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当冲突发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视频了解王玲的烦恼,知道欺负是一种不良行为,应该平等仁爱地对待同伴。 2.通过情景体验,感受被欺负的痛苦,从而愿意帮助被欺负的同学,拥有正义感和责任心。 3.通过小组合作,模拟演练,掌握应对欺负的方法,增强保护自己和弱小的勇气与信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通过视频了解王玲的烦恼,知道欺负是一种不良行为,应该平等仁爱地对待同伴。 2.通过小组合作,模拟演练,掌握应对欺负的方法,增强保护自己和弱小的勇气与信心。 教学难点:感受被欺负的痛苦,从而愿意帮助被欺负的同学,拥有正义感和责任心。教学过程一、知道什么是欺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聊了当冲突发生时,很多是由于误会引起的,我们可以宽容冷静、换位思考、真诚沟通。但当你遇到这样的冲突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解决呢? 二、了解“欺负”的含义 1.悄悄话信箱——从王玲的烦恼中,了解“欺负”的含义 (1)导入: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遇到被他人欺负的情况。一天,一名叫王玲的女生就遇到了一件让人郁闷的事。播放课件视频(教材第24页情境图内容)。 (2)提问:王玲究竟遇到了什么事? 预设1:美欢把王玲的文具盒散意碰到了地上,王玲的笔被摔坏了,美欢不仅没有道款,还指责王玲是个小气鬼。 预设2:王玲被欺负了。 追问:美欢是故意这么做的吗? 预设:美欢是故意的。 (板书:遇到欺负怎么办) (3)观察对比:看看她们二人的表现和反应,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一个盛气凌人、不道歉、还挡住去路,另一个息事宁人、不愿纠缠。 (4)小结:当对方是故意的行为,让你觉得很难受,这就是欺负的行为。 提问:那么,假如你是王玲,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气愤、难过、委屈、无助… 2.情景体验屋——表演王玲的故事,感受被欺负的痛苦 (1)角色扮演:四人小组轮流扮演美欢、王玲、起哄者与旁观者的角色,体验一下不同角色的行为、言语和内心感受。 (2)要求:试着将扮演王玲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并交流。 预设1:文具盒被碰掉时,“我”感到惊讶和不解。 预设2:发现笔被摔坏时,“我”感到伤心、痛惜。 预设3:对方拒不认错时,“我”感到不平和无奈。 预设4:被污蔑小气时,“我”感受到强烈的委屈和愤怒。 预设5:被同学起哄嘲讽时,“我”感受到极度的孤独和恐惧。 (3)小结:我们能体会到被人欺负的感受,委屈、愤怒、无奈、恐惧…如果是故意行为,且力量不均,受欺负者会产生不良感受,这样的行为就是欺负。 (4)思考:如果王玲感到痛苦,却选择忍耐和沉默,美欢就会停止欺负的行为吗? 预设:不会。因为她并不觉得自己欺负别人了。 (5)小结:如果感到痛苦却不抵抗,欺负可能变本加厉,痛苦也会持续甚至加剧。 (6)探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表现形式、个人感受等方面,思考打闹玩耍、玩笑、恶作剧和欺负之间的区别。 三、辨析什么是欺负行为 1.生活中的这些行为属于校园欺负吗?(来自于学生调查表) (1)不经允许,强拿别人东西。抢夺、威胁。 (2)谣传小明小红是一对,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3)在同学背后贴乌龟画像。就跟取外号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是和同学开玩笑,但是开玩笑要知道轻重,猪头、乌龟这些是有侮辱性的画像,一旦对方因为你的玩笑身心受到伤害,那事情就会升级成校园欺凌。 (4)给别人取外号。——给别人取对方不喜欢的外号。 2.我对我们班取外号的现象进行了调查,请大家根据这个调查结果,和同桌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说说当时你的感受 ? 3.师:谁叫过,你当时怎么想的?(没想法,跟着叫,这是盲从;好玩;快乐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孩子们,哪怕你没有恶意,但是对方不喜欢,你还叫吗? 4.前段时间,老师收到了一位妈妈的微信留言,大家来看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而哭呢? 预设1:她被同学取了难听的外号。 预设2:她被同学取笑。 提问:有人说,我只是和她开个玩笑,我是和她闹着玩,不是欺负。那玩笑、打闹和欺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给人取难听的外号,是欺负行为吗?我们一起来填一填下面的表格。 有时候我们给同学起外号是一种亲近、喜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方并不喜欢这个外号,你要注意了,这就会变成一种欺负行为。 5.问题想辨 问题:给同学取外号都是欺负吗?大家叫我飞毛腿,我也不生气啊。 预设1:要看取什么样的外号。说一个人优点的外号就不是欺负,比如:飞毛腿、小诸葛、大苹果… 预设2: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的行为,就是欺负行为,因为它给人带来了痛苦。 6.小结:学校里发生的欺负行为主要有…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小贴士”及教师补充的内容) ①故意打、推、撞、踢同学。 ②辱骂、取笑、讽刺同学。 ③ 给同学取侮辱性的外号。 ④捉弄同学,故意损坏他人物品。 ⑤挑拨是非,排挤同学。 ⑥散播他人隐私。 ⑦ 孤立同学。 补充:这些行为我们一定要避免去做。 7.想一想:自己和同学有这样的行为吗 如果有,将序号写在小纸条上,下课后交给老师。相信只要改正这些行为,同学之间就会更融洽。 四、遇到欺负怎么办 1自护行动——模拟演练自我保护 (1)谈话:当我们遇到欺负时,应该怎么办呢 假如你遇到同学被欺负,你应该怎么做 (2)调查:假如你是王玲,你会怎样做 (3)讨论:四人小组充分讨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1:讲道理。 预设2:向老师或家长反映。 预设 3:请同学帮忙。 预设4:找班委或老师评理 2.自护行动——模拟演练同伴调解 (1)提问:碰到欺负行为时,老师给出了一些选择,假如你是王玲的同学,你会怎样做,并和大家分享你的理由。 行为选择理由对欺负行为说不与我无关,走开起哄、看热闹向老师报告,请他们制止尝试调解预设1:我选择旁观,因为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2:我选择看热闹,因为上次我被欺负的时候,他们也是看热闹的。 预设3:我选择走开,因为妈妈让我不要管闲事。 