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史九下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史九下知识点

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史九下知识点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课标要求】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一场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赢得了胜利,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反抗,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壮烈牺牲。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一)俄国
1.背景:在沙皇专制统治,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彼得一世改革:(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生活: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⑥迁都: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3)影响:①积极: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3.废除农奴制:(1)时间: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2)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②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3)影响:①积极: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美国内战(史称“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背景:(1)根本原因: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经济的矛盾调和(矛盾的焦点: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2)导火索: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过程:(1)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2)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了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获得自由,调动了农民和黑奴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4)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3.实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日本明治维新。(时间:1868)
1.背景:(1)19世纪中期,日本德川幕府推行闭国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政治、经济发展。(2)1853-1854年,美国“黑船事件 ”(3)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
2.主要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3)经济:“殖产兴业 ”,大力发展近代经济。(4)社会生活:“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进步性: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课标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背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迅速应用于生产。
(二)特点: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三)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 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四)成就: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领先国家 美国、德国 理论基础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
主要成就 人物 国籍 发明 影响
电的应用 爱迪生 美 电灯泡、火力发电站等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奥托 德 煤气内燃机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 石油开采业 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戴姆勒 德 汽油内燃机
狄塞尔 德 柴油内燃机
卡尔本茨 德 汽车 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扩大人们活动范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福特 美 流水线生产汽车
莱特兄弟 美 飞机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诺贝尔 瑞典 炸药
海厄特 美 赛璐珞 现代塑料业诞生。
夏尔多内 法 人造纤维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五)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社会进步:(1)工业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口增长。(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妇女地位提升。(3)为适应工业化需要。欧洲开始推广大众教育。(4)工业革命开始后,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 进程加速。
2.社会问题:(1)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废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2)资本家日益富裕,工人难以糊口,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二、近代科学文化成就
(一)科学:1.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完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打破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二)文学:1.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
2.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艺术:1.音乐:18世纪,德国诞生了一位天才作曲家贝多芬,代表作《英雄交响曲》。2.绘画:荷兰的著名画家梵高,代表作《夜间咖啡馆》和《向日葵》。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课标要求】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背景: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过程: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2.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三)评价:
①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②影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四)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1)巴黎和会会议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由美英法三国操纵,决定处置德国。这是“一战”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对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该和约和其他系列和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要求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俄国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又称“十月革命”)
1.概况:1917 年由列宁领导,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意义:人类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二)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新经济政策:1921年由列宁实施。
①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②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社会主义工业化:①重要人物:斯大林
②重要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③对苏联工业化的认识: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使苏联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使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3)农业集体化:斯大林运用行政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
(4)斯大林模式:①形成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公布
②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③影响:A.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B.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农、轻、重比例失调),使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2)领导人:甘地
(3)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改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一、“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1.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前的美国:①空前繁荣;②繁荣表象下隐藏着危机。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局势日趋动荡。
5.为应对经济大危机,不同国家采取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改善经济状况;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试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缓解本国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
2.目的:直接目的——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
3.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4.主要措施(内容):
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建立公平竞争法规;规定雇员有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通过 《全国劳动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 ,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
④ 推行“以工代赈”: 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创造就业机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影响/意义:
(1)积极:①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③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6.新政启示:
(1)加强社会保障力度;(2)调整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3)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和创新,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原因: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②希特勒利用人们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
(2)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措施: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②为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③大规模屠杀犹太人;④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3.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战场(1939-1945)
1.开始标志(全面爆发):1939年 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2.主战场: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
3.欧洲东线: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10月,莫斯科保卫战爆发,此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4.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走向联合:1942年1月,中、美、苏、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建立。作用: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法西斯的灭亡,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二战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夹击之中。
5.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①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参加者: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③内容:A.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战争结束
①欧洲: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欧洲战事结束。
②太平洋:加速日本投降:美国向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对日作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二战结束的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2)二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二战的性质: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的战争
(五)二战胜利的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各国人民的英勇作战。
(六)启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世界人民团结协作反对战争,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标要求】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一、冷战的发生——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1.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冷战的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③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4.德国的分裂
(1)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分区占领。
(2)导火索:1948年,柏林危机(1948年,美、英、法计划将三国占领区合并,单独建国。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封锁西柏林,英法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
(3)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5.冷战启示:①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马歇尔计划援助;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的联合
(1)目的:走上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西欧联合的步伐: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经济一体化)—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3)作用: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二)美国发展和日本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原因:①美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②应用最新科技成果;③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美国经济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90年代,美国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2.日本的崛起: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发展启示: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重视科学技术成果;重视教育;加强合作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
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2.过程: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二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目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先后成为“福利国家”。
3.影响:(1)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认为这种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2)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2.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和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改行收购制等。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发展特点: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重工业居世界首位,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3.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直接原因)
(1)内容:经济上:进行经济改革,效果不佳;
政治上:①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②实行多党制;③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4.八一九事件:1991年,8名苏共高官发动政变失败,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历史上称为八一九事件。
(2)影响:加速苏联解体。
5.东欧剧变:(1)原因: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②各国改革成效不大;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
(2)剧变的实质: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6.苏联解体:1991年——原因: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②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③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7.苏联解体影响: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结束。
8.苏联解体的启示:①改革要适合本国国情;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又叫“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还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获会议认可。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二)非洲年(二战后的非洲独立运动)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统治。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课标要求】初步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联合国(总部在纽约)1945年成立。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使许多国家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为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新的提高;国家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在日内瓦)——1995年1月1日。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使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1.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并存在多极化趋势。
四、世界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建立一个单极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五、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实力。
2.中国的努力和贡献:
①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他国内政。
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⑤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6.面对当前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该如何应对,才能在多极化趋势中占据有利位置?
(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
2.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影响: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极大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网络安全也日益突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4.正确看待互联网:对于青少年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使用。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实现男女完全的平等,还需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
1.因为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
启示:低碳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积极宣传环保知识。
2.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