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病 理 学 基 础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肝炎病毒病毒类型 肝炎 类型 病毒性质 潜伏期 传播途径 转成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 肝癌HAV 甲肝 27nm 单链RNA 2~6周 消化道 无 0.1%~0.4% 无HBV 乙肝 43nm,DNA 4~26周 输血、垂直 密切接触 5%~10% >1% 有HCV 丙肝 30-60nm 单链RNA 2~26周 同上 >70% 极少 有HDV 丁肝 缺陷性RNA 4~7周 同上 共同感染<5% 共同感染3~4% 重复感染80% 与HBV相似HEV 戊肝 32-34nm 单链RNA 2~8周 消化道 无 合并妊娠20% 不详HGV 庚肝 单链RNA 不详 输血、注射 无 不详 无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1. 肝细胞损伤机制:细胞免疫 HBV→肝细胞内复制→肝细胞膜内HBsAg残存 病毒入血→刺激机体免疫功能杀伤病毒2. 机体免疫反应、感染病毒数量毒力与肝炎类型 免疫功能正常/ 少、弱 →急性普通型免疫功能过强/ 多、强 →重型肝炎 免疫功能不足 → 慢性肝炎 免疫功能耐受/缺陷 → 病毒携带者 乙肝五项及其临床意义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 床 意 义1 + - + - + “大三阳”-急慢性乙肝;传染性极强2 + - - + + “小三阳”-乙肝趋恢复;传染性较若3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强4 + - - - - 急性感染早期;携带者5 - - + + + 急性感染中期,有传染性6 + - - - + 急性HBV感染;慢性携带者7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慢性携带者8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9 - + - - + 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已恢复10 - - - - + 曾感染HBV,急性感染恢复期2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1. 肝细胞变性2. 肝细胞坏死(二)渗出:淋巴细胞(三)增生①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②嗜酸性变①嗜酸性坏死②溶解坏死纤维母细胞Kupffer细胞肝细胞胞浆疏松化与气球样变肝细胞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嗜酸小体急性普通型肝炎(点状坏死)急性普通性肝炎—碎片状坏死中度慢性肝炎—桥接坏死急性重型肝炎—大片状坏死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急性普通型肝炎普通型慢性普通型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一)急性普通型肝炎病理变化:1. 变性广泛: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2. 坏死轻微:点状坏死3. 轻度炎细胞浸润:汇管区、肝小内临床病理联系:1. 肝细胞变性→肝体积↑→疼痛2. 肝细胞坏死→谷丙转氨酶↑3. 肝功能障碍→黄疸急性普通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二)慢性肝炎轻 度 中 度 重 度肝细胞坏死 点状坏死 碎片状坏死 碎片状坏死 偶见桥接坏死 桥接坏死炎细胞浸润 少 明显 明显纤维化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纤维间隔形成肝小叶结构 保存 大部分保存 破坏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三)重型肝炎1. 急性重型肝炎肉眼观:肝体积、重量↓,质软,切面黄色 /红褐色。(急性黄色肝萎缩/急性红色肝萎缩)镜下观:①肝细胞坏死重:大片状坏死;②无肝细胞再生;③肝窦扩张、充血,出血;④汇管区、小叶内炎细胞浸润明显。急性重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三)重型肝炎1. 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病理联系:①严重肝功能障碍;②重度黄疸;③皮肤粘膜出血;④肝性脑病 。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三)重型肝炎2. 亚急性重型肝炎肉眼观: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包膜皱缩;颜色:土黄色;表面/切面:粟粒状结节;(亚急性黄色肝萎缩)。镜下观:①肝细胞大片状坏死、结节状再生;②炎细胞浸润明显;③明显纤维组织增生。亚急性重型肝炎小 结1.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常见传染病。已知的肝炎病毒类型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六种。我国乙型肝炎最多见,其次是丙型和甲型。其中,乙型、丙型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甲型肝炎均为急性。2.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属于变质性炎症,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以细胞水肿最为多见,若继续发展,则发生溶解性坏死。根据坏死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分为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和大块坏死。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为广泛变性、坏死轻微;慢性肝炎根据肝细胞坏死、炎症、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其中桥接坏死是慢性肝炎的重要特点;重型肝炎根据其发病急缓和病变程度不同,分为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