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课题 把握适度原则教学目标(一)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 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状态与水温的幅度之间的关系为例子, 引导学 生理解“度 ”、“关节点(临界点) ”的概念, “量 ”与“质 ”的区分标志与关系 。再通 过科学实验的例子,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一 日计划,学生能在设计和分享一 日计划的 过程中更好把握适度原则, 懂得“过犹不及 ”, 但也不能犯“折中主义 ”的错误, 进而培 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2.公共参与: 通过制定和评选一 日计划, 设计高考寄语等活动,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公 共参与素养。 (二) 学科能力目标 1.描述与分类: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状态与水温的幅度之间的关系例子中,辨别 “度 ”与“关节点 (临界点) ”的内涵, “量 ”与“质 ”的区分标志与关系。 2.解释与论证:在设计和分享一 日计划的过程中更好把握适度原则,懂得“过犹不及 ”。 在写高考寄语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变。 3.辨析与评价: 辨析坚持适度原则与折中主义的差异, 评价小组最优一 日计划。 4.预测与选择: 在写高考寄语的活动中, 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展望未来, 并为 当下的学习注入动力。教学内容(一) 课程标准 把握适度原则 (二)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学生通过本课第一框的学习, 已经初步了解了“质量互变规律 ”,为学习本框内容打下了基础。适度原则是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制定的规范,二者之间是客观依据与行动遵循的 递进关系。 2.生活体验 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如生病吃药 、吹气球、玩游戏等都能感受到做事情要适度。不 过,这些经历多是生活化体验,学生并不清楚背后相关的逻辑学概念和理论,需要教师加 以引导。 3.难度预测 本框可以通过较多生活化的事例让学生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 难度适中。 (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适度原则 如果处理不好质与量的关系,两者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 适度原则。具体内容包括防止过犹不及,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积极创 造条件促成质变 。 掌握这一原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 2.教学难点: 理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 ”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学生需要在了解“度 ”、“关节点(临界点) ”的概念, 以及“量 ”与“质 ”的区分 标志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 ”中,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 范围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如何将抽象问题具象化、简 单化,既提升学生描述与分类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是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的关键。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教师 ppt 展示新闻—— 近日,某大学生由于长期熬夜学习,突然全身抽搐,晕倒入院,不但右手右腿险瘫痪, 还丧失语言功能, 生命岌岌可危 。所幸医生及时排查病因精准判断,通过手术脑内捉“真 凶 ”, 挽回一命, 并助她康复, 回归正常生活。 教师:新闻中的大学生有一颗勤奋求学的心,但是没有处理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引 发身体不适。如何处理好学习和休息、工作和娱乐的关系是我们这一生都要去思索和践行 的必修课 。今天这堂课,让我们共同去探索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时间管理大师 。(引出总议 题: 时间管理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呈现目标】 ( 1) 度与关节点的含义是什么? (2) 如何区分量变与质变? (2) 如何掌握适度原则? (二) 学习新课 主干知识一: 理解适度的含义 过渡: 成为一名优秀的时间管理规划者, 首先需要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 【提出议题】 做时间管理的规划者, 理解适度的含义 【议题情境】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在 0~ 100°C 这个幅度内, 水保持液态不变 。 如果超出 0 ~ 100°C 这个温度范围, 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 (0°C 或 100°C), 水就变成冰 或水蒸气了。 【议题任务】 阅读教材 83 页第一 、二段内容, 请在数轴上标明“度 ” 、“ 关节点(临界点) ”、 “量变 ”与“质变 ”。 活动要求: 同学们独立思考, 在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上述概念, 限时 3 分钟。 【答案指引】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 ” 中。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在度的范围之内, 事物的质保持不变, 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 。在 0~ 100°C 这个幅度内, 水保持液态不变, 因此, 这就是液态水的“度 ”, 这个范围内水的变化称之为“量变 ”。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 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液态水在 0°C 以下就会变成冰, 超出 100°C 就会变成水蒸气, 因此, 0°C 和 100°C 就是液态水发生变化的“关节点(临界点) ”,在这个关节点(临界 点)发生的变化就是“质变 ”。