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1课堂教学发热33ppt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综合目标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概念;2.熟悉发热的原因、发热发生的机制、发热的时相、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3.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防治原则和临床护理。为护理和治疗发热病人奠定理论基础。体温恒定散热(汗腺、皮肤血管、呼吸)产热(骨骼肌、肝、甲状腺)POAH37℃温度感受器传入N传出N传出NT < 调定点T > 调定点正 常 体 温 调 节A正常成人体温:腋下 36~37 .4 C口腔 36.7~37.7 C直肠 36.9~37.9 C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发热和过热的区别在哪?中暑汗腺缺乏症下丘脑损伤产热过度散热障碍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调定点过 热甲亢体内产物外致热原致热原的分类内生致热源发热激活物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激活物概念:能激活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外致热原疟原虫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一. 发热激活物(一)外致热原: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外毒素)G-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 等(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内毒素)分枝杆菌:结核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1.细菌一. 发热激活物流感病毒SARS病毒麻疹病毒感染(一)外致热原 2.病毒:一. 发热激活物致热成分:全病毒体 + 血细胞凝集素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物质3、体内组织大量破坏体内产物一. 发热激活物概念: 由发热激活物激活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发热激活物EP单核巨噬细胞其它细胞肿瘤细胞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 TNF )干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6( IL-6 )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骨骼肌紧张、寒战发热激活物产致热源细胞EP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产热↑体温上升交感神经运动神经中枢发热介质释放三.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代谢↑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 C,为什么?负调节介质是一类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的物质,主要包括精氨酸加压素和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等等。这种发热时体温升高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的现象称为热限。这是机体自我保护功能和自稳调节机制,对防止体温过度升高而导致的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具有保护意义。热限骨骼肌紧张、寒战发热激活物产致热源细胞EP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产热↑体温上升交感神经运动神经中枢发热介质释放三.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代谢↑体温上升期(寒战期)高温持续期(高峰期)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四、 发热的时相症状:发冷、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体温上升期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期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高峰期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高温持续期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退热期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体温下降期1、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2、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4、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5、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一、代谢的改变(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高热出现烦躁,谵忘,幻觉小儿高热→热惊厥二、生理功能的改变体温上升1℃,心率增加18次/min心率增加>160次/min,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过快+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脏负担寒战期血管收缩→血压↑;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血管扩张→血压↓。(二)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血温↑→(+)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三)呼吸功能改变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四)消化功能改变代谢↑→ CO2 ↑呼吸加强A发热是疾病的一个重要信号,一定程度的发热,可以诱发各种防御反应,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在有些急性传染性疾病中一定程度的发热,常表示机体良好的反应能力;对病情严重而发热不显著的患者,常表示机体缺乏反应能力。但过高过久发热,对机体不利,例如导致细胞变性坏死,高代谢加重器官负担使心脏过度负荷,严重者可以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等。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与临床护理一.治疗原发病二.发热的一般处理:对于不过高的发热( <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对于一般发热病例,主要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1.高热(﹥40℃)病例;2.心脏病患者;3.妊娠期妇女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与临床护理四.对发热患者的护理1.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的变化,做好详细记录,2.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时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对退热期间用解热药致大量出汗者,要防止虚脱的发生,3.安慰患者稳定情绪,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4.发热期间应进食易消化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饮食,少食多餐,5.对原有心肌损害或心肌梗死患者,高热期间应进行心血管监护。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与临床护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