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病 理 学 基 础
动脉粥样硬化
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
任何原因引起的动脉管壁变厚、变硬,伴管腔狭窄。
细动脉硬化(细动脉玻璃样变);
动脉中层钙化:中膜病理性钙盐沉积 ;
动脉粥样硬化(AS):脂质沉积于内膜→粥样斑块。
概 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或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
1. 高脂血症
2. 高血压
3. 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4. 吸烟
5. 其他因素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高脂血症:主要危险因素
证据:
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大多数AS患者血中胆固醇水平比正常
人高,且AS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的水平的升高而加重。
②动物实验: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血脂增高,促进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高脂血症
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浆蛋白→脂蛋白
乳糜微粒(CM)
低密度脂蛋白(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抑制AS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高脂血症
氧化型LDL可引起:
①动脉内膜损伤→管壁通透性升高→脂质移入增多;
②对单核细胞有较强趋化作用→巨噬细胞吞噬脂质
→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③促进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并迁入内膜
→肌源性泡沫细胞。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 高血压
促进AS的机制:
高血压→血流冲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
→脂质移入↑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 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机制:
①糖尿病→甘油三酯、VLDL↑,HDL↓;
②高胰岛素血症→HDL↓、中膜平滑肌增生。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 吸烟
机制:
①使血浆LDL→氧化型LDL;
②尼古丁、CO→内皮细胞损伤→脂质移入↑。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5. 其他因素
①饮食:过多食入动物脂肪(饱和脂肪酸和 高胆固醇食物)
→血脂易升高。
②肥胖:易患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
③年龄:随年龄增长,血管壁对脂质的清除能 力逐渐降低
→年龄越大发病越高。
④性别:因雌激素可使LDL→HDL
→女性绝经期前较同龄男性病变轻。
脂纹→脂质沉积→内膜纤维化→粥样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分期:根据病变发展过程分四期:
1. 脂纹期
2. 纤维斑块期
3. 粥样斑块期
4. 继发性病变
二、基本病理变化
1. 脂纹期
肉眼观:在动脉内膜面出现黄色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宽约1~2mm、长约1~5cm),平坦或微隆起。
镜下观:病灶处的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此外可见较多细胞外基质、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主动脉粥样硬化—脂纹(大体)
主动脉粥样硬化—泡沫细胞(高倍镜,HE)
二、基本病理变化
2. 纤维斑块期
肉眼观:内膜表面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的蜡滴状斑块,
初为灰黄色,后因斑块表面胶原纤维的增多和玻璃样变
而变为瓷白色。
镜下观:病灶表层为纤维帽(由大量胶原纤维、少量平滑
肌细胞和弹力纤维组成,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性);
纤维帽下方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细胞
外基质和淋巴细胞。
二、基本病理变化
3. 粥样斑块期
肉眼观:动脉内膜面可见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切面
见纤维帽下方有黄色粥糜样物。
镜下观:表面为纤维帽;纤维帽下方含有大量坏死物质
和胆固醇结晶(HE切片呈针状空隙);底部和边缘可见
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动脉中膜平滑肌
受压,中膜萎缩、变薄。
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大体)
纤维帽
粥样坏死及
胆固醇结晶
肉芽组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高倍镜,HE)
4. 继发性病变
⑴血栓形成:病灶处内皮细胞受损→胶原纤维暴露→血栓形成→相应部位梗死。
⑵斑块内出血 :新生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斑块内血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组织或器官急性供血中断。
4. 继发性病变
⑶斑块破裂:
纤维帽破裂→粥样溃疡;
脱落的坏死物质→栓子→栓塞。
4. 继发性病变
⑷斑块钙化 →管壁进一步变硬、变脆。
⑸动脉瘤形成:严重的粥样斑块中膜
平滑肌萎缩变薄 和管壁弹性下降+
血管内压力→动脉壁局限性扩张
→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出血。
3
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1. 主动脉粥样硬化
发生率:最常见;
好发部位:腹主动脉后壁
对机体影响:小
①多数不引起明显的症状;
②严重者可形成腹主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致命大出血。
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对机体影响:危害大,可引起冠心病。
分级:根据管腔狭窄的程度分四级
Ⅰ级:管腔狭窄<25%
Ⅱ级:26%~50%
Ⅲ级:51%~75%
Ⅳ级:> 75%
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3. 脑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
对机体影响:脑供血不足
①脑组织长期供血不足→脑萎缩→智力减退,甚至痴呆;
②继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软化);
③继发脑动脉瘤→破裂→致命性脑出血。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Willis环多个动脉瘤破裂
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4. 肾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肾动脉开口处。
对机体影响:
①肾缺血→RAAS→肾性高血压;
②继发血栓形成→肾梗死;
③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5.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髂动脉、股动脉和胫动脉。
对机体影响:下肢供血不足
①间歇性跛行:行走中发生下肢疼痛,经休息后好转;
②长期慢性缺血→下肢萎缩;
③继发血栓形成→足干性坏疽。
小 结
1.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和粥样斑块形成为特征,导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组织器官的缺血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高危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继发高血脂和吸烟等。
2.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病变的过程大致分为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和继发性病变期。粥样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继发性病变有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斑块钙化及动脉瘤形成。
3.主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好发于主动脉的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动脉病变最为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多见;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