事物又会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因此, 表现在数 轴上又会出现新的“度 ”和新的“量变 ”。 【设计意图】 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状态与水温的幅度之间的关系为例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 决问题, 在数轴上把“度 ”、“关节点(临界点) ”、“量变 ”和“质变 ”展现出来, 将 抽象问题具象化、简单化,有助于提升学生描述与分类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素养。 主干知识二: 如何掌握适度原则 过渡: 在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时, 就像水的变化,如果把握不好度, 事物就会发生 质变, 过度学习会导致身体发出危险信号 。 因此, 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适度原则。 【提出议题】 做时间管理的践行者, 坚持适度的原则 【议题情境】 材料一: 2017 年, 乔治梅森大学的威廉 ·赫尔顿博士做了一个实验, 把一群大学生 分成 6 组, 让他们做一个注意力测试 。 1 组连续进行了 45 分钟, 另外 5 组中途休息了 5 分钟, 结果发现这 5 组学生的休息方式虽然不一样, 但测试结果都比没休息的那组更好。 2016 年, 布里斯托大学的西威特森教授发现, 如果把考试时间安排在 20~30 分钟的休息 时间之后, 提高成绩的效果跟多上 19 天学一样。 材料二: 【议题任务】 1.“一 日计划 ”评选大赛。 活动要求: 根据材料一实验结果, 前后桌四人一组设计一份一 日计划, 并阐述理由, 限时 5 分钟。 2.根据材料二, 为明年 6 月份即将参加高考的自己写一则寄语。 活动要求: 语言力求简练 、个性化, 切合本节课所学内容, 限时 2 分钟。【答案指引】 1.材料一反映出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提升注意力, 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反之, 学习注 意力会下降,也不利于成绩提升。这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味延长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就越好, 凡事要适度, 防止过犹不及 。因此,在制定一 日计划时,要处理好学习和休息的关系, 找 到学习和休息的度,把握好“分寸 ”,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 由主动展示一 日计划的小组进 行分享, 由课前安排好的 8 位评委为小组打分, 最后评选出“最佳一 日计划 ”。 一 日计划示例—— 最后教师总结, 由于每个人的学习习惯、身体素质和生活节奏各有特点, 因此,没有 哪一种一 日计划是绝对的最佳方案。只要每个人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案,最大限度 地提升一 日学习效率即可。即掌握适度原则要求我们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 态。 同时,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 制定好的一 日计划只能作为平时学习计划的参考,如突然遇到生病等特殊情况,则需要根据客观情况,把学习和休息时间的关系辩证统一起 来, 分清主次, 处理好两者关系, 否则便会犯折中主义的错误。 2.小学 、初中 、高中, 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量的积累, 高考对于每个高中生来说都是 高中生涯最重要的关节点,要在这个关节点实现质的飞跃,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脚踏 实地,做好充分的量的积累,为高考取得理想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适度原则,我们 要为质变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学习上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成功实现质 的飞跃, 进入理想大学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涯。 高考寄语示例: 1.你要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2. 向理想奔跑, 时间会给你答案。 3.披星戴月走过的路, 终将会繁花遍地。 【设计意图】 以两个科学实验为例,引导学生制定适合一 日计划,学生能在设计和分享一 日计划的 过程中更好把握适度原则, 懂得“过犹不及 ”, 但也不能犯“折中主义 ”的错误, 由此培 养学生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的能力。其次,学生需要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写一则高考 寄语,该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展望未来,而且能在设计寄语的同时为当 下的学习注入动力,切实感受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变,在 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金榜题名 。由此更好培养学生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的能力,提 升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 (三) 课堂小结 1.板书呈现 2.总结提升 本节课从一则“大学生熬夜学习导致入院 ”的新闻出发,探讨如何在处理好学习和休 息的关系中理解适度的含义, 掌握适度的原则。 高中生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往往很难处理好学习的休息的关系,甚至经常要牺牲睡眠时间进行补作业, 导致第二天上课精神不振 。通过科学实验的例子和适度原则的学习, 同学们能更深刻理解,想要高效学习,就要学会适当地休息,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节奏, 将“学海无涯苦作舟 ”的体验和认知转变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 (四) 作业设计 请通过总结自身经验、采访老师同学或搜集相关资料等方式,分别列举 5 条助力“高 效学习 ”和“科学休息 ”的举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