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09年高考数学冲刺临考预测题目示例陕西特级教师 安振平●考点预测:选择题:1.集合;2.复数(理科);3.函数与反函数;4.函数、抽象函数与不等式;5.向量、充要条件;6.直线与圆;7.线性规划;8.圆锥曲线的基本性质;9.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10.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1.函数、数列极限(理科);12.智能型的创新题。填空题:13.二项式定理;14.球和组合体的相关计算;15.三角计算;16.多填型的综合题。解答题:17.三角形的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形,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与向量的综合,考查求最值。18.(理科)实际应用型的概率计算、分别列和数学期望;(文科)实际应用型的概率计算。19.柱体里的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二面角大小的相关计算。20.(理科)递推数列,求通项,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文科)简单递推数列,求通项,求前n项的和。21.椭圆与向量结合,考查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研究曲线方程的性质。22. (理科)指、对数函数综合,恒成立型的问题,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文科)包含参数的三次函数,确定单调区间,求极值,求参数的范围。●几点思考1.陕西高考数学命题3年,三年考题年年出现的,显然是常考的知识点,是常考的题型,望读者重新做题,重新体验与感悟之。2.对三年没有在考题里出现的知识点,或考查不突出的知识点,特别是2008年没有考查的知识点,望高三教师能梳理与关注之。 3.以上我们预测的知识点,望读者能在做过的题目里、课本的典型例子里寻找对于的题目,使得预测点具体化,以便使做题、读题、思考和技能提升,知识点的网络化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建构。“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是一个良好的建议。●题目示例1.已知全集,则 A. B. C. D.2.(理)若是虚数单位,且复数为实数,则实数等于A. B. C. D.(文)已知都是实数,那么“”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则 A.18 B.36 C.45 D.604.设为不同的直线,为不同的平面,有如下四个命题: 若,则∥ 若,则 若,则∥ 若∥且∥则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A. B. C. D.5.(理)某一批袋装大米,质量服从正态分布N(10,0.01)(单位:kg),任选一袋大米,它的质量是9.8kg~10.2kg内的为(已知 A. 0.8413 B. 0.9544 C. 0.9772 D. 0.6826 (文)某地区有300家商店,其中大型商店有30家 ,中型商店有75家,小型商店有195家.为了掌握各商店的营业情况,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的中型商店数是A.2 B.3 C.5 D.136.把函数的图象按向量=(-,0)平移,所得曲线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则,的值分别是 A.1, B.2,- C.2, D.1,-7.(理) 是圆上任意一点,若不等式恒成立,则c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文) 已知,则的最小值为A.4 B. C.2 D.18.曲线C的方程是,设圆M过点,且圆心M在曲线C上,EG是圆M在轴上截得的弦,当M运动时,弦长A.等于4 B.等于3 C.等于2 D.不为定值9.若双曲线的右支上存在一点,使点到左准线的距离与它到右焦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10.对任意实数,函数都满足,则函数的图象关于 A.直线对称 B.直线对称C.点对称 D.点对称11.以依次表示方程的根,则的大小顺序为A. B. C. D.12.(理)家电下乡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我市某家电制造集团为尽快实现家电下乡提出四种运输方案,据预测,这四种方案均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的运输任务Q0,各种方案的运输总量Q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如下图所示.在这四种方案中,运输效率(单位时间的运输量)逐步提高的是 (文)某航空公司经营A,B,C,D四个城市之间的客运业务,其中部分单程机票的价格如下:A,B区间:2000元;A,C区间:1600元;A,D区间:2500元;B,C之间:1200元;C,D区间:900元。已知这家公司规定的机票与城市间的直线距离成正比,则B,D区间机票价格为 ( ) A.1200元 B.1500元 C.1600元 D.2000元13.(理) 若展开式的第9项的值为12,则= .(文) 如图,,与的夹角为, 与的夹角为,, ,,若=,则= .14.在直角坐标系中,若不等式组表示一个 三角形区域,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5.设直线与球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从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截球的两个截面圆的半径分别为和,二面角的平面角为,则球的表面积为 . 16.某广场中心建造一个花圃,花圃分成5个部分(如图),现有4种不同颜色的花可以栽种,若要求每部分必须栽种一种颜色的花且相邻 部分不能栽种同样颜色的花,则不同的栽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种.(用数字作答)17.在中,分别为内角所对的边,且满足 .(Ⅰ)求的大小;(Ⅱ)现给出三个条件:①; ②;③试从中选出两个可以确定的条件,写出你的选择并以此为依据求的面积.(只需写出一个选定方案即可,选多种方案以第一种方案记分)18.(理)袋中有8个颜色不同,其它都相同的球,其中1个为黑球,3个为白球,4个为红球.