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世界、现在、过去、实际、平等、缘分、自觉、悲观、烦恼、方便、差别、执着、正宗、真相、觉悟、说法、障碍、因果、智慧、忏悔、解脱、开眼界……指点迷津、三生有幸、皆大欢喜、心花怒放、回头是岸、五体投地、不可思议、自由自在、自作自受、心心相印、大彻大悟、一尘不染、一刹那、无事不登三宝殿……它们全都来自佛教用语……我们的日常用语: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程内容COURSE VONTENT思想活跃:裂变与整合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艺科技:多元与创新文学艺术与科技的新成就中外交流:开放与保守兼容并蓄的中外文化交流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思想特点:①儒家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②佛道盛行,思想活跃多元;③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呈繁盛之势东汉末兴起 ,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等两汉传入中国 ,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受到佛、道的冲击,但仍为主流;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范缜反佛、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吸收佛、道理论“三教并行”韩愈复兴儒学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材料二:东汉末年,民间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希望成为神仙。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等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材料二: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三: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四: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1) 阅读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需要寻求精神寄托;③道、佛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关注人的精神需求②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④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菩萨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4次),他推崇佛教达到高潮。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所谓迎请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②部分统治者的推崇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佛道兴盛(2) 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材料2:南北朝时期的僧尼人数和寺庙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1 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2:“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材料3:“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范缜《神灭论》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③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背景: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代表人物: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主张: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政府:统治者北魏、北周、唐先后4 次灭佛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反佛、灭佛斗争历史解释: “三武一宗”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影响: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收归政府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促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佛教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材料1: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2: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3)面对儒学危机,唐朝的儒学家有何主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以老庄哲学为骨架,杂糅儒家经义,以有无本末关系为中心问题,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竹林七贤。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文学艺术)成为追求审美价值、寄托情感因素的形而上的艺术活动,“成为活泼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汉末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二、文学艺术(一)文学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朝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曹操《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陶渊明:《归园田居》庾信:《哀江南赋》《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边塞诗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水诗“诗仙”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 “三吏”“三别”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诗圣”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汉江临眺》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表:建安文学: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织。田园诗:偏安江左;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追寻理想人格。骈文:局部统一安逸;间律和谐,词句华丽。民歌: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风俗:语言质朴 风格豪迈。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咏史高适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课堂探究: 阅读下列唐诗,谈谈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提示:(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二、文学艺术(二)艺术:1.书法:(1)历程:(2)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3)五大书法字体:特征 代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各种书体已完备融汇 创新东晋王羲之“书圣”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二、文学艺术(二)艺术:2.绘画:(1)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3)特点:①受外来文化影响;②山水画突出;③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④艺术自觉.展子虔《游春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阎立本《步辇图》二、文学艺术(二)艺术3.石窟艺术: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4.舞蹈:唐代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各族音乐文化融合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 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二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宋)杨万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四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提示:(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2)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5)基础: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领域 朝代人物 成 就数学 南朝祖冲之农学 北朝贾思勰地理学 西晋裴秀建筑 隋李春印刷术 隋唐火药 唐天文学 唐僧一行医学 唐孙思邈唐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三、科学技术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表:特点:范围广泛、世界领先、应用性强、重实践经验总结、主要服务于农业。1.佛教传入中国(1)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4世纪,为求取真经,65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2)西行取经:①法显西行: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②玄奘西行: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2.佛教外传(1)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2)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鉴真东渡路线图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前五次均未能成功,因辛苦过度而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时已年近七旬……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⑤五次东渡,双目失明⑥六次东渡,得偿所愿④四次东渡,弟子拦阻【历史趣闻】鉴真东渡—“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①首次东渡,蒙冤入狱②二次东渡,遭遇大风③三次东渡,遭人嫉妒中外文化交流3.其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 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思考: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中外文化交流思考: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2.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3.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4.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6.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人日本。课堂小结:佛学研讨法显取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空海求法文化交流遣唐使留学生海陆丝绸之路文明互鉴长安胡化经济物种饮食服饰等文化舞蹈习俗等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人胡食▲胡旋舞西亚商人三、中外文化交流【归纳】课堂总结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文学艺术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艺术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绘画:顾恺之→吴道子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佛教外传——鉴真东渡其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