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4届职教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2024届职教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陕西省中职生高考语文考试
一、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全都正确的是 ( )A.书箧(qiè) 濡养(rú) 戕害(qiāng) 溘然长逝(hè)
B.狷介(juàn) 回溯(sù) 惩罚(chéng) 博闻强识( zhì)
C.病殁(mò) 麻痹(pì) 颈项(jǐng) 万事顺遂(suì)
D.咀嚼(jué) 眼睑(jiǎn) 氤氲(yūn) 刀耕火种(zh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刻骨铭心 搬门弄斧 义无反顾 和颜悦色
B.寒暄客套 戛然而止 陈词滥调 一枕黄粱
C.大有裨益 包罗万象 走头无路 再接再厉
D.独出新裁 臻于完善 莫名其妙 自告奋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外的词语中,最恰当的是 ( )
①他被突来的 问得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②装腔作势、过分卖弄的人,总是要露 的。
③ 从安静中 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
A.质疑 原形 只有 才 B.质疑 原型 只要 就
C.置疑 原型 只有 才 D.置疑 原形 只要 就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所谓“名校”,总能让人处于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在聆听中思想,在思想中创造,在创造中
享受。
B.要在学术上推波助澜,并不是抛弃国学,国学的精粹不但不能丢,有些还应深入研究。
C.快递小哥将大包裹扛上楼,再从肩上卸下放在地上,终于如释重负。
D.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的当下,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制度的冲击是不可理喻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自学《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B.这件事是他干的?还是你干的?我们要调查清楚。
C.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D.《学法明礼,争做宪法小卫士》这一活动主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
B.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充满信心。
C.从他的话里,使我听到了很多弦外之音。
D.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林冲大喝道:“休要让我见着,否则让他骨肉成泥。”(夸张)
B.黎明将近,每一朵花都翘首遥望着东方,期盼着新一天的阳光。(拟人)
C.走进校园,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排比)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 )
①山水画里的道路,总是一段露,一段隐。
②要是把路都画出来,就不成为山水画了。
③山水画里有山水房屋,一定也有道路,否则屋里的人怎么出来呢?
④文脉像人身上的经络,隐于皮肤之下而没有露出来,不过还是贯通的,所谓天衣无缝,就是
另一种脉络。
⑤文章中的脉络好像山水画的道路,脉络是清楚的,只是有的露,有的隐,这是一种。
A.⑤④③①②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⑤④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六艺可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C.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
D.字,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10.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中,不恰当的是 ( )
蓦山溪
〔南宋〕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二、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亦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的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C.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作“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摘编自陶短房《危险的大数据》,有删改)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是 ( )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那么重要。
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做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有关“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中,不符合原意的是 ( )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D.“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降低。
B.“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 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用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C.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赤壁赋》)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子愀然 愀然:高兴的样子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受、享有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浴乎沂
B.而又何羡乎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方其破荆州 其皆出于此乎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仆偿前辱之责
1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B.借水与月阐发万物和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表明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
C.选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卷二(非选择题 共7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2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3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谈笑间, 。
22.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部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来表现反封建的深刻主题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李小虎中职毕业后,开了一家名为惠达的电器维修店。因所在小区拆迁改造,店铺搬迁到了幸福路66号,新址开始营业的时间是2022年12月12日。请你代他拟一份迁址启事。要求: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五、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叫“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米,在村中那棵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在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手拿一枚鸡蛋,竖在平整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着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就给谁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几千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了……”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它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也不用老井了。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些东西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去了……老圣人就操心起老槐树下的老碾盘。有一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东西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有辈都吃过它照出的面、小米……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为了保护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里的人多了起来,人们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有些人拎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去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
