青寄养在农妇大堰河家。这一小组寻找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无关乎血缘。
(4)这份母爱多像她那不是名字的名字一大堰河。因为爱如河水,清澈宽广,绵延不绝!纯粹得超越奢华的物质,浓烈得超越血缘的牵挂,绵长得超越身份的羁绊!诗人也是带着对大堰河的敬与爱写下了这首赞美诗,那么请大家思考:这首诗仅仅是献给大堰河的吗
明确:不是。诗歌第12小节写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追问:思考大地上的人民为何如“大堰河般”
明确:当时社会的底层人民和大堰河一样历经难,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生活艰辛,但是在诗人看来他们苦难的底色之下却焕发着人性的光辉!比如大堰河生活那么苦,却爱“我”爱得如此真、如此纯。所以,在艾青心里,这些卑微的人民拥有高贵的灵魂!
大苦、真爱是大堰河们生命的底色!这便是我们开头所说的“紫色的灵魂”体现出的高贵内涵的要义吧!大堰河们历经苦难,生命卑微如野草。大堰河们给予母爱,胸襟宽广如大地。大堰河们灵魂高贵,真爱绵长如流水。
(5)小结
问题1大堰河有着怎样的身份 怎样的品格 怎样的命运
明确:身份:童养媳——奶妈——保姆——母亲——劳动妇女的代表
品格:勤劳、善良、质朴、富有爱心、温厚、坚韧等。(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命运:大堰河活着时,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与,毫不保留的贡献——从乳汁、血汗到赤诚的心,一直到死。可是这个社会给予她什么了呢 死后为她裹身的却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和“几尺厂方的埋棺材的土地”,还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同是一个母亲,祥林嫂也有类似的遭遇,生前连劳动的权利都被剥夺、饱受歧视,最终在一个雪花纷飞的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问题2“我”有怎样的身份 我的身份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主的儿子——大堰河的儿子——诅咒不公道世界的战士
母亲可以为孩子奉献一切,孩子也可以为母亲奋不顾身。当看到养育自己的母亲命运如此的悲惨,怎能不激发诗人内心的愤恨 这是使“我”的身份从地主的儿子变成大堰河的儿子,并最终变成诅咒不公道世界的战士的最主要因素。面对大堰河悲惨的命运,诗人有深切的同情,更有对旧社会的批判和控诉。
任务四:分析手法
1、全诗的叙述视角(人称)经常转换,这样做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同一视角可以采用不同的人称)
【明确】(1)第1、2节:“我”的视角+第三人称“她”叙述开篇:显得真诚直白,介绍保姆贫贱、卑微的身世。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是童养媳。”叙述者“我”称其所叙述的人物为“他”,用局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经过告诉给读者。既有利于客观地交代大堰河的身份,又有利于表达对大堰河养育的感激之情。
(2)第3、4节:“我”的视角+第二人称“你”追忆场景:当时,艾青身陷图圈,透过铁窗,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触景生情,联想到已经故去的保姆,感慨万千。人称也由“她”转成了“你”,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大堰河的思念之情。昔日恩重如山的保姆如今却躺在被积雪覆盖的坟墓里,诗人肝肠寸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回忆起来的情感。”
第4节中,首先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总启,然后从保姆忙碌的生活中,摄取几个劳动画面,好像一组特写镜头,第二人称的“你”字镶在其中。诗人仿佛在和保姆面对面叙谈,追忆历历在目的往事,情不自禁,直接倾诉。
(3)第5、6节转换成第一人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或作品的主人公,也可以是事情的当事人或见证者,而直接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做,以及亲身经历和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让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因而诗人从“我”的角度,以一个幼稚无知孩童的身份,叙述“我”的身世,以及自己亲生父母家的种种不适应,一连串的(十个)“我”,在地主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都暴露无遗。尽管诗人回到曾经生育自己的地主家,但魂牵梦萦的依然是一往情深的保姆。诗人生在地主家,养在贫农家。呼吸的是农家的空气,吃的是农家的粗粮。虽然诗人的血管里奔涌着地主的血液,但他的灵魂经历了劳苦大众的熏陶和洗礼,饱含深情。
(4)第7、8、9、10节,诗人笔锋一转,又采用第三人称。这4节主要写大堰河到我家做佣工和她的死。之所以运用第三人称,是出于叙述的需要,它的叙述范围很广,不受特定视角的限制,可以全面地把大堰河在我家劳动对“我”的关爱,以及大堰河之死和她死后的悲惨等各种场面,其中很多场面“我”并不在场,从而构成无比广阔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方面客观地表现保姆对乳儿真挚而深沉的爱,另一方面客观地揭示大堰河辛劳而倍受凌辱的一生。特别是第11节,在叙述“她的醉酒的丈夫”和五个儿子的命运之后,愤怒地发出“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的控诉。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互相激发。所以,在后面的第12节出于抒情的需要,又转回第二人称。
