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献阅读、表格梳理,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开展微项目活动“历史大侦探——调查“苏联之‘死’”,深入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以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培育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3.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史实的反思,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2.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1.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地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区图》和《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图》 教师解说: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首先请同学们来看着两幅地图,你会发现什么呢?没错,国家数量变多。这从1到15的过程,正是反映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史实,也意为着苏联寿命的终结。这不禁让我们疑惑,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历史思考,作为历史大侦探进入今天的学习,通过以下四个板块:一、案件提要;二、搜证推理;三、结案陈词;四、案件反思,来共同解开隐藏在历史面纱之后的真相,一起来探究谁杀死了苏联? 二、课堂展开 (一)苏联解体(之“死”)案件提要 出示材料:苏联“死者”档案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P83-84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死者”档案,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梳理关键信息,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一。 教师解说:死者姓名是苏联,全称为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盟),案发时间为1991年,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 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1949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建立了 “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 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1949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 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 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 重要的支持。1950年, 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苏联的生前劲敌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处于“冷战”状态。 出示图片:斯大林逝世照片 教师提问:不幸的是,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溘然长逝,他被称为“扭转历史乾坤的绝人,那么,他给当时的苏联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呢?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整合答案。 教师解说: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联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军事成就,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得国民经济和教育迅速发展,堪称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奇迹,是社会主义超级大国。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国家的经济结构农轻重比例不协调,尤其偏向于发展重工业。对这样的苏联,有三位领导人对此挥刀改革,也是本案的三位犯罪嫌疑人。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 1号嫌疑人——赫鲁晓夫,他在位期间仿照美国农场模式广种玉米,启动了苏联的“玉米战役”,江湖人称“玉米哥”。 2号嫌疑人——勃列日涅夫,他在位期间给自己颁发了许多勋章,是世界上勋章最多的人,江湖人称“勋章哥”。 3号嫌疑人——戈尔巴乔夫,他见证了苏联的解体,被称为“苏联落日”。 那么到底是谁,才是真正“杀害”苏联的凶手呢?下面我们来开展微项目活动:历史大侦探,请你作为侦探,查一查:苏联之“死”,谁是真凶? (二)搜证推理 出示表格及材料: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来对3位嫌疑人进行搜证推理,首先是1号嫌疑人赫鲁晓夫,老师给同学们呈现了表格和材料,根据课本内容和根据课本内容和材料,说明赫鲁晓夫为了解决苏联的困境采取的措施及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材料,梳理关键信息,整合答案,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二。 教师解说:请你针对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农业上,通过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等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在工业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在思想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的经济和科技有一定的发展。据统计,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的粮食的年平均产量大幅增长,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虽然赫鲁晓夫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他将错误归结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并没有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从材料四中我们可以看出,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人为地计划广中玉米,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也反映了他的改革具有个人主观主义,改革急躁冒进,缺乏整体思考和规划。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改革虽然使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未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所以说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存在很大的偏差。 有人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他的改革在经济、正式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一些效果,但并没有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了局部调整,从根本上看是失败的。因此,凶手不是玉米哥!赫鲁晓夫改乱了苏联。 出示表格及材料: 教师提问:接着我们来调查2号嫌疑人:勋章哥——勃列日涅夫。结合课本p84-85和材料,梳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关内容,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材料,梳理关键信息,整合答案,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三。 教师解说:相信充满智慧的同学们一定能快速的从各种类型的史料中获取信息。1964 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勃列日涅夫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那么勋章哥的改革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呢?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 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苏联的工业产值迅速增加但后期疲软,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仿佛坡脚的巨人,艰难前行。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完善了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了经济刺激,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gù疾,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这样来看的话,凶手并不是勋章哥,只能说,“勃列日涅夫改僵了苏联”。 出示材料: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85,指出戈尔巴乔夫“不怕犯错”的表现有哪些?效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材料,梳理关键信息,整合答案,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四。 教师解说: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 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公开性”就是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所谓的“政治多元化”就是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他还将他的改革路线和办法推广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经过戈尔巴乔夫这样的改革,此时的苏联,就像一艘改革中的航船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政治上,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民族问题日益尖锐,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暴风雨即将来临。 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这就是著名的东欧剧变,剧体现为时间短,范围广,剧—时间短,范围广。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不到3天宣告失败。即“八一九”事件。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由一个国家分裂为多个国家。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降落,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苏联这艘巨舰缓缓沉没,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教师过渡:198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这么看,凶手是落日哥。“戈尔巴乔夫改死了苏联”。但这是真正的死因吗?仅凭他一己之力就让苏联迎来落日了吗? (三)结案陈词 出示材料: 教师提问:老师又给同学们呈现了一些证据,下面请你暂停屏幕,阅读材料,归纳苏联真正的“死因”,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五,给本案做出结案陈词。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梳理关键信息,整合答案作结案陈词,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五。 教师解说:从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中,3位领导人的数次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只是进行了局部调整,这也是苏联体制僵化的根本原因。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动摇苏联人民的思想,这是外部原因。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线。 由此我们可以做结案陈词:苏联之死,并非一个人行为悲剧,是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教师提问:苏联之“死”的案件不禁让我们深深反思: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曲折?本案给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 教师解说:经过这节课的认真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一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是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具有曲折性、挫折性、复杂性;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苏联解体只是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而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要不断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做到:1.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3.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4.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 出示材料: 教师解说: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件还历历在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经过了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改革,我国推动了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科技成就不断发展,基于中国实际国情,与时俱进地调整方针,不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力与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