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教学目标
(一)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通过对苏炳添“成功破十 ”和“挑战极限创造奇迹 ”的具体事例的分析, 学生能够归纳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理解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含义及 其辩证关系 。再通过纵观中国田径事业发展史, 预测中国田径事业未来发展态势, 培育 科学精神素养。 2.政治认同: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感悟辩证法思想的科学真理力量,也有助于学生 更加认同我国体育强国目标战略, 提升政治认同。 (二) 学科能力目标 1.描述与分类: 在苏炳添“成功破十 ”的事例中辨别“质 ”和“量 ”的内涵。 2.解释与论证: 通过对苏炳添“成功破十 ”秘诀的分析, 学生能够归纳量变和质变的 辩证关系 。通过“挑战极限创造奇迹 ”的事例, 学生能更好理解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 性与间断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辨析与评价: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苏炳添突破黄种人极限带给我们的启发 ”,培养 学生辨析与评价的能力。 4.预测与选择: 通过纵观中国田径事业发展史, 引导学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 ”的知 识预测中国田径事业未来发展态势, 能培育学生预测与选择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 课程标准 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 变的统一; 理解质量互变规律。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学生经过必修 4 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两者辩证关 系,与本框的“质量互变规律 ”具有内在统一性,为学习本框内容打下了基础。 但本框内容侧重于具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需要站在逻辑学角度理解“质量 互变规律 ”。 2.生活体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或通过切身体会,或通过了解典故、成语、他人经 验等方式多次感受过“质量互变规律 ”。然而,学生大多还停留在感性经验上, 没有思考背后的逻辑学理论,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3.难度预测 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的真理 性力量,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求学生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把握 背后折射出的规律性内容,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具体内容包括遵 循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 系,以及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的重要意义。掌握这个规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 精神素养。 2.教学难点: 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 的 。如何通过生动的案例, 既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又锻炼其辩证思维能力, 是解决该教学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苏炳添, 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 男子 60 米 、 100 米亚洲纪录保持者 。2012 年, 在伦 敦奥运会男子 100 米比赛中, 苏炳添以 10 秒 19 的成绩位列小组第三晋级半决赛, 成为 中国短跑史上第一位晋级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选手 。今天让我们走近苏炳添, 共同 探索“ 亚洲飞人 ”背后的故事。(引出总议题: 飞人是如何炼成的) 【呈现目标】 ( 1)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是什么? (2) 把握质量互变规律有什么意义? (二) 学习新课 主干知识一: 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过渡: 尽管伦敦奥运会之后, 苏炳添在各大赛事中屡创佳绩, 但始终无法打破十秒 大关。 2014 年,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更换起跑脚 。 这一 决定对于一个短跑运动 员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提出议题】 打破十秒, 要拥有从零开始的勇气 【议题情境】 短跑运动员更换起跑脚犹如重新学习跑步 。 为了与过去已经成熟的“ 本能 ”做抗争, 苏炳添每晚睡觉前都在脑海中练习, 慢动作重复起跑的一 步 、 两步 、 三步; 每次走路时 也会故意模仿一下起跑动作, 体会右脚顶一下发力的感觉 … … 在经历过长时间反复 、枯 燥、拼尽全力的训练之后, 更顺畅、 更有力的起步动作终于初见成效。 在 2015 年 5 月的两场大赛中, 苏炳添分别跑出 10 秒 10 和 10 秒 06 的好成绩 。 同年 的 5 月 31 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男子 100 米决赛中, 苏炳添更是以 9 秒 99 的成绩摘得铜牌, 这个成绩不但打破了 10 秒 00 的全国纪录, 并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 位进入 9 秒关 口 的亚洲本土选手。 【议题任务】 找出材料中的“质 ”和“量 ”,并谈谈苏炳添成功破十的背后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 的辩证关系的? 活动要求: 前后桌四人一组, 每组同学通过问题的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形成文字,
并派代表发言, 限时 4 分钟。 【答案指引】 ( 1)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材料中苏炳添跑出 的 10 秒 10 、10 秒 06 和 9 秒 99 的成绩都属于“质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 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每晚在 脑海中练习 ”“每次走路模仿起跑动作 ”“长时间反复 、枯燥 、拼尽全力的训练 ”这些都 (

)属于“量 ” (2) 苏炳添成功破十的秘诀在于他注重量的积累, 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换了起跑脚 后的苏炳添要重新训练起跑的技术动作,“每晚在脑海中练习 ”“每次走路模仿起跑动作 ” “长时间反复 、枯燥 、拼尽全力的训练 ”都是在做量的积累, 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 提 。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体现并保存量变的 成果, 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得苏炳添的百米成绩终于有了新的突 破, 而成功破十后的苏炳添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 在新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训练。 【设计意图】 通过苏炳添更换起跑脚后不断克服困难最终突破十秒的事例, 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 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 找到“质 ”和“量 ”在情境中的体现, 了解其基本内涵, 培养学 生描述与分类的能力 。通过对苏炳添成功破十秘诀的分析, 学生能够归纳量变和质变的 辩证关系, 提升解释与论证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主干知识二: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 过渡: 在深入了解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后, 我们接着思考该如何遵循质量互变规 律。 【提出议题】 创造奇迹, 要遵循质量互变的规律 【议题情境】 在一次采访中, 苏炳添表示黄种人最快能跑到 9 秒 85 左右, 但自己未曾跑进过 9 秒 90。其实, 在东京奥运会之前, 苏炳添已 9 次跑进过 10 秒, 甚至在 2018 年两次跑出过 9 秒 91 的好成绩 。 为了这 0.01 秒的进步, 身为“80 后 ”的他无惧“超龄 ”的标签和身高 的限制, 日复一 日地坚持着 。 训练时他会反复调整自己的步幅步频选择最佳方案, 也会
