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三下第七单元《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基础性目标
( 1)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联系语境等多种方 法识记“檀、喂、盈 ”等 8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模”;正
确书写“必、胡、灿、骑 ”等 12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3~6 自然段,积 累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
2. 发展性目标
( 1)在反复诵读中想象画面,感受火烧云绚丽 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
(2)初步学会整合信息,从霞光映照下的地面 景物、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三个
方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颜色、 形态的特点,展开想象描绘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和形状变化快进行观察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增强想象能力。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吟诵音频等)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读熟课文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仰望天空,俯视 大地,潜入海底,感受了世界的奇妙 。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再次仰望天空,欣赏傍晚时分神奇美丽的火烧云。(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天上的云为什么叫“火烧云”?快速浏览课 文,从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这个题目。
出示: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 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比较“烧 ”与“红 ”。如 果 把 句 中 的“烧 ”换 成 “红”,表达效果会有不同吗?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 后面打上钩。
①“烧 ”与“红 ”都是写火烧云色彩红艳,表达效 果没有区别。( )
②“红 ”与句子中“红彤彤 ”重复了,用“烧 ”可以 避免重复。( )
③“烧 ”与句子中“着了火 ”照应,写出了火烧云 名字的由来;“红”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
④“红 ”是色彩,是静态,“烧 ”是动作,富有动 感。( )
(3)题目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给人无限的遐想。
2. 借助拼音,自主认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查。
3. 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紫檀色 喂猪 必要 金胡子
跪着 骑上 两三秒钟
凶猛 威武 镇静 庙门前
金灿灿 红彤彤 笑盈盈 恍恍惚惚
揉一揉
模(m6)糊 一模(mú)一样
(1)指名读,提醒易错字音。“盈、彤 ”是后鼻音,
“模 ”为多音字。
(2)指导易错字形。“必”,第四笔为“撇”。“威、
武”,注意笔画“撇”,“武 ”本来有“撇”,和“威 ”一样是戈部,但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消失了,属于不规则变化。
(3)理解词义。“紫檀色 ”指黑里透红,可对比观 察图片黑母鸡与霞光中变成紫檀色的母鸡理解 。“恍恍惚惚 ”指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4. 检查课文朗读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读通顺。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板块二:梳理内容,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边读边想,将想象到的画面用一两个关键词写
在书上。
2. 集体交流,补充归纳
(1)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其他学生补充。
(2)看板书,将想象到的画面分为三组。
提示:霞光映照下的地面景物、火烧云的颜色 变化、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3. 整合信息,说说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景物颜色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最后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板块三:品味想象,体会特点
1. 品读第 1、2 自然段,体会霞光映照之“奇 ”
(1)自由读第 1、2 自然段,想象画面。
(2)畅谈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有 什么样的感受?
(3)去掉几个“变成……的了 ”句式中的“了”,与原文比较,体会“了 ”字的妙处。
提示:几个“了 ”字带着几分孩子的语气,表现了霞光映照下地面景物变幻的奇特,给画面增加了几分动感,传达了作者惊喜、祥和、欢愉的感情。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2. 品读第 3~7 自然段,体会火烧云的变化
(1)默读,圈画语句,体会火烧云变化的特点。
(2)交流体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
特点一,色彩变化之快、之多 。四个“一会儿 ” 表现了火烧云色彩变化快,极富动感;“金灿灿 ”等 描写颜色的词表现了火烧云色彩变化多。
①观察描写颜色的词语,发现其中的规律。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 萄灰、梨黄、茄子紫
( )是两种色彩的融合;( )等叠词凸显了色 彩的光亮;( )用拟物的方法让色彩形象可感,若在眼前。
②观察图片,联系生活,仿照这三种构词形式,
说说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
特点二,形态变化之快、之多。“一会儿 ”“两三 秒钟 ”“忽然 ”“一转眼 ”表现出火烧云形态变化快;“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 ”三幅动态画面表现出火烧云形态变化之多。
①采用引读法让学生读中领悟,作者在描写马、狗、狮子时,都是先写这种动物的出现,接着写它的样子,然后写它的变化,最后写它变得模糊了,不见了。
②观赏课件图片,想一想火烧云还会变成什 么 。先用其他动物,再用植物,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这一思路来写。
(3)学生练写,交流评议。
3. 朗读指导
(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提示:读出喜爱之情;抓住关键词,用合适的语 速、轻重,表现火烧云的特点及作者的心情。
板块四:背诵课文,迁移拓展
1. 提供支架,背诵课文
(1)出示提纲。
绚丽多彩
千姿百态一会儿 ,一会儿 ,
一会儿 ,一会儿 。
都有, 没见过。
马:一会儿,
狗:忽然又来了 狮子:接着又来了
(2)根据提纲背诵课文。
2. 方法提炼,观察写作
(1)作者观察仔细,抓住火烧云色彩、形态变化 的特点,大胆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瑰丽、动感十足的画卷 。我们写类似的写景文章时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
(2)仔细观察身边景物,如烟花、雾等,抓住其 颜色、形态方面的特点,展开想象,仿照课文有关段 落,写一段话。
3. 比较阅读《庐山的云雾》
( 1)默读文章,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庐山的云雾》主要写了庐山云雾 _____、_____的特点。
②《庐山的云雾》与《火烧云》在写法上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2)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展开奇特的想象 。不同的是,《庐山的云雾》主要描绘了云雾形状 的变化,《火烧云》不仅描绘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还写了色彩的丰富多变。
板块五:分类指导,认真写字
1. 整体观察,区分结构
( 1)引导观察。“灿 、骑 、秒 、猛 、镇 、接 ”左窄右 宽,“胡 ”左右等宽,“凶、庙 ”要半藏半露,“必 ”的第 四笔为“撇”。
(2)提示书写要领,教师适时范写。
(3)重点指导“威、武 ”的书写 。整个字要上紧 下松,关键笔画“斜钩 ”要写得舒展有力,角度不能 太“躺 ”或太“直起”,收笔向右下伸长。
2. 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