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 幽门螺杆菌感染2. 长期慢性刺激3. 十二指肠液返流4. 自身免疫性损伤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 幽门螺杆菌感染证据:慢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63.3%;峰值年龄:60~70岁;流行病学: HP感染→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胃癌;HP形态:G-杆菌;致病物质:鞭毛、黏附素、尿素酶 、毒素 ;机制:HP通过损伤黏膜上皮而致病。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自身免疫性损伤:损伤腺上皮证据:部分患者血中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阳性。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 长期慢性刺激:破坏粘液屏障⑴长期吸烟、酗酒;⑵滥用水杨酸类药物;⑶喜食辛辣、热烫等刺激性食物;⑷急性胃炎反复发作。4. 十二指肠液返流:破坏胃黏膜屏障。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一)慢性浅表性胃炎(二)慢性萎缩性胃炎(三)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变化:大体(胃镜):多位于胃窦部;病变粘膜充血、水肿,可伴点状出血或糜烂;表面覆盖灰白或灰黄色粘液性渗出物。光镜:病变限于粘膜浅1/3;1. 固有层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慢性炎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2. 无腺体减少、破坏。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二)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A、B两型,我国B型多见。A型 B型病因 不明 幽门螺杆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 细菌侵袭力等病变好发部位 胃体和胃底部 胃窦部血中自身抗体 + -恶性贫血 有 无与癌变关系 无 密切(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大体(胃镜):①胃黏膜呈灰白色或灰绿色;②黏膜皱襞变浅或消失:细颗粒状;③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光镜:①黏膜变薄、腺体萎缩:主、壁细胞消失;②固有层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可见淋巴滤泡形成;③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三)慢性肥厚性胃炎大体(胃镜):病变多在胃底及胃体部1. 胃黏膜肥厚、黏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似脑回状;2. 黏膜皱壁上可见横裂、多数疣状隆起;3. 黏膜隆起顶端伴糜烂或溃疡。光镜:1. 黏膜层肥厚:腺体增生,腺管延长,有时增生的腺体穿过黏膜肌层;2. 杯状细胞增多;3. 固有层充血、水肿,但慢性炎细胞较少。慢性肥厚性胃炎课 后 小 结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损伤、长期慢性刺激、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黏膜的破坏等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分A、B两型,慢性萎缩性胃炎A型与自身免疫有关,病变弥漫,伴有难治性贫血;B型与HP感染等有关,病变在胃窦部,与癌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