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 风景谈》课件(共4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 风景谈》课件(共4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风景谈
部编版高中语文
知人论世丨初读感悟丨入情入境丨研读析旨|思考延伸
环节一
知人论世
环节二
初读感悟
环节三
品读风景
环节四
挖掘内涵
环节五
赏析特色
知人论世丨初读感悟丨入情入境丨研读析旨|思考延伸
目录
CONTENTS
学习目标
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3.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4.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作者散文的语言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体会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作者对风景之美的综合表达和巧妙表现,体会风景之美的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验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情境导入
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等,但仍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
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湜《大漠行》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
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风景谈》,了解塞上风物,感悟当时延安人崭新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茅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知人论世
2.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中的解释是“风光景色”,即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茅盾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内容。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知人论世
3.写作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初读感悟
任务一/活动1
任务活动一 诵读课文,积累字词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癞( lài )头 颀( qí )长 掮( qián )客 黑魆魆( xū )
干坼( chè ) 锄锹( qiāo ) 浅濑( lài ) 札( zhá )记
偎( wēi )依 瞥( piē )见 半爿( pán ) 贻( yí )笑大方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探讨1:阅读全文,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沙漠驼铃(1)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高原归耕(2)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延河夕照(3、4)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石洞雨景(5、6)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唯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桃林小憩(7、8)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唯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北国晨号(9、10)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探讨2:《风景谈》描写的是延安军民的生活,但文中并未明确提到延安二字,那你是从什么地方得知文章写的是延安呢?
黄土高原、北国——延安 河——延河
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延安人
品读风景
任务一/活动1
任务活动一 赏读:沙漠驼铃(1)
表现了沙漠自然风光苍茫、单调、寂静的特点,以此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并发表议论——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探讨1:这幅画面表现了沙漠自然风光的什么特点?文章突出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景物+人的活动→风景
品读风景
任务一/活动2
任务活动一 赏读:沙漠驼铃(1)
探讨2:作者描绘第一幅风景,为什么不从驼队出现时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空旷沉寂、没有人迹的沙漠景观呢?
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单调沉寂的去处,只要有了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产生奇迹,变成一幅动人的“风景”。为后文歌颂人类的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
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此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体现了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品读风景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赏读:高原归耕(2)
探讨1: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
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
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
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去刻画“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的心情,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色)+耕田归来的农民的歌唱(声)
→绝妙的题材
品读风景
任务二/活动2
任务活动二 赏读:高原归耕(2)
探讨2:作者描写种田人时使用了传神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例如:“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这里的“长”,好在何处?为什么不用“伸、冒”?
长,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两支牛角从山那面由短而长逐渐出现的过程,而且用拟人手法把黑静立不动的山脊写活了,写神了。而“伸、冒”就太一般化了,缺少灵气。
品读风景
任务二/活动2
任务活动二 赏读:高原归耕(2)
探讨2:作者描写种田人时使用了传神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例如:“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飘”字写出了歌声的什么特点?
它不但写出了歌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特点,而且把陕北老农在清风明月之下一路走一路唱的神态、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自然朴实的风格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品读风景
任务三/活动1
任务活动三 赏读:延河夕照(3、4)
探讨1:这幅画面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境界?
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在这静穆的自然中,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展现着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充盈,织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作者着重描写了搞文艺的青年们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知识分子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斗争精神。
河边余晖(色)+学员生产归来的谈笑(声)→美妙的图画
品读风景
任务三/活动2
任务活动三 赏读:延河夕照(3、4)
探讨2:这幅画面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延河的水和延安的天?
