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4.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4.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0课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第一课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就是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
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乘长风 破万里浪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气节是指志气和节操,往往表现为坚持正义,在民族危急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
气节是以廉耻之心为基础的,没有廉耻,就不能坚持道德原则。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一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在局势严峻之时才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气节, 临难不屈的人将永远记载在史册里, 留传下去。 )
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
“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六十三章
(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老子·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求新是人格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求新就要与时俱进。没有求新,个人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求新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
(人类要想克服怠惰,避免祸乱,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要像天体运行那样强劲不息,永不休止。)
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
(不断更新就叫崇高品德。)
人格修养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古人崇尚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