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结合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说明以下三个数字的特定含义
1
13
5
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世界里打开一个缺口。
二战后,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包括8个东欧国家+4个亚洲国家。
1991年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目前仅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和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20课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的 发 展 与 变 化
苏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形成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选择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意味着:
①集中的政治权力:公民集中到政府,下级政府集中到中央政府,乃至集中到最高统治者。(集权政治)
②集中的经济权力:集中的经济资源由政府掌控所有权、管理权。(高度公有制、高度计划性)
③集中的思想权力:(“个人崇拜” )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发展
内容: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加大投入、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垦荒、玉米运动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权力
评价:
1、 改革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2、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的墓碑很奇特。它像是一堵墙,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这黑白两色的墙呈长方形,上端有一个窗户般的方孔,赫鲁晓夫的圆圆的脑袋正从那里窥视着面前的大千世界。赫鲁晓夫一生黑白两色兼有,功过俱备。他是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很难在他身上划一条黑白分明的界限。这就是真实的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①工业:“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奖金
②农业: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放松对私人副业的限制。
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停滞。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2.评价
1.内容
(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事工业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20
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他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勋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
美苏军备竞赛
跛足的巨人
狂热的奖章爱好者
(二)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内容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是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后来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思想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2.评价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苏联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②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3.11—1991.12.14)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同 目的 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结果 都取得一定成就,但终归失败 不同 重心
是否突破斯大林模式
农业
先重工业
后转向政治领域
重工业
只是小范围的修补,没有突破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探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
①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共产党领导。
②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思考点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以史为鉴
中国曾照抄照搬苏联模式,重复犯了苏联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就是去苏联模式化,即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沈志华等《中国改革》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突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现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突破了重强国轻富民的执政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
东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1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9000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背景
①政治: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弊端: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控制
2、东欧各国的改革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民主德国
改革内容 社会主义自治,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 积极性。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 实施“新经济体制”,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布拉格之春”。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3、结果:东欧剧变(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到80年代,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背景:
表现: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类型:相对平稳;流血冲突;国家合并;国家分裂;最终解体。
苏联和东欧经济发展与改革历程的曲折性说明了什么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中国的改革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在实践中结合国情创新。
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苏联方案
东欧方案
中国方案
时代之问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向社会主义的过度与探索(1949-1978)
①1949年10月1日
②1953年
③到1956年底
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历程
(2)成就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装载着核弹的
导弹成功发射
1970年东方红——
1号卫星
(3)意义: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3)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4)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共十九大召开,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思考: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解读邓小平这段话,中国改革为何能够成功?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发活力与创造力
基于中国实际国情,与时俱进地调整方针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沉重的枷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
中国新时期改革(1978~):改革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成果丰硕。应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回顾近现代历史上的道路选择……
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15C以来
1917年以来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
1949年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代议制民主
私有制占主导
自由市场、自由放任
高度集权
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人民民主专政
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了西方和苏联两种不同道路的优缺点,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