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一)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一)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浙江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一)
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为浙江省北部新建或改造的部分铁路,图中湖苏沪城际铁路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
A.1:560 B.1:350 C.1:56000000 D.1:3500000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处的相对高度为400米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比④处坡陡 D.⑤处为该区域最高峰
3.为发展经济,溪水村规划了多项旅游开发项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A处开发攀岩项目 B.B处开发漂流体验项目
C.C处修建观景台 D.溪水村周边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A”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②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③地跨高、中、低纬度地区 ④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海峡和运河往往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图中表示苏伊士运河的数字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据研究发现,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根据这一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四幅头像中,哪一幅最有可能是北京人( )
A. B.
C. D.
7.在对原始遗址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器具,还有一些农作物遗存,他们住的房屋类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楼。这个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8.《史记》记载的“神农耕而做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半坡居民制作大量彩陶和黑陶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纺织
9.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10.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列青铜器中于湖南宁乡出土、为迄今世界上出土最精美的青铜器是( )
A. 三足铜鼎 B. 司母戊鼎
C. 利簋 D. 四羊方尊
11.有学者对东周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占26%,而战国时期增加为55%。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A.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C.争霸战争非常频繁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12.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13.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经》为人类跳出冲突、战争的怪圈,走向和谐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华,《道德经》代表了中国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14.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修建长城
15.如图所示的农民起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B.地点在大泽乡
C.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D.推翻了秦朝统治
16.“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称赞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帝大一统 D.齐桓公鼎盛
17.漠北战役是秦汉时期反击游牧民族袭扰战争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显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B.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1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然灾害顿繁发生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以上材料说明( )
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胁 B.今新疆地区西汉已是我国版土
C.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流繁忙 D.佛教在汉朝经西域传入了中国
20.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刻有文字的甲骨 居延汉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西汉纸本地图
A.中国汉字的创制 B.文学艺术的发展
C.贸易文化的交流 D.书写材料的变化
21.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2.对图所示权力交接情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乙处传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丁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23.以下是我国古代某历史人物年谱表(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中央收归盐铁经营权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B.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君主制度
C.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D.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
24.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25.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概括我国地势的特点。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4分)
(2)写出图二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B、C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请写出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4分)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方、北方两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区别?(4分)
27.(13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伦理的失序导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学在官府”禁锢的被打破,士阶层的脱颖而出,促成了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诸子蜂起,学派并作,辩诘于学堂,争鸣于讲室,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设计了各种方案,形成了自由议论的时代风气。
——摘引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
——徐大同《政治学研究》
材料四 “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被后世誉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诸子学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摘抄原文,2分)
(2)材料二中的图一是何人?(1分)他有什么教育成就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任举一点,1分)请写出他创建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2分)
(3)阅读材料二,韩非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集大成者?“威不两错”,要求“威势独在于主”,体现了韩非要求君主建立什么政治制度?(4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3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4分)
(2)材料二中的两种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分别是哪两种原始居民居住的?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有什么共同点?(4分)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街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1)材料一中的"以有诸侯"源于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为避免“战斗不休”,秦始皇实行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6分)
(2)阅读材料二,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4分)
(3)依据材料三,《汉书》是如何评叙刘彻的?历史上经常把他和谁并称?他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遗留的问题的?(3分)
2023-2024学年浙江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一)
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为浙江省北部新建或改造的部分铁路,图中湖苏沪城际铁路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
A.1:560 B.1:350 C.1:56000000 D.1:3500000
【答案】D
【详解】湖苏沪城际铁路全长约为140千米,在地图中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该图的比例尺是4厘米: 140千米=4厘米:14000000厘米=1:35000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处的相对高度为400米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比④处坡陡 D.⑤处为该区域最高峰
3.为发展经济,溪水村规划了多项旅游开发项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A处开发攀岩项目 B.B处开发漂流体验项目
C.C处修建观景台 D.溪水村周边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答案】2.B 3.B
【解析】2.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图中等高距是100米,①③两处的相对高度为300米,A错误;②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地形,B正确;③处等高线较稀疏,比④处坡更缓,C错误;该区域最高峰在C处,D错误。所以选B。
3.为发展经济,溪水村规划了多项旅游开发项目,A处是陡崖地形,适合开发攀岩项目,A选项不符合题意;B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地形,不可能开发漂流体验项目,B选项符合题意;C处是该区域最高点,适合修建观景台,C选项不符合题意;溪水村位于向阳坡,坡度较缓,适合在周边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D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A”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②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③地跨高、中、低纬度地区 ④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海峡和运河往往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图中表示苏伊士运河的数字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4.B 5.C
