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1《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1《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选必下第二单元《阿Q正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阅读本文时,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着重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还可以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着重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
3.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顾及全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要全面准确地了解阿Q的性格特征,仅仅阅读节选部分是不够的,特别是对阿Q “精神胜利法”的描绘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学生通读整篇小说,既可以了解阿Q生活经历的全貌,又可以加深对其性格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鲁迅的小说,因负载了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运用了文白相间的语言,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经历、创作意图,这样既可以准确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又能降低学生理解小说的难度。
【教材过程】
情境导入
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鲁迅往往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
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
任务一: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的小说多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的作品分成四大类: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社戏》)、《彷徨》(《祝福》)、《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
2.《阿Q正传》
(1)解题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2)阿Q名字的由来?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3)《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
3.创作意图
《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4.写作背景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镇压和盘剥。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他们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是无辜者,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颠倒黑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4.内容简介
《阿Q正传》共九章
优胜记略:
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以给人打短工度日。虽然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看不起村里人。他头上有癞疮疤,只要别人说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输的时候他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阿Q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便又心满意足了。
续优胜记略:
阿Q和王胡打架,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碰巧遇到“假洋鬼子”,为了撒气,阿Q就骂了一句,结果遭到一顿痛打。遇到小尼姑后,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任务二:初读感悟
活动一:诵读课文,基础知识整合。
活动二:制作“阿Q个人档案”
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结合所看的电影,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活动三:梳理概括选文情节。
小说没有按照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写,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生活的几个典型事件集结成篇,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概括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讲述了有关阿Q的哪些事情?
(1)“优胜记略”写了以下内容:
①“先前阔”。阿 Q 吹嘘自己“先前阔得多”。
②“真能做”。有人颂扬阿 Q“真能做”。
③“见识高”。阿 Q 瞧不起未庄居民,对“文童”及钱太爷之流也不表格外的崇奉。进过城的阿 Q 很自负,但又瞧不起城里人。
④“癞疮疤”。阿 Q 头上有癞疮疤,忌讳和“癞”有关的一切。对犯忌讳的人,口讷便骂,气力小便打。将癞疮疤变成一种“光荣”。
⑤挨打的荣耀。被闲人打,将挨打变成一种“得胜”。
⑥遭劫的安慰。赌钱赢钱复失,自打嘴巴,转移痛苦,心满意足。
(2)“续优胜记略”主要写了以下内容:
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被赵太爷打了一巴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此后得意许多年。
②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和王胡比虱子数量失败后,从失望到不平,再到打起来。被王胡用头碰墙,感受了“生平第一件屈辱”。
③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痛打,感受了“生平第二件屈辱”。
④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调戏“小尼姑”。
任务三:分析人物
活动一:探究“精神胜利法”
教材节选的是《阿Q正传》第二、三章,这两章精练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小说的第二章明确写道:“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请阅读文章,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探讨1:文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通过阿Q五次打人或者被人打的事件体现出来,阅读课文,一一找出来,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1)首先每位同学自己梳理,找到相关段落,概括事件,通过阿Q的言行、心理活动分析出具体的胜利方法,然后小组内部进行商讨,形成小组最终成果。
(2)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推选出最优秀的2-3份进行全班分享。
事件 心理、动作、语言 具体胜利方法
第一次 闲人嘲讽癞疮疤 怒目而视,“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自欺欺人 腹诽战术
第二次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轻自贱
第三次 参与赌钱被打 自己打自己嘴巴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自我摧残
第四次 和王胡较量被打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畏强凌弱
第五次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轻松、早已有些高兴了。欺负小尼姑 忘却屈辱 畏强凌弱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探讨2:许多人曾对“精神胜利法”下过定义或作过解释,请阅读下列观点,并对比思考:你更欣赏哪个观点?
请你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探讨1,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表现形式,尝试着为“精神胜利法”下个定义。最后,探究这种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A.精神胜利法,指自卑的人靠幻想来使自己暂时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却无法真正改变现状的方法。
B.精神胜利法,是对真正的现实不敢正视,而用狂妄自大、自欺欺人的方法达到自我麻醉效果的方法。
C.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自轻自贱、健忘、以丑为荣等种种方法来自欺自慰。
D.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1.表现形式:
①想象:将现实中的失败转化为想象中的胜利。
②转移:寻找更弱小的对象,发泄心中的愤怒。
③自虐:通过自我虐待获得心理平衡。
④造反:以极端的手段获得极端的权利
2.实质:
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3.下定义:
参考格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的思维方式/心理调节方法。
例1:“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的思维方式。
例2: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4.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①封建社会落后的小农经济是阿 Q “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客观原因。落后、闭塞、狭隘、保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很容易产生孤陋寡闻、小国寡民的思想,阿 Q 们会借助种种理由取得精神上的自慰,来解除眼前的痛苦。
②封建思想的毒害是“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内在原因。阿 Q 生在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拼命向人民灌输封建思想,这种愚民政策,正是形成“精神胜利法”的内在因素。如阿 Q 头脑中充满了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再如他打不赢王胡便搬出“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儒家教条以自卫。
③个人或者集体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或者不幸的精神上的自欺欺人,这是“精神胜利法”形成的主观因素。
活动二:探究阿Q的形象
探讨1:归纳阿Q性格的具体表现。
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对自己的可悲处境没有意识。其性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轻自贱,被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 Q 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 Q 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阿 Q 与王胡比赛捉虱子,比不过就骂王胡“这毛虫”,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去碰头,他马上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最后被王胡连连碰头。
③保守排外但又盲目趋时。阿 Q 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是狭隘,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 Q 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他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是错的,笑话城里油煎大头鱼用切细的葱丝,称到过“东洋”的钱太爷的大儿子为“假洋鬼子”。但阿 Q 又善于赶时髦,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不见世面。
④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出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面前,阿 Q 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⑤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 Q 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
探讨2:为什么说阿Q 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①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的一生,他受屈辱,贫苦,忍饥挨饿,经常挨打。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只能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短工为生,娶妻生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尊严。
②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迫害麻木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的方式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华盖集·忽然想到》
任务四:研读析旨
活动一:挖掘主题(创作意图)
探讨: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有何意义?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茅盾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张天翼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
任务五:艺术特色
《阿 Q 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读《阿 Q 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 Q 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 Q 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阿Q正传》是带有喜剧效果的,作者通过喜剧化的呈现,表达了悲剧式的内涵和对国民性的慨叹。试从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他的自欺欺人与妄自尊大,在当时未庄上层人物赵太爷、钱太爷身上也有体现: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又摆出主子的架子,凶狠盘剥。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戏弄、殴打阿Q的未庄闲人们,何尝不是欺弱怕强!阿Q 的其他性格特点,也是周围人性格的集中体现。
因此,阿Q 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是作者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综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②情节的戏剧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揪辫子、“照例”被碰头、咬虱子、“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等,都经过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笑过后陷入沉思。
③语言的讽刺性。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如“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了”),或庄词谐用(“蒙赵太爷”“勋业”),或生造词语(如“九分得意”),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生动形象地展示国民劣根性的疮疤。
任务六:思考延伸
探讨: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 精神”的,你认为呢?
观点一:同意。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那么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人的一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需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
观点二:不同意。“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观点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