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目标】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结合地图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培养时空观念素养。2、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悟世界和平来之不易,树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3、辩证认识雅尔塔体系和联合国的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4、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概括雅尔塔体系的内容。【重点难点】1、重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局部战争的爆发,战争全面爆发的过程,《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2、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教学过程】导入:师: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双膝跪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为什么勃兰特要双膝下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勃兰特以此举向在二战中被纳粹党无辜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深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段血雨腥风的二战史吧。【时空定位】【线索梳理】根据“时空定位”图示并快速浏览教材,你能梳理出本课知识学习的线索?一、国际秩序的失衡---法西斯势力崛起(二战爆发的原因)(一)法西斯主义的崛起:1.滋生期(1919-192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2页,指出这一时期法西斯主义滋生的过程。阅读材料思考:什么是法西斯主义?生阅读材料归纳法西斯主义特征:极端民族主义(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师:法西斯主义是象征独裁、暴政、恶行和侵略战争的代名词。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的变种+极端民族主义2.膨胀期(20世纪30年代)-战争策源地形成展示材料,归纳策源地形成的原因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的不平衡性加剧②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③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后征服世界。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据材料思考:英法对德国的侵略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政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生:绥靖政策。实质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祸水东引”。小结: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1)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历史原因)(3)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加剧了世界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4)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5)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二、国际力量的较量---正义战胜了邪恶(二战的过程)师: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从亚洲到欧洲,从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1.局部爆发:师:阅读教材内容,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和非洲局部爆发的事件。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非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最终将其吞并。2.全面爆发:师:阅读教材内容,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德军“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溃败投降1940.7-1941.6不列颠大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3.规模扩大:(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师: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4.转折点:太平洋战场转折点:1942年夏中途岛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二战中最大的沙漠消耗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5.战争结束:1943年9月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进而对德宣战。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6月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德军处于两面夹击之中。1945年4月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三、国际秩序的重塑---雅尔塔体系建立(一)雅尔塔体系(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2)内容: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法西斯首恶分子得到了应有的审判,是一场大块人心的正义审判。宣告国际正义与和平不容破坏。但东京审判对日本改造不彻底,造成其右翼势力复活。③对徳、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⑤成立联合国;等等。关于联合国成立:1945年10月24日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原则:五大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的原则。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问题探究】如何评价安理会投票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联合国吸取国联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3)评价:【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运用唯物史观对雅尔塔体系作出评价。①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消极: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二)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原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小结:决定国际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P108【学习拓展】查找资料,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1)相同点①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②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③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④结果: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⑤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⑥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局势暂时稳定;但是根本矛盾都没有解决。(2)不同点【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