【解析】4.读图可知,A是亚洲,亚洲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地跨高、中、低纬度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①③④正确;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②错误;B正确,故选B。
5.读图可知,①是白令海峡,②是巴拿马运河,③是苏伊士运河,④是马六甲海峡,C正确;故选C。
6.据研究发现,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根据这一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四幅头像中,哪一幅最有可能是北京人( )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A项正确;BC与北京人描述不符,排除;D是山顶洞人,排除D项。故选A项。
7.在对原始遗址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器具,还有一些农作物遗存,他们住的房屋类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楼。这个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干栏式,类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楼,D项正确;元谋人时期尚未开始建造房屋,排除A项;北京人居住在山洞内,尚未建筑房屋,排除B项;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C项。故选D项。
8.《史记》记载的“神农耕而做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半坡居民制作大量彩陶和黑陶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纺织
【答案】C
【详解】根据题意神农会耕种和制作陶器可知,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C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半坡居民的生活情况,排除A项;;半坡居民制造彩陶,河姆渡居民制造黑陶,排除B项;题意中未提及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纺织,排除D项。故选C项。
9.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答案】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禹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启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因此,尧舜禹时期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炎帝、黄帝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在涿鹿之战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B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原始社会后期通过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都是通过禅让制产生的,C项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列青铜器中于湖南宁乡出土、为迄今世界上出土最精美的青铜器是( )
A. 三足铜鼎 B. 司母戊鼎
C. 利簋 D. 四羊方尊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四羊方尊是精品。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D项正确;三足铜鼎不是最精美的青铜器,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排除B项;利簋是西周早起的青铜器,排除C项。故选D项。
11.有学者对东周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占26%,而战国时期增加为55%。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A.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C.争霸战争非常频繁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是社会等级制度,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这一制度逐步瓦解,很多才智之士脱颖而出,在政治上有杰出表现,比如苏秦,A项正确;当时文化教育没有得到普及,排除B项;在政治上活动的人增加,这是因为政治制度出现了变动,争霸战争非常频繁、民族交融得到加强均不能产生这一效果,排除CD项。故选A项。
12.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长城不是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排除A项;郑国渠不是李冰修建,排除C项;灵渠是在秦朝时期开通,没有流经成都,排除D项。故选B项。
13.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经》为人类跳出冲突、战争的怪圈,走向和谐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华,《道德经》代表了中国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答案】B
【详解】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B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并不是孔子的著作,排除A项;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著有《庄子》,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排除D项。故选B项。
14.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修建长城
【答案】B
【详解】根据“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在文化层面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主张一致。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项正确;北击匈奴和南征越族都是军事措施,排除AC项;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5.如图所示的农民起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B.地点在大泽乡
C.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D.推翻了秦朝统治
【答案】D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D符合题意;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吴广,A不符合题意;起义地点是大泽乡,B不符合题意;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6.“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称赞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帝大一统 D.齐桓公鼎盛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汉兴”“与民休息”“汉言文景,美矣!”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7.漠北战役是秦汉时期反击游牧民族袭扰战争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显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B.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漠北战役是秦汉时期反击游牧民族袭扰战争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之际,匈奴不断袭扰边民,烧杀抢掠,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西汉政府大规模反击匈奴。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所以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具有正义性,C项正确;显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不符合正义性的题意,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项;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不符合正义性的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然灾害顿繁发生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是汉和帝时期,先是“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后“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排除B项;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故选A项。
19.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以上材料说明( )
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胁 B.今新疆地区西汉已是我国版土
C.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流繁忙 D.佛教在汉朝经西域传入了中国
【答案】B
【详解】由材料信息“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可知,西汉时,今新疆地区西汉已是我国版土,B项正确;“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外经济交流繁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佛教传入中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0.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刻有文字的甲骨 居延汉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西汉纸本地图
A.中国汉字的创制 B.文学艺术的发展
C.贸易文化的交流 D.书写材料的变化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指的是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居延汉简”指的是将文字书写在竹简上,“马王堆汉墓帛书”则是将文字书写在布帛上,“西汉纸本地图”反映了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开始以纸作为书写材料。由此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书写材料的变化,D项正确;中国汉字起源于陶器上的原始刻画符号,题干未涉及,且题干反映的是书写材料的变化,无法直接反映出中国汉字的创制过程,排除A项;“西汉纸本地图”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从题干所给图片中,无法表明贸易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1.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2.对图所示权力交接情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乙处传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丁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答案】B
【详解】题干中乙处是舜把首领的位子传给禹,禹治水有功,造福百姓,获得人民的爱戴,并且禹德行好,所以按照禅让制的规定,禹继承了舜的首领之位,B项正确;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丙处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启是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是世袭制,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丙处反映的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启是禹的儿子,他利用世袭制继承了王位,不是依照禅让制继承的王位,所以说启继承王位不是因为德行好,,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丙处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天下变为一家一姓的天下,丁处传位形成的是“家天下”,不是“公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
23.以下是我国古代某历史人物年谱表(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中央收归盐铁经营权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B.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君主制度