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赔钱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宣扬,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想一想,对,这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偏方,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进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笮腮,研墨,毛笔蘸汁涂在腮边,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木,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一心。学须静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 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寿之道。他报,“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说里还有水,就少给饭……”说着,眼里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不过,“圣人”的直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得上这个称呼。
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摘编自《百花园》2017年2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2.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3.说说第 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分析其作用。
六、本大题45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河是有远方的水。流水不腐,当水有了远方,有了里程,才算真正的河。”人生就像一条河,只有坚定地前行,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河道。才能展现蓬勃的生气,才能到达心心念念的远方。
请以“奔向远方”或“远方的召唤”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两个题目任选一个;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溘”读kè;C项“痹”读bì;D项“种”读 zhònɡ。
2.答案:
解析:A项“搬门弄斧”为“班门弄斧”;C项“走头无路”为“走投无路”;D项“独出新裁”应为“独出心裁”。
3.答案:A
解析:“质疑”指询问疑问,以求解答。质,质问、质询。 “置疑”表示怀疑,常用于否定。置,放置、设置。“原形”指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原型”意思是原来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有……才……”属于条件关系,表示条件唯一,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只要……就……”也属于条件关系,但表示条件非唯一,“只要”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即“就”后面的内容实现,“只要”的条件是必备之一,但不是唯一。
4.答案:A
解析:A项春风化雨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B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此处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含贬义;C项“如释重负”意思是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此处望文生义:D项“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5.答案:A
解析:B项中两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项中顿号均应改为逗号;D项中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
6.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在“冬季严寒”后加“的方法”;B项两面对一面;C项“从……使……”作为句子的引导词,导致主语缺失。
7.答案:D
解析:D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答案:D
解析:纵观全段文字,应该是先说山水画再说文章脉络。前三句都讲山水画,第③句为总说,第①句紧接着第③句,第②句显然排在第①句后。④⑤两句讲的是文章脉络,从逻辑上看,第④句应该排在第⑤句后。
答案:A
解析:B项“晦”指农历三十错误,应该是农历的最后一天;C项《朝花夕拾》不是小说集;D项中“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表述错误。“字”和“名”互为表里的关系,除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
答案:C
解析:“沉稳和意气风发”错误,“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1.答案:B
解析:A项,“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错误,从原文看,应是“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决定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C项,“凭借武力优势”错误,原文中“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重炮”只是比喻的说法;D项,“因否定而获得新生”错误,原文中已强调“文化批判······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12.答案:C
解析:“创造出全新的文化”错误,因为文化“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
13.答案:B
解析:主体部分不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14.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大数据能够使抽样“更精确,更有预见性”这一方面来表述的,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
15.答案:C
解析:“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数据本身有问题,或是数据提供者先造假。
16.答案:B
解析:B项,从原文表述看,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主要依靠“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叙述“毅力”。
17.答案:A
解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8.答案:D
解析: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A项第一个“平”是形容词词尾;第二个“乎”是介词,在。B项第一个“何”是代词,什么;第二个“何”是疑问代词,为什么。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指曹操;第二个“其”是副词,位于句首表推测,大概。
19.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句子和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被动句。
20.答案:D
解析:D项,作者描绘的景象意在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樯橹灰飞烟灭
22.答案
①《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②《红楼梦》表现了反封建的深刻主题。③《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④《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23.答案
迁址启事
各位新老顾客:
本店已搬迁到幸福路66号,自2022年12月12日起开始营业。敬请各位新老顾客光临。
惠达电器维修店
2022年12月5日
24-28答案:
24.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25.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26.“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27.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并且在袁店河的语境中,“圣人”有讽刺和嘲弄的意味,指书读多了,出不来了。所以,“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
28.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老碾盘”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29.作文略。2024年陕西省中职生高考语文考试
一、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全都正确的是 ( )A.书箧(qiè) 濡养(rú) 戕害(qiāng) 溘然长逝(hè)
B.狷介(juàn) 回溯(sù) 惩罚(chéng) 博闻强识( zhì)
C.病殁(mò) 麻痹(pì) 颈项(jǐng) 万事顺遂(suì)
D.咀嚼(jué) 眼睑(jiǎn) 氤氲(yūn) 刀耕火种(zh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刻骨铭心 搬门弄斧 义无反顾 和颜悦色
B.寒暄客套 戛然而止 陈词滥调 一枕黄粱
C.大有裨益 包罗万象 走头无路 再接再厉
D.独出新裁 臻于完善 莫名其妙 自告奋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外的词语中,最恰当的是 ( )
①他被突来的 问得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②装腔作势、过分卖弄的人,总是要露 的。
③ 从安静中 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
A.质疑 原形 只有 才 B.质疑 原型 只要 就
C.置疑 原型 只有 才 D.置疑 原形 只要 就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所谓“名校”,总能让人处于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在聆听中思想,在思想中创造,在创造中
享受。
B.要在学术上推波助澜,并不是抛弃国学,国学的精粹不但不能丢,有些还应深入研究。
C.快递小哥将大包裹扛上楼,再从肩上卸下放在地上,终于如释重负。
D.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的当下,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制度的冲击是不可理喻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自学《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B.这件事是他干的?还是你干的?我们要调查清楚。
