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西郗城中心小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3月月考科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西郗城中心小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3月月考科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自评
五年级科学(河人版)
注意事项
1.答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題前,学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是否正确。
3.一律用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若需用铅笔画图。一定用黑色笔描黑。
一、精挑细选。(20 分)
1. 使床单更快晾干最有效的方法( )。
A. 晾在通风阴凉处
B. 在室外阳光直射的地方,铺平晾晒
C. 晾在门窗紧闭的室内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阳光充足的天气里,可以选择直接将床单晾晒在户外,这样可以利用阳光和风力快速将床单晾干。其次是晾在通风阴凉处,最慢的是晾在门窗紧闭的室内。
2. 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 )会产生大量水珠。
A. 内侧 B. 外侧 C. 两侧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寒冷冬天,在玻璃窗的内侧会产生大量水珠,这是屋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产生的。
3. 露水一般多出现在( )。
A. 清晨 B. 中午 C. 下午
【答案】A
【解析】
【详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上)凝结成的小水珠,我们一般会在早上的时候见到露水,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最低的。
4. 关于云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黑色小水滴或小冰晶,便形成了乌云
B. 水蒸气在低空遇冷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上升到高空形成云
C.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便可形成云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在低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在高空遇冷就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了云,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下渗以及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叫做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
5. 雨、雪的相同点是( )。
A. 在夜晚形成 B. 附着在花草树木或建筑物上 C. 从云中降下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雨、雪的形成过程是地面、海洋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和空气中的微尘小颗粒结合到一起形成云,云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时候就形成降雨,温度在0℃以下就形成降雪,C符合题意。
6. 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 )。
A. 雪 B. 露 C. 霜
【答案】C
【解析】
【详解】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下)凝华成的冰晶。
7. “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加入冰块的培养皿底部产生了小水珠,原因是( )。
A. 冰块融化渗到培养皿底部
B. 培养皿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C. 烧杯内水温度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加入冰块的培养皿底部产生了小水珠,原因是培养皿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8. 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 )现象。
A. 凝固 B. 蒸发 C. 凝结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蒸发现象。
9. 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
B. 从杯壁渗出来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凝结时,水从气态变成液态。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c。冰化成水后从杯中溢出来的
10.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中的水却不会溢出来。这是因为( )。
A. 流入海洋里的水被海洋中的动植物吸收了
B 有些水变成了冰
C. 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升到了空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海洋中的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升到了空中,所以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中的水却不会溢出来。
二、法官判断。(20分)
11. 水泥路上积水消失、湿衣服晾晒后变干等,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 )
【答案】√
【解析】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这种现象叫蒸发。水泥路上的积水消失、湿衣服晾晒后变干等,是水的蒸发现象,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题干正确。
12. 加满热水的玻璃杯外壁会出现小水珠。( )
【答案】×
【解析】
【详解】水蒸气遇冷后,由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加满热水的玻璃杯外壁温度高,没有形成凝结的条件,不会出现小水珠。
13. 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
【答案】√
【解析】
【详解】陆地、海洋和大气中都有水的存在。地面的河流不停地流向大海,却不会枯竭;天上的雨雪年年下,却总也下不完。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14. 科学家发现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降低6摄氏度。( )
【答案】√
【解析】
【详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着地势的增高,气候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
15. 只有加热时,水才会蒸发成水蒸气。( )
【答案】×
【解析】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16. 在向阳通风处的水比背阴不通风的地方的水蒸发得快。( )
【答案】√
【解析】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温度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快、液体表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向阳通风处比背阴不通风的地方,温度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快,所以水蒸发得快。题干正确。
17. 水的三态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
【答案】×
【解析】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晒盐,晒粮食,人工降雪,对食物进行冷冻等。
18. 深秋时节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 )
【答案】√
【解析】
【详解】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19. 大雾天气对人类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
【答案】×
【解析】
【详解】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大雾天气能见度低,人们出行不安全,对道路上的车行驶更是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20. 当天空出现乌云时,一定会降雨或降雪。( )
【答案】×
【解析】
【详解】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天空出现乌云时,不一定会降雨或降雪。题目说法错误。
21. 下面是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在箭头旁边标出变化需要的条件。(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解析】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放热液化变成水;水放热凝固形成冰,冰吸热融化变成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冰,冰吸热升华变成水蒸气。
22. 下面的天气现象分别是什么状态的水?连一连。


