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海教育出版社 艺术 八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三单元 乡音乡韵京腔京韵系乡情【教学内容】《故乡是北京》【教材分析】《故乡是北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艺术第三单元表现习俗的民间艺术第一课 乡音乡韵的赏析内容。本单元艺术百科以“曲艺”、“相声”为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说唱艺术”的概念、类别与特征。此曲分为三段,是典型的 A-B-A’结构,A段旋律高亢明亮,速度较慢,采取了京剧中的西皮散板唱法。展现了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北京的深爱之情。B段借鉴了京韵大鼓“半说半唱”的特点,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听众细数北京城的历史古迹与丰富生活。节奏紧凑,歌词内容丰富,唱腔采用的是“高拨子”原板唱腔,一板一眼,自豪而洒脱,生动而流畅。A’段与 A 段的旋律内容一样,速度上却截然不同。A’段采用典型的京剧紧拉慢唱的艺术手法又结合现代电子伴奏,巧妙的表达了北京人热爱故土的情感及对旧城焕新貌的期盼。【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京歌这一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在六年级时学生通过《梨园金曲》一单元对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及“行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虽不陌生但有一定距离。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曲艺艺术兴趣不高,知之甚少。这首歌曲旋律明快流畅,段落清晰,对比强烈,情感表达直接,通过有设计的教学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喜爱。因此设计了聆听欣赏、对比探究、京剧唱功基本练习、说唱合作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感知歌曲中的京腔京韵;能够从唱腔及咬字归韵等方面找到京韵的具体表现;归纳西皮唱腔及京胡的声音特点;了解京胡。2.艺术表现:能够用带有京韵的声腔唱好一个乐句,并用正确的态度与老师一起表现歌曲中蕴含的故乡情;用带有念白的方式模仿京韵大鼓半说半唱特点来说唱第二段歌词。3.创意实践: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对第二段歌词进行改编,能体现上海的城市风貌。4.文化理解:通过赏析歌词,了解老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城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对北京生活的喜爱;感悟京剧、京韵大鼓在歌曲中的艺术价值,主动探索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生活。【教学重点】探索歌曲中蕴含的戏曲、曲艺元素,并作实践。【教学难点】结合上海的地标与生活,与同伴一起改编歌词。【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2分钟)情境创设:教师琵琶演奏《弦子韵》学生感受并思考:片段中带有哪个地方的音乐风格?引出课题:《故乡是北京》二、新课学习(35分钟)(一)第一部分——京腔京韵自多情1、聆听与感受(1)设问:这首歌唱腔上与通俗歌曲有什么不一样?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吗?预设答案:有点戏曲的感觉,找不到规律。(2)出示答案:京剧——西皮散板2、聆听与体验(1)教师演唱《苏三起解》(选段)学生感受并归纳,西皮唱腔的特点。预设答案:高亢、明亮、挺拔(2)再次聆听,找一找哪些字的读音与普通话不一样?(3)了解京剧唱功中的练习标准。(4)体验1:京剧行腔中的基本功(发声、吊嗓、咬字归韵)(5)体验2:用京腔念读“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设计意图:找到歌曲中京腔京韵的本源,了解相关的戏曲知识,模仿富有特色的京剧唱段,从聆听感受、体验模仿的方式出发,感受戏曲的魅力。】3、学习与迁移(1)学唱歌曲出示歌词:“静静地想一想”【关键指导:“静静地”字头咬住,但不能太紧。“想一想”注意停顿,结合生活中真实思考的状态。】(2)师生合作演唱:“我还是最爱 我的北京。”探寻歌曲蕴含的情感,找到“最爱”的正确表达。【设计意图:通过咬字归韵及发声练习,在学唱的乐句中融入京腔京韵;通过分析领悟作家对故乡的真实情感并用相应的态度进行表达。】过渡句:那么作曲家为什么最爱北京呢?来听歌曲第二部分娓娓道来。4、知识补充聆听过门主奏乐器介绍京胡5、赏析小结第一部分中以“地道的北京方言”、“京剧的西皮唱腔”以及“京胡明亮高亢的音色”,展现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这片故土依恋而坚定的浓浓情韵。(二)第二部分——甘美芬芳故乡情1、聆听并分享(1)设问:歌曲中唱到了北京哪些地方?边放音乐边出示相应图片。(2)教师介绍:天坛、北海、卢沟桥、潭柘寺等名胜古迹......【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试听体验,更有情境感。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进一步了解北京名胜古迹中相关的的历史人文知识。】(3)设问:刚才的片段是说唱感更强还是歌唱感更强?预设答案:说唱感赏析:此段融合了北京曲艺——京韵大鼓的“半说半唱”特点。2、模仿与体验素材:(1)教师一句,学生一句【关键指导:唱满动词的附点时值。】(2)全体学生连读【关键指导:换气位置准确。】(3)模仿京剧“念白”的声调来说唱【关键指导:调值升高,咬字发音准确。】3、创作与表演(1)活动:结合上海的城市地标或生活,改编歌词。例:不说那 外滩的灯光/石库门的弄堂/豫园的桥/迪士尼的城堡/静安寺的香/地铁的便捷/小吃的丰富。。。。。。吃不够.....玩不够.....拍不够.....(2)学生交流表演,相互评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心关注上海的生活,通过与同伴一起创作交流,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对我们所身处故乡的热爱之情。】(4)交流与讨论第二段中以现代生活展开,向人们介绍了北京的楼宇与地方小吃,让我们边听边一睹为快。播放音乐,呈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北京小吃与近年现代发展成果。4、赏析小结。第二段以半说半唱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北京引人骄傲的历史古迹以及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三)第三部分——紧拉慢唱换新颜1、聆听并思考:是什么让音乐发生了变化?出示答案:紧拉慢唱、电子配乐2、师总结:歌曲再现了第一部分,与A段形成前后呼应,旋律虽相同,速度与情绪上却更加强烈,伴奏以流水板的激越与主唱的悠然慢板形成了反差,正像是这座城市今与昔的时空交错,又或是一个北京人对于家乡无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在顷刻爆发。(四)歌曲创作背景《故乡是北京》是戏歌这一体裁的开山之作,1987年由曲作家闫肃、词作家姚明两位艺术家合力创作而成,由歌唱家李谷一首次演唱。其新颖的唱腔与旋律深深吸引着广大听众。此后也涌现了诸多优秀的戏歌作品,如:《唱脸谱》、《中国功夫》、《苏三说》、《武家坡》等。三、拓展(1分钟)播放《大宅门》与《北京欢迎你》音乐片段,请同学说说那一首有戏歌的元素?四、课堂小结(1分钟)故乡总是我们最熟悉、最依恋的地方。方言土语是世代相传的独家宝藏,小调歌谣是劳动生活的艺术凝练,这些都是乡音乡韵的不同形式,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千丝万缕的情谊。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探索不同地区的乡音乡韵,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