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栓塞 课件(共26张PPT)《病理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栓塞 课件(共26张PPT)《病理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延迟符
本节课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充血、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栓子以及梗死的概念。
2. 说出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肝、肺慢性淤血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栓塞的类型以及对机体的影响,常见器官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3. 知道动脉性充血的原因,血栓形成的过程以及血栓的类型,栓子运行的途径,不同类型梗死的病变特点和形成条件。
4. 描述动脉性充血的原因以及病理变化及后果,血栓形成的过程与结局,梗死的结局。
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
心力衰竭
休克
局部性
血量异常
血液性状异常
血管壁完整性异常
充血
淤血
血栓形成
栓塞
梗死
水肿
出血
第三节 栓 塞
在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某处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栓子的种类很多,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最常见的为血栓栓子。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栓子一般随血流的方向运行。
1.体循环静脉和右心的栓子
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
2.体循环动脉和左心的栓子
肾、脾、脑、下肢
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
肝内门静脉分支
4.交叉性栓塞:
见于房(室)间隔缺损或动静脉瘘者,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进入到压力低的一侧。
5.逆行性栓塞:
极罕见,因胸、腹腔压力突然升高(如剧烈咳嗽)时,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可逆血流方向运行。
(一)血栓栓塞
(二)脂肪栓塞
(三)气体栓塞
(四)羊水栓塞
二、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肺动脉栓塞
血栓栓塞
体循环的动脉栓塞
(一)血栓栓塞
由脱落的血栓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肺动脉栓塞
栓子来源:
90%以上下肢深静脉
大量小栓子——右心衰竭猝死
大栓子——急性呼吸衰竭猝死
少量中、小栓子——无严重后果
合并肺淤血——肺梗死
后果
栓子大小、数目和心肺功能
来源:左心、动脉系统
栓塞部位:多见于心、脑、肾、脾和下肢
体循环动脉系统栓塞
髂内动脉血栓
重要脏器梗死,后果严重
一般器官,局部组织发生梗死
栓子小,有足够侧枝循环建立——无严重后果
后果
部位、侧支循环
(二) 脂肪栓塞
循环血液中出现的脂肪滴阻塞于微循环及小血管内,称为脂肪栓塞。
多见于严重创伤,如长骨(含有脂肪髓)骨折、皮下脂肪组织重度挫伤或烧伤时脂肪细胞破裂,脂肪游离出来经破裂的血管入血而引起栓塞。
1. 少量脂滴入血→被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或被脂酶分解清除→无不良后果。
2.大量脂滴入血→使>75%的肺循环栓塞→窒息或右心衰死亡。
后果
1. 直径>20μm脂滴栓子→肺动脉及毛细血管栓塞
2. 直径< 20μm脂滴栓子→肺泡壁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体循环 →全身多器官栓塞。
空气栓塞
气体栓塞
减压病
(三)气体栓塞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或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或心腔,称为气体栓塞。
空气栓塞
静脉破裂,医源性
小量时,不引起严重后果。
后果
猝死
机制:空气随血流进入右心聚集,因心脏跳动,空气和血液经搅拌,形成可压缩的泡沫血,阻塞于右心和肺动脉出口,致血流中断。
减压病
又称沉箱病或氮气栓塞;即从高压环境急速转到低压环境时,由于气压突然降低,使溶解在血中的气体迅速游离而引起。
后果
影响心、脑、肺、肠等器官时,可缺血、梗死,严重者危及生命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可有肌肉和关节疼痛
骨受累,缺血、坏死,引起痉挛性疼痛
羊水栓塞
分娩
子宫强烈收缩,尤其在羊膜破裂,胎儿头阻塞产道,可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
肺循环栓塞
严重呼吸困难,紫绀、休克、抽搐和昏迷,多数死亡。
机制:肺循环机械性阻塞,羊水引起过敏性休克,血管反应及羊水内凝血致活酶样物致DIC
(四)羊水栓塞
其他栓塞
寄生虫和虫卵栓塞
细菌栓塞
肿瘤栓塞
癌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