“高中阶段微课程 ”
反复观看自己的跑步视频, 精益求精 、 力求突破。 “我觉得我还能跑 ”,苏炳添怀揣着这句话, 一直跑进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比赛中, 以 9 秒 83 的成绩,成为亚洲第一位站在百米决战现场的黄种人,又一次刷新了亚洲纪录。 从 10 秒 10 到“破十 ”,他用了两年时间, 从 9 秒 99 到破 9 秒 90, 他又用了 6 年时间 。 15 岁开始练短跑, 32 岁才站上事业的巅峰, 苏炳添庆幸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 并为 之付出毕生心血。 【议题任务】 1.结合苏炳添的事迹, 谈谈你对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理解。 2.苏炳添突破黄种人极限的秘诀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活动要求: 前后桌四人一组, 每组同学通过问题的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形成文字, 并派代表发言, 限时 5 分钟。 【答案指引】 1.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 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 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苏炳添日复一 日地训练, 反复调整步幅步频, 反复观看跑 步视频, 精益求精, 这是量变的过程, 是一种渐进性的过程 。 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 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苏炳添 2015 年破十和东京奥运会半决赛破 9 秒 90, 都是一种质的飞跃, 是连续性的间断。 没有渐进的 、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没有苏炳添的坚持,就没有创造奇迹的 9 秒 83 。 虽然 0.1 秒的进步历经漫长的 6 年, 但这 6 年间苏炳添一直在进步 。新的亚洲记 录的创造看上去是对过去成绩的发展和间断, 但这并不是苏炳添体育事业的终点 。苏炳 添将在新的渐进性 、连续性的积累中完成下一次突破 。 因此, 从表面上看, 渐进性与飞 跃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是对立的, 但与“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一样, 渐进性与飞跃 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也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 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 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 即飞跃性 与间断性 。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 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 。所以, 飞跃 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2.苏炳添突破黄种人极限的原因有很多,学生可能会从“意志力、对目标的坚定信念 ” 等方面来回答,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维角度 ”探究材料 。苏炳添成功的秘诀在于他遵 循了质量互变规律,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 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设计意图】 通过苏炳添不惧标签, 勇于挑战极限的案例,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渐进性与飞跃性 、
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感悟辩证法思想的科学真理力量, 培养学生解释 与论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从思维角度谈谈苏炳添创造奇迹的秘诀, 能够培养学生辨 析与评价的能力 。 由此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 提升政治认同。 主干知识三: 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过渡: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 。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 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 苏炳添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田径运动员的缩影 。 中国田径队, 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提出议题】 继往开来, 要把握规律背后的意义 【议题情境】 体育强则中国强, 国运兴则体育兴 。 党的十八 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 事业发展, 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引领体育事业健 康有序发展。 从 1932 年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 到 2020 东京奥运会中国田径队共派出 52 人斩获 2 金 2 银 2 铜, 中国田径创造了多个历史第一, 走跑跳投四大项群都获得了奖 牌, 田径项目发展更为均衡 。从 1992 年陈跃玲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田径赛上金牌零的突 破, 到不断有运动员打破亚洲纪录甚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中国田径队, 一直在路上。 【议题任务】 结合材料, 预测中国田径事业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 【答案指引】 学生可能会比较笼统地回答“ 中国田径事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从“质量互变规律 ”的角度说明理由。 中国田径从 1932 年至今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一代又一代的田径运动员在各自的项 目中不断拼搏,经过一定量的积累,终会开出绚丽的花,实现质变。正如苏炳添所说:“你 做了多少准备, 就会有多少收获。”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 没有轻言放弃的赛局 。准确把 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性 与间断性, 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纵观中国田径事业发展史, 引导学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 ”的知识预测中国田 径事业未来发展态势, 能培育学生预测与选择的能力, 培育科学精神素养 。也有助于学
生更加认同我国体育强国目标战略, 提升政治认同。 (三) 课堂小结 1.板书呈现 2.总结提升 本节课我们从苏炳添到所有中国田径运动员, 从中国田径事业的起步到今天取得的 成绩, 我们了解了“质量互变规律 ”的内容, 懂得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要以统一性的 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 、 民族振兴的梦想, 关乎人民幸福, 关乎民族未来 。加快建设 体育强国,就要深刻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 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推进, 正确把握质量互变规律, 更好地实现体育 强国目标! (四) 作业设计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 请为即将参加杭州亚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加 油稿 。(可任选一位运动员, 也可为所有运动员助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