(I)若从袋中一次摸出2个球,求所摸出的2个球恰为异色球的概率;(II)若从袋中一次摸出3个球,且所摸得的3球中,黑球与白球的个数都没有超过红球的个数,记此时得到红球的个数为,求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律,并求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文)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学生在每学期都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活动). 该校高三一班50名学生在上学期参加活动的次数统计如图所示. (I)求该班学生参加活动的人均次数; (II)从该班中任意选两名学生,求他们参加活动次数恰好相等的概率.(要求:答案用最简分数表示)19.如图,侧棱垂直底面的三棱柱的底面位于平行四边形中,,,,点为中点. (Ⅰ)求证:平面平面. (Ⅱ)设二面角的大小为,直线 与平面所成的角为,求的值.20.(理) 已知函数. (I)求的单调区间; (II)若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组成的集合. (文) 已知函数(),其中. (Ⅰ)当时,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Ⅱ)若函数仅在处有极值,求的取值范围; (Ⅲ)若对于任意的,不等式在上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21.设椭圆的离心率为=,点是椭圆上的一点,且点到椭圆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4. (I)求椭圆的方程; (II)设椭圆上一动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求的取值范围. 22.(理)已知函数,其中为常数,且.(Ⅰ)求函数在上的最大值;(Ⅱ)数列中,,,其前项和满足,且设,证明:对任意的,,;(Ⅲ)证明:. (文)若数列满足,其中为常数,则称数列为等方差数列。已知等方差数列满足,,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的前项和; (Ⅲ)记,则当实数大于4时,不等式能否对于一切的恒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1.C. 2.理C;文A.3.C. 4.A. 5.理 B;文C. 6.B. 7.理B;文D. 8.A. 9.B. 10.C. 11.C.12.B. 13.理2;文0. 14. . 15. . 16.72.17.(Ⅰ)依题意得,即. ∵, ∴, ∴, ∴. (Ⅱ)方案一:选择①② 由正弦定理,得, ..方案二:选择①③ 由余弦定理,有,则,,…………………10分所以.说明:若选择②③,由得,不成立,这样的三角形不存在.18.(理)(I)摸出的2个球为异色球的不同摸法种数为种,从8个球中摸出2个球的不同摸法种数为,故所求概率为; (6分)(II)符合条件的摸法包括以下三种:一种是所摸得的3球中有1个红球,1个黑球,1个白球,共有种不同摸法,一种是所摸得的3球中有2个红球,1个其它颜色球,共有种不同摸法,一种是所摸得的3球均为红球,共有种不同摸法,故符合条件的不同摸法共有种.由题意随机变量的取值可以为,,. 得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律为:123 , . (文)由图可知,参加活动1次、2次和3次的学生人数分别为5、25和20.(I)该班学生参加活动的人均次数为=. (II)从该班中任选两名学生,他们参加活动次数恰好相等的概率为.19.(Ⅰ)法一、在平行四边形中, ∵,,,点为中点.∴,,从而,即.又面,面∴,而, ∴平面.∵平面 ∴平面平面.法二、∵,,,点为中点.∴,,,∴.又面,面,∴,而,∴平面 ∵平面 ∴平面平面.(Ⅱ)方法一、由(Ⅰ)可知,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即,在中,,,.以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其中,,,,,,设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即令,得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 又, ∴, ∴, 即.方法二、由(Ⅰ)可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即,在中,,,.过点在平面内作于,连结,则由平面平面,且平面平面,得平面∴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即在中,,,.∴, 即.20.(理)(I)由已知得.因为,所以当.故区间为的单调递减区间,区间为的单调递增区间.(II)(i)当时,.令,则.由(1)知当时,有,所以,即得在上为增函数,所以,所以.(ii)当时,.由①可知,当时,为增函数,所以,所以.综合以上,得.故实数的取值组成的集合为. (文) (Ⅰ).当时,.令,解得,,.当变化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02f(x)-0+0-0+减极小值增极大值减极小值增所以在,内是增函数,在,内是减函数.(Ⅱ),显然不是方程的根.为使仅在处有极值,必须成立,即有.解些不等式,得.这时,是唯一极值.因此满足条件的的取值范围是.(Ⅲ)由条件,可知,从而恒成立.当时,;当时,.因此函数在上的最大值是与两者中的较大者.为使对任意的,不等式在上恒成立,当且仅当,即,在上恒成立.所以,因此满足条件的的取值范围是.21.(I)依题意知, ∵,. ∴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II)∵ 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 解得 ,. ∴. ∵ 点在椭圆:上,∴, 则.∴的取值范围为. 22.(理)(Ⅰ)由,得则.,∴当时,;当时,,∴当时,取得最大值. (Ⅱ)由题意知,即.∴.检验知、时,结论也成立,故. 所以,令,则,由(Ⅰ)可知, . ∴对任意的,不等式成立. (Ⅲ)由(Ⅱ)知,对任意的,有.令,则.则. ∴原不等式成立.(文)(Ⅰ)由,得,,∴,∵,∴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Ⅱ)设 ① ②①-②,得∴∴即数列的前项和为 (Ⅲ)解法1:,不等式恒成立,即对于一切的恒成立。设,当时,由于对称轴,且而函数在是增函数,∴不等式恒成立,即当时,不等式对于一切的恒成立 解法2:,不等式恒成立,即对于一切的恒成立。∴ ∵,∴.而∴恒成立.故当时,不等式对于一切的恒成立.复习建议1.纠错,防错;2.回归教材,回归往年陕西考题;3.每类题型,总结几句解答套路,形成解答的基本思考途径。4.数学思想方法是解题的基本方法,诸如:转化与化归思想;函数思想、方程观点;字母的分类讨论;数与形的结合,增强画图意识,读图翻译的意识。5.基础知识要熟记,基本技能要熟练,基本操作要灵活,基本运算要过关。6.“设、列、解”是解题的基本程序,规范书写、严密推理、准确运算、快速作答是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