写延河,“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跌”字是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生动形象地呈现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
写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构成的,准确且生动。
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一幅美丽而静穆的风景画,在“物”与“人”的对比中,突出了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品读风景
任务三/活动3
任务活动三 赏读:延河夕照(3、4)
探讨3:怎么理解作者笔下的“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这是一群舞文弄墨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说明他们为了同一目标,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
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和倦怠,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崇高的精神。
品读风景
任务四/活动1
任务活动四 赏读:石洞雨景(5、6)
探讨1:这幅画面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这幅画面描绘了荒山上雨天的景致。
特点: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天然的石洞,在并不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男女青年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
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显出无限的生机
品读风景
任务四/活动2
任务活动四 赏读:石洞雨景(5、6)
探讨2: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他们是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一对是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一对是延安青年,学习讨论明白生活的意义。
作用: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城市青年的平庸生活,突出延安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是基于高尚理想的友谊和爱情。
品读风景
任务五/活动1
任务活动五 赏读:桃林小憩(7、8)
探讨1: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
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有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以及高贵的精神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
田边小桃林茶社+青年休憩谈笑→可爱、值得留恋
品读风景
任务五/活动2
任务活动五 赏读:桃林小憩(7、8)
探讨2:“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连绿阴都是“简陋”的。既然这里条件差,又没有多少风景,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不太美的景观做为描写对象呢?
以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意旨。这里实际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延安的知识青年来这里休息、学习、争论,因此这里变成了一处“胜景”。延安的进步青年就是“仙”和“龙”,他们“创造了第二自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品读风景
任务五/活动3
任务活动五 赏读:桃林小憩(7、8)
探讨3:什么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
第一自然是自然景物,即文中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等,但作者认为这不是构成风景的主要条件,主要条件是“人”,所以“第二自然”是加上了人类活动的自然,或者是被改造的自然,是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活动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品读风景
任务五/活动4
任务活动五 赏读:桃林小憩(7、8)
探讨4:“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困难。
品读风景
任务六/活动1
任务活动六 赏读:北国晨号(9、10)
探讨1:这部分在北国朝霞的景致中塑造了什么形象?
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
粉红的朝霞+荷枪的战士→真正的风景
品读风景
任务六/活动1
任务活动六 赏读:北国晨号(9、10)
探讨2: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排成队的士兵,而单写两个士兵呢?
这是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手法。他们不只是形单影只的两个士兵,而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的化身,是无数中华儿女的象征;他们也不只是屹立在北国的宝塔山上,而是屹立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保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品读风景
任务六/活动2
任务活动六 赏读:北国晨号(9、10)
探讨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
小号兵:作者先写“贴照簿”上“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的小号兵,然后再写眼前的小号兵形象,他的号声使人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照相簿上的小号兵仅是侧影,但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更是令作者赞叹不已了。用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
荷枪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样。”使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荷枪战士的巍然屹立。这一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涵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灭亡,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挖掘内涵
任务一/活动1
任务活动一 探寻余韵·山村兴衰
探讨1: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画,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挖掘内涵
任务一/活动2
任务活动一 探寻余韵·山村兴衰
探讨2: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指的是民族的精神。
补充: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赏析特色
任务一/活动2
1.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相结合,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
本文六幅“风景画”的写法大致相同,都是先写“风景”,后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美,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本文共有五处议论,分布于各幅“风景画”之后,这些精辟的议论在文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①把各不相同的“风景画”连缀成为一个整体;②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既各自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全文的题旨,是统摄全文思想内容的“神”;③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它的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性,增添了音乐美。
赏析特色
任务一/活动2
2.运用对比和烘托手法,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①“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面”与“场面”的对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②“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作“物”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崇高精神”。
③“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
④“沙漠驼铃”中用沙漠的“纯然一色”来烘托“那一杆长方形腥红大旗”,使驼队的出现显得格外庄严和妩媚,这是色彩的烘托;用“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来烘托驼铃的“丁当、丁当”的声音,使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这是声音的烘托。
赏析特色
任务一/活动2
3.语言洗练,细致,清新、富有色彩
①洗练,是一种精确、纯净的美。例如篇中“长出两支牛角来……”一段,“长”字准确简练而又生动! “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这段描写,虽着墨不多,却逼真如画,短峭有力!
②细致,这是一种类似工笔画的笔墨,不蔓不枝,铿锵有声。例如开头一段,先写沙漠风光,用了近似排比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沙漠的特色,给人一种四顾茫茫之感。又如写由远而近的骆驼队,先写远景,次写近景;先写声音,后写颜色;而写声音——驼铃,也远近分明,读来有如身历其境。
③清新、富有色彩。水中的明月,湖畔的微风,不需要雕琢粉饰,但亲切自然,给人以无限美感。即如本篇,或写荒山石洞中的避雨者,或状桃园茶客的各种神态形貌,便有如许效果。
课后作业
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请就此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