C.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D.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西汉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把西汉推向鼎盛时期,如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下令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文化上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军事上派卫青等人北击匈奴,C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该年谱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举措。不是反映秦始皇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排除BD项。故选C项。
24.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西周灭亡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它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周王室衰微的原因,是东迁以后,王室辖地大为缩小,且在不断缩减之中,与题干内容“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文化上,百家争鸣”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题干内容没有具体体现,排除C项;题干内容涉及秦朝的建立,D项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
25.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C项;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概括我国地势的特点。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4分)
(2)写出图二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B、C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请写出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4分)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方、北方两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区别?(4分)
【答案】(1)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4分)
(2)A 浙江 杭州 B 秦岭 C淮河(4分)
(3)只要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写出符合题意即可。如: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小麦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一年两到三熟;北方地区人们喜欢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等。(4分)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势为背景,涉及地势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秦岭-淮河线及其南北方的地理差异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一可知: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图二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是浙江省,其行政中心是杭州;由图的位置可知,BC构成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B是秦岭,C是淮河。
(3)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的差异,从而影响到生活生产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饮食差异:北方地区人们喜欢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等;主要作物及熟制: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小麦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一年两到三熟;古代交通方式差异:南方以河运为主,北方以陆路运输为主。
27.(13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伦理的失序导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学在官府”禁锢的被打破,士阶层的脱颖而出,促成了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诸子蜂起,学派并作,辩诘于学堂,争鸣于讲室,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设计了各种方案,形成了自由议论的时代风气。
——摘引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
——徐大同《政治学研究》
材料四 “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被后世誉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诸子学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摘抄原文,2分)
(2)材料二中的图一是何人?(1分)他有什么教育成就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任举一点,1分)请写出他创建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2分)
(3)阅读材料二,韩非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集大成者?“威不两错”,要求“威势独在于主”,体现了韩非要求君主建立什么政治制度?(4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3分)
【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主要问题:治理社会、安定人心。(2分)
(2)人物:孔子。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人物及其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4分)
(3)学派:法家;制度:中央集权专制制度。(4分)
(4)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3分)
【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政治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伦理的失序导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学在官府’禁锢的被打破,士阶层的脱颖而出,促成了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著述立说,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问题:根据材料“诸子蜂起,学派并作,辩诘于学堂,争鸣于讲室,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设计了各种方案,形成了自由议论的时代风气。”可知,春秋战国诸子学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有:治理社会、安定人心。
(2)人物:根据图一结合所学可知,此人是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育成就: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人物及其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有孟子、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
(3)学派:根据材料“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制度:根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可知,韩非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根据材料四 “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应该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4分)
(2)材料二中的两种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分别是哪两种原始居民居住的?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有什么共同点?(4分)
【答案】(1)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作物;粟。(4分)
(2)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不同;自然环境决定的。(4分)
(3)共同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都转向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能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4分)
【详解】(1)居民:根据材料中的“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制作彩陶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2)房屋:图一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旱,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因素雨水较多,他们的房屋样式是自然环境决定的。
(3)共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两种原始居民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都转向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能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街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1)材料一中的"以有诸侯"源于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为避免“战斗不休”,秦始皇实行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6分)
(2)阅读材料二,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4分)
(3)依据材料三,《汉书》是如何评叙刘彻的?历史上经常把他和谁并称?他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遗留的问题的?(3分)
【答案】(1)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6分)
(2)目的:让子弟镇守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拱卫天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各自为政,不听天子的号令,甚至对抗中央的统治,举兵谋反,威胁皇权。(4分)
(3)评叙刘彻是“雄才大略”;把汉武帝和秦始皇并称;
解决: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分)
【详解】(1)制度、制度、措施:据材料一中“秦始皇在咸阳宫......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以有诸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为了避免“战斗不休”秦始皇在地方上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统一全国之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2)目的、后果:根据材料二中‘‘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的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高祖分封子弟为诸侯王是为了让子弟镇守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拱卫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各自为政,不听天子的号令,甚至对抗中央的统治,举兵谋反,威胁皇权。
(3)评价、人物、方法:根据材料三中“《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书》 评叙刘彻是“雄才大略”。历史上经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材料二中的内容反映了汉朝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