露 液态
雪 固态
冰雹

【答案】
【解析】
【详解】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云、雾、雨、雪、露、霜、雹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雨、露、雾是液态的水;霜、雪、冰雹是固态的水。
五、综合实践。(22 分)
23. 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
“镜片起雾”的原因: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镜片温度要比室内温度( ),室内的水蒸气就( )在镜片上产生了很多( )。
【答案】 ①. 低 ②. 凝结 ③. 小水珠
【解析】
【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凝结时,水从气态变成液态。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镜片温度要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在镜片上产生了很多小水珠,所以“镜片起雾”。
24.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为了尽快扑灭大火,人们根据气象条件利用人工降雨扑灭了大火。结合下图分析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用人为手段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并增大成( ),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当空中的积雨云满足入工降雨的条件时,首先由( )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 ),使云层中的小水滴( )以促成或增加降水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答案】 ①. 雨滴 ②. 飞机 ③. 催化剂 ④. 增多
【解析】
【分析】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云、雾、雨、雪、露、霜、雹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详解】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冰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25. 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想出了一些应对霜灾的办法如:熏烟法、遮盖法、灌溉法。下而三种分别指的是哪种方法?选一选,填一填。
①可以用( )法,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
②可以用( )法,即燃烧柴草等发烟物体。在作物上面形成烟幕使降温慢,并能增加株间温度。
③可以用( )法,即用草帘、席子、草灰、作物秸秆等覆盖,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
【答案】 ①. 灌溉 ②. 熏烟 ③. 覆盖
【解析】
【分析】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详解】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霜冻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预防霜冻的方法有三种:①可以用灌溉法,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②可以用熏烟法,即燃烧柴草等发烟物体。在作物上面形成烟幕使降温慢,并能增加株间温度。③可以用覆盖法,即用草帘、席子、草灰、作物秸秆等覆盖,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
六、实验题。(16分)
化冰实验。根据化冰实验曲线图回答问题。
26. 在化冰实验中,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水( )。
A. 减少了 B. 没变 C. 增多了
27. 做化冰实验时,温度计的液泡在烧杯的位置是( )。
A. 和烧杯底接触 B. 和烧杯壁接触 C. 不能接触烧杯的底和壁
28. 从曲线图中可以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 ),冰水的温度保持在( )℃;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继续( ),( )℃时,水开始沸腾。
29. 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能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26. A 27. C
28. ①. 不变 ②. 0 ③. 上升 ④. 100
29. 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
【解析】
【分析】当环境温度到达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而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水是从固态变为液态。
【26题详解】
把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中的水在减少,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27题详解】
温度计测温时,要注意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8题详解】
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不变。冰水的温度保持在0℃;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继续上升,100℃时,水开始沸腾。
【29题详解】
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自评
五年级科学(河人版)
注意事项
1.答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題前,学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是否正确。
3.一律用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若需用铅笔画图。一定用黑色笔描黑。
一、精挑细选。(20 分)
1. 使床单更快晾干最有效的方法( )。
A. 晾在通风阴凉处
B. 在室外阳光直射的地方,铺平晾晒
C. 晾在门窗紧闭的室内
2. 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 )会产生大量水珠。
A. 内侧 B. 外侧 C. 两侧
3. 露水一般多出现在( )。
A. 清晨 B. 中午 C. 下午
4. 关于云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黑色小水滴或小冰晶,便形成了乌云
B. 水蒸气低空遇冷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上升到高空形成云
C.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便可形成云
5. 雨、雪的相同点是( )。
A. 在夜晚形成 B. 附着在花草树木或建筑物上 C. 从云中降下来
6. 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 )。
A 雪 B. 露 C. 霜
7. “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加入冰块的培养皿底部产生了小水珠,原因是( )。
A. 冰块融化渗到培养皿底部
B 培养皿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C. 烧杯内水温度高
8. 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 )现象。
A. 凝固 B. 蒸发 C. 凝结
9. 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
B. 从杯壁渗出来的
c。冰化成水后从杯中溢出来
10.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中的水却不会溢出来。这是因为( )。
A. 流入海洋里的水被海洋中的动植物吸收了
B. 有些水变成了冰
C. 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升到了空中
二、法官判断。(20分)
11. 水泥路上的积水消失、湿衣服晾晒后变干等,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 )
12. 加满热水的玻璃杯外壁会出现小水珠。( )
13. 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
14. 科学家发现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降低6摄氏度。( )
15. 只有加热时,水才会蒸发成水蒸气。( )
16. 在向阳通风处的水比背阴不通风的地方的水蒸发得快。( )
17. 水的三态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
18. 深秋时节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 )
19. 大雾天气对人类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
20. 当天空出现乌云时,一定会降雨或降雪。( )
21. 下面是水三态变化示意图,在箭头旁边标出变化需要的条件。(填“吸热”或“放热”)
22. 下面的天气现象分别是什么状态的水?连一连。


露 液态
雪 固态
冰雹

五、综合实践。(22 分)
23. 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
“镜片起雾”的原因: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镜片温度要比室内温度( ),室内的水蒸气就( )在镜片上产生了很多( )。
24.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为了尽快扑灭大火,人们根据气象条件利用人工降雨扑灭了大火。结合下图分析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用人为手段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并增大成( ),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当空中的积雨云满足入工降雨的条件时,首先由( )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 ),使云层中的小水滴( )以促成或增加降水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25. 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想出了一些应对霜灾的办法如:熏烟法、遮盖法、灌溉法。下而三种分别指的是哪种方法?选一选,填一填。
①可以用( )法,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
②可以用( )法,即燃烧柴草等发烟物体。在作物上面形成烟幕使降温慢,并能增加株间温度。
③可以用( )法,即用草帘、席子、草灰、作物秸秆等覆盖,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
六、实验题。(16分)
化冰实验。根据化冰实验曲线图回答问题。
26. 在化冰实验中,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水( )。
A. 减少了 B. 没变 C. 增多了
27. 做化冰实验时,温度计的液泡在烧杯的位置是( )。
A. 和烧杯底接触 B. 和烧杯壁接触 C. 不能接触烧杯的底和壁
28. 从曲线图中可以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 ),冰水的温度保持在( )℃;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继续( ),( )℃时,水开始沸腾。
29. 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能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