C.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D.《学法明礼,争做宪法小卫士》这一活动主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
B.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充满信心。
C.从他的话里,使我听到了很多弦外之音。
D.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林冲大喝道:“休要让我见着,否则让他骨肉成泥。”(夸张)
B.黎明将近,每一朵花都翘首遥望着东方,期盼着新一天的阳光。(拟人)
C.走进校园,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排比)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 )
①山水画里的道路,总是一段露,一段隐。
②要是把路都画出来,就不成为山水画了。
③山水画里有山水房屋,一定也有道路,否则屋里的人怎么出来呢?
④文脉像人身上的经络,隐于皮肤之下而没有露出来,不过还是贯通的,所谓天衣无缝,就是
另一种脉络。
⑤文章中的脉络好像山水画的道路,脉络是清楚的,只是有的露,有的隐,这是一种。
A.⑤④③①②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⑤④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六艺可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C.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
D.字,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10.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中,不恰当的是 ( )
蓦山溪
〔南宋〕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二、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亦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的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C.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作“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摘编自陶短房《危险的大数据》,有删改)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是 ( )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那么重要。
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做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有关“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中,不符合原意的是 ( )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D.“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降低。
B.“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 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用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C.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赤壁赋》)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子愀然 愀然:高兴的样子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受、享有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浴乎沂
B.而又何羡乎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方其破荆州 其皆出于此乎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仆偿前辱之责
1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B.借水与月阐发万物和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表明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
C.选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卷二(非选择题 共7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2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3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谈笑间, 。
22.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部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来表现反封建的深刻主题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李小虎中职毕业后,开了一家名为惠达的电器维修店。因所在小区拆迁改造,店铺搬迁到了幸福路66号,新址开始营业的时间是2022年12月12日。请你代他拟一份迁址启事。要求: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五、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叫“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米,在村中那棵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在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手拿一枚鸡蛋,竖在平整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着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就给谁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几千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了……”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它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也不用老井了。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些东西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去了……老圣人就操心起老槐树下的老碾盘。有一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东西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有辈都吃过它照出的面、小米……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为了保护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里的人多了起来,人们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有些人拎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去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
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赔钱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宣扬,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想一想,对,这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偏方,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进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笮腮,研墨,毛笔蘸汁涂在腮边,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木,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一心。学须静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 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寿之道。他报,“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说里还有水,就少给饭……”说着,眼里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不过,“圣人”的直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得上这个称呼。
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摘编自《百花园》2017年2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2.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3.说说第 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分析其作用。
六、本大题45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河是有远方的水。流水不腐,当水有了远方,有了里程,才算真正的河。”人生就像一条河,只有坚定地前行,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河道。才能展现蓬勃的生气,才能到达心心念念的远方。
请以“奔向远方”或“远方的召唤”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两个题目任选一个;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7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