(5)第12节,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诗人与大堰河仿佛面对面、肩并肩地倾诉,使表达效果强烈,更震撼人心。其中,“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一句,“紫色”让人们想起被鞭打伤痕的颜色,保姆一生劳碌奔波、含辛茹苦,由此坦露出诗人痛苦、悲伤的内心世界,这是虚写。然后一连八个“呈给……”是实写。诗人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向乳母当面叙说、畅谈和倾诉,那深情、那眷念、那缅怀,如泣如诉,真切感人,令人荡气回肠。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为了一首好诗,我甚至掏出自己的心肝。”所以,诗人感情不可遏止,构思良苦用心。
(6)第13节,又转回第一人称叙述。“我是吃了你的奶长大了的/你的儿子。”诗人以儿子的口吻,用简洁、质朴的文字,直抒胸臆。“我敬你/爱你!”真诚的表白,字里行间,激情奔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表达了对保姆大堰河的怀念与敬爱之情,采用了哪些抒情手法。
【明确】1.叙事与细节描写融为一体,进行抒情。如第4节连用“在你……之后”,铺叙了很多生活细节,表现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处处给他以温暖和爱抚。
2.用排比和反复,增强抒情效果。如第7节中“她含着笑,……”这里用整齐的形式、鲜明的节奏、酣畅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大堰河仍至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的歌颂与赞美。3.妙用对比,突出情感。对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揭示了黑暗社会的不合理;对比大堰河美丽的梦境与凄惨的死亡,生前的操劳与列后的凄凉,增强了抒情气氛,突出主题。
【小结】诗人艾青通过不同人称的转换和交替使用,运用大量的铺叙,揭示出在旧中国一个勤劳、善良、含辛茹苦的农村劳动妇女哺育一个地主“弃儿”缠绵悱恻的母子深情。
作品形式上灵活自由,不讲究外在的形式美,不讲究整齐、平仄、对仗和韵律。艾青认为:“健康的灵魂不需遮蔽,他们比肉体的袒露更美。”诗人所追求的是:“努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拘京的表现出来。”因此,本诗的每节行数不一,句子长短不拘、字数不等,但句句真切,字字有情;一句一行、有时也一句排成几行,凭着感情的律动而形成了诗歌的旋律美。正如艾青所说:“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拍节。”作品在内容上叙事和抒情相结合,质朴与意蕴相交融,强烈的感情激流贯穿始终,有时像山间奔腾的溪水,有时像大海汹涌的波涛,处处都伴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而变化。
六、比较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
任务一:感受两种热爱
1.两首诗歌分别在写谁 诗人和“她”是怎样的关系
“我”与“大堰河”母亲“我”与“康桥”母校
2.请概括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艾青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徐志摩作别母校时的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了对康桥无限的留恋、依恋和迷恋。
任务二:悟艺术表达
1.小组合作探究:艾青的诗在写“母亲”,母亲之恩在于养育;徐志摩在写母校,母校之恩在于启蒙。两位诗人都曾留学国外,受到西方美学、艺术的影响。这两首诗都是他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名作。两位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比较角度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意象 日常生活意象(细节描写):抚养乳儿、做饭、洗衣、缝补、养鸡、喂猪、晾晒、忙年节、夸赞乳儿、做乳儿成婚的梦、临终呼唤乳儿名字、凄苦死去、丈夫打骂、丈夫落泪、丈夫醉酒死去…… 景物意象(描写性意象):云彩、金柳、青荐、潭水……
意象(形象)特点 勤劳善良、质朴仁厚、慈爱无私、安天乐命、任劳任怨、贫苦艰辛、平凡伟大…… 柔美、静谧、自由……
表达技巧 寓抒情于叙事+直抒胸臆 对比、排比、呼告、反复…… 融情入境、虚实结合 比喻、比拟、想象、叠字、反复、顶针……
语言特点 朴实、真挚 三美
抒情风格 直接强烈 委婉含蓄
形式韵律 散文化自由体诗歌:全诗13节, 4-16行不等,每行2-22字,参差不 新格律诗:共7节,每节4行,字 数相近:偶数句押韵。
2.小结:现当代诗歌在形式和语言方面有着很多变革。艾青将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推动了中国新诗的繁荣。
七、课堂小结
诗歌是一种独抒性灵的、直面自我的表达方式。诗歌刻写下的是诗人面对外部世界时留下的伤痕、苦痛、欢乐、追求与思考,只有走进诗中,品读诗情诗,才能触摸诗人的精神世界,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