预设4:我选择帮他们调解。因为我不希望有同学受人欺负 (2)演一演:如何调解。 ①四人小组的同学分别表演美欢、王玲和旁观者,看看旁观者能否调解。 ②要求:认真观看调解者是怎样调解的。想一想调解者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③ 表演。 预设(调解者):美欢,你故意把王玲的笔摔坏了,你应该向她道歉。 美欢:(声音变小)你什么时候看见我故意了 为什么让我道歉 点评:有人出面制止,还是让美欢有所顾忌的。我们不做旁观者,第一时间及时干预,就能避免矛盾恶化。 ④ 小结:在调解的时候,我们应尊重对方,让欺负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停止欺负行为。如果调解还不成功,我们就可以求助老师。 (3)演练:师生合作。 老师扮演调解者,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美欢和王玲。 五、自护行动——遇到欺负有办法 1.遇到校园欺负有办法 (1)想一想:当我们自己在校园中被人欺负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2)帮一帮:请你帮助伤心的王玲出出主意,并说明理由。 预设1:如果我是王玲,我就鼓起勇气,把事情向同学们讲清楚,请同学们评理。“美欢碰到我的文具盒,把我的笔摔坏了,还不道歉。请大家评评理!” 预设2:王玲可以向家长反映。放学时告诉美欢的家长,请家长帮助美欢。 预设3:王玲请同学帮忙,找班委主持公道。“我们请班长评评理!” 预设4:如果自己和同学都无法解决,就向老师反映,向双方家长反映,寻求帮助。 (3)小组讨论:请你也为被取难听外号而苦恼的毛静媛出出主意,帮她摆脱烦恼,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预设1:毛静媛可以指出对方的错误。告诉同学:“你们给我取不雅外号是不尊重人的做法,我很生气。” 点评:是的,取侮辱性的绰号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预设2:告诉他们后果:“再这么叫,我就不理睬你们啦。” (4)追问:可是我不敢怎么办 预设: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 ①用PPT 出示温馨提示。 A自我暗示:说句鼓励自己的话,如:“我能行!”“我不怕你!” B言语说服:“如果我这么叫你,你舒服吗 ” C其他方法:如,讨论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语气可以说服对方。 ②四人小组合作练习。 (5)小结:当我们在校园中被人欺负的时候,不要一味忍让和退缩,要做能够保护自己的智者;当我们遇到同学被欺负的时候,不要做旁观者,要做调解者;我们更不能做欺负者,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保护弱小。(板书:团结友爱) 2.应对校外欺负行动指南 场景A 27页内容 张明自述:“他上六年级时,我们是在打球的时候认识的。第一次他向我要了五元钱,答应还我,我就给了,可后来他不仅没还,还不断跟我要钱。我每次让他还钱,他就扬起拳头要揍我。总这样下去,我的零花钱很快就该没有了。”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被欺负者摆脱烦恼? 场景B 张明独自在偏僻的小路上被三四个高年级的学生堵住了,他要怎么做才能脱身 ①组内交流,写下关键词。 ②代表汇报,随机记录。 预设1:拨打110报警,吓跑他们。 预设2:观察周围环境,想办法跑到人多的地方,寻找机会脱身。 预设3:向路过的大人和附近的居民求助。 预设4:先向对方妥协,但要记住他们的特征,逃脱后报警。 ③小结: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不要害怕。积极寻求帮助找到脱身的办法。 (板书: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追问:张明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今后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1:如果没有可靠的成年人看护,尽量不要独自出门。 预设2:如果独自出门,要事先告诉家长,不要离家太远。 预设3:不要在外时间过长,不要去僻静的地方。 预设4:知法懂法,学习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预设5:要强身健体,远离危险。 (4)拓展:网络欺凌也给一些同学带来了烦恼。你有什么好方法帮被欺负者摆脱烦恼呢 预设1: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 预设 2:不予理睬 预设3:读书学习,完善自我 (板书: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5)小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他人隐私,恶搞他人都是网络欺凌,必要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 PPT 出示: 《中华人民共护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不良行为,不得有“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拦截殴打他人或者索要他人财物”等严重不良行为。 六、总结实践 1.总结 在校内受到欺负,我们首先要强大自己,这时我们的肢体表现很重要,比如: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声音响亮。还可以借助外力,比如说请同伴帮忙,朋友越多,受欺负的几率越小,也可以向老师请求保护。在校外,我们同样要敢干向欺凌说“不”,果断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必要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 2.赠书、电影。看后,与家人聊聊感受。 3.作业:我能行实践 (1)反思改进:如果我曾经欺负过别人,就真诚地向被欺负的同学道歉。 (2)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近一周内发生在身边的欺负现象。想一想,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怎么处理。 (3)讨论分享:校外如何应对欺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讨论。 下节班会课上和大家交流分享。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懂得在校内外遇到欺负时的应对方法,同时,不做欺负者,不做旁观者,做到有效预防,人人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