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肝硬化 课件(共23张PPT)《病理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肝硬化 课件(共23张PPT)《病理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1




消化系统疾病
33ppt
本节课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综合目标
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2.掌握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
3.熟悉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为病理学个论的学习(各系统疾病)奠定基础。
第四节 肝硬化
正常肝脏微观模拟图(一)
肝小叶
肝索
中央静脉
肝窦
汇管区
正常肝脏微观实物图
正常肝脏大体实物图
正常肝脏微观模拟图(二)
正常人体肝脏形态特点
概述
多种病因的作用下,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发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三种改变反复交替进行,从而导致肝小叶结构及肝内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代偿后出现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分类:
目前是根据病因、病变和临床表现相结合予以分类
门脉性肝硬化:我国最常见
坏死后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
淤血性肝硬化
寄生虫性肝硬化
1、病毒性肝炎
2、慢性酒精中毒:
3、营养缺乏
4、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
4、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
1、病毒性肝炎
2、慢性酒精中毒
3、营养缺乏
门脉性肝硬化病因
肝细胞反复变性坏死、网状纤维支架破坏和塌陷
肝内的成纤维细胞和储
脂细胞增生产生的胶原
纤维与坏死区塌陷的网
状纤维融合,形成细小
的纤维条索向小叶周边
延伸。同时肝细胞呈结
状再生
汇管区产生的胶原纤维穿过小叶界板向小叶内延伸
肝硬化的形成过程
病理变化
假小叶的特点:
1)大小不等。
2)其内的肝细胞排列紊乱。
3)中央静脉可缺如、偏
位、多个。
4)小叶间为狭窄的纤维条
索,纤维中可见小胆管
及假胆管增生及淋巴、
浆细胞浸润。
正常肝脏
肝硬化
1. 镜下
正常肝脏表面
硬化肝脏的表面
肉眼观:早中期肝脏无明显变化, 晚期肝脏体积变小, 重量减轻,质地变硬, 表面及切面呈弥漫颗粒状或结节状, 结节大小相仿, 直径约 0.1~0.5㎝, 结节之间为纤维条索,肝包膜增厚。
正常肝脏的切面
硬化肝脏的切面
﹙一﹚门静脉高压
1.原因
2.表现
﹙二﹚肝功能障碍
病理临床联系
﹙一﹚门静脉高压
中央静脉
肝动脉分支
门静脉分支
小叶下静脉
正常肝脏微血流示意图
肝硬化时微血流示意图
1 原因
3﹚肝动脉与门静脉吻
合支开放,使肝动
脉血流入门静脉。
1﹚假小叶形成,小叶
下静脉受压扭曲。
2﹚肝实质结构破坏处
发生纤维化,导致
中央静脉及肝窦阻
塞。
2. 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脾功能亢进
红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贫血
易感染
出血倾向
1)脾淤血肿大
2﹚胃肠道淤血水肿
食欲不振,消化吸收
不良,腹胀、腹泻
粘膜肿胀、皱襞增宽,肠壁增厚,
3) 侧枝循环的建立
① 胃底食道下静脉丛曲张
易破裂引起致命的大出血
可导致如下的后果:
② 脐周静脉丛曲张
海蛇头
③ 痔静脉丛曲张
形成痔疮,可破裂引起便血
腹水发生的机制有哪些?

思考任务
4﹚ 腹水
①腹水的表现:淡黄,澄清,透明的漏出液。
临床上病人呈现右图的外观。
②腹水形成的机制:
a:门静脉系统淤血, 肠系膜及肠壁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加之淤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身高,液体漏入腹腔 。
b: 肝细胞受损,蛋白质合成减少,加上肠道对蛋白质的吸收 减少,引起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渗压降低
c: 肝内血流受阻,肝窦内压力增高,导致淋巴液生成增多且回流障碍
d: 由于腹水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ADS和ADH生成增多及肝功能障碍引起灭活减少,导致钠水潴留
﹙二﹚肝功能障碍
2: 出血倾向
3 : 黄疸
4 :血浆蛋白及血清酶活性的变化
5: 肝性脑病
﹙二﹚肝功能障碍
1:对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
1﹚对 ADH和ADS灭活减少
肝腹水
2﹚对雌激素的灭活减少
男性睾丸萎缩、乳腺发育。
女性月经不调等
蜘蛛痣
肝掌
﹙二﹚肝功能障碍
2: 出血倾向
3 : 黄疸
4 :血浆蛋白及血清酶活性的变化
5: 肝性脑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