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病 理 学 基 础常见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常见肾小球肾炎类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一、概述累及大多数肾小球,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伴有多少不等的渗出和变质改变。因此又称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发病情况:3.临床表现:1.病变特点:5~14岁多见,男女2:1。发病急,急性肾炎综合征。三、病理变化肉眼:两侧肾脏轻、中度对称性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红色,称为“大红肾”;切面:肾皮质增厚,纹理模糊, 皮质与髓质界线清楚。有时肾的表面和切面可见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称为“蚤咬肾”。大红肾蚤咬肾肾小囊腔、间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③变质性病变(1)肾小球病变:光镜:②渗出性病变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毛细血管管腔明显狭窄;①增生性病变三、病理变化正常肾镜下观急性肾炎镜下观充血、水肿及少量炎细胞浸润。(3)肾间质病变:(2)肾小管病变: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继发);②管腔内:管型(蛋白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镜下:三、病理变化急性肾炎镜下观急性肾炎镜下观中性粒细胞浸润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蛋白管型电镜: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②脏层上皮和基底膜之间可见散在的电子致密沉积物,呈驼峰状。沿基底膜表面有散在IgG和补体C3沉积,呈散在的颗粒状荧光。免疫荧光显微镜:三、病理变化急性肾炎电镜模式图急性肾炎免疫荧光四、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征(1)尿的变化:(2)水肿:(3)高血压:轻中度高血压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始发部位: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机制:钠水潴留机制: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加。五、转归与年龄有关。(1)儿童患者预后好:①95%数周~数月肾脏病变逐渐消退,症状缓解或消失;②<1%转变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③转为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成人患者预后较差:病人迅速肾衰或高血压性脑病;或转为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别名: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特点: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 。发病情况:此型肾炎较少见好发年龄:多见于青年。临床表现:急进型肾炎综合征一、概述(1)Ⅰ型: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性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机制: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2)Ⅱ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原发性或由链 球菌感染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 性紫癜等发展而来。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3)Ⅲ型:免疫反应缺乏型(病因不清)二、病因及发病机制双肾对称性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颜色苍白;切面皮质增厚,常有点状出血,髓质淤血。三、病理变化肉眼:光镜: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早期:细胞性新月体(上皮细胞+单核细胞)→细胞纤维性新月体 晚期:纤维性新月体电镜:基底膜有缺损或裂孔免疫荧光:线型荧光/颗粒状荧光/无荧光镜下观:三、病理变化细胞性新月体纤维性新月体(1)明显血尿,蛋白尿相对较轻: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缺损,大量红细胞漏出, 即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球囊内出血,大量新月体形成,肾小囊腔狭窄或阻塞而出现少尿无尿。(2)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大量新月体形成,肾小囊腔狭窄或阻塞,少尿无尿。(3)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增高。四、临床病理联系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五、转归病人预后及病变严重程度主要与新月体形成的数量有关:(1)若新月体形成的肾小球>80%,病变发展迅速、预后差,如不及时治疗,多数病人常 于数周或数月内因尿毒症而死亡。(2)50%~80%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者,病程可稍长。(3)有些病例需要长期的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一、概述病变特点:弥漫性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好发年龄:成人机制(来源):⑴各种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病理类型。⑵少数病人起病隐匿,无肾炎病史,仅在尿检时被发现,但多已发展到晚期。临床表现:慢性肾炎综合征二、病理变化肉眼:双肾对称性体积缩小,颜色苍白,质地变硬,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颗粒性固缩肾);切面见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光镜:二、病理变化早期可见原发肾炎的病变;晚期:(1)大多数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萎缩或消失。(2)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3)残存的相对正常肾单位代偿性肥大。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镜下观四、转归(1)早期:积极合理治疗可控制发展;(2)晚期:预后极差,如不能及时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病人常因尿毒症或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脑出血而死亡。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程长短不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