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全面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对其背景、表现、实质等作出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2、认识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3、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的作用。4、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方式,了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重点难点】1、重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2、难点:理解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实质。【教学过程】导入:嬉皮士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风靡一时的青年群体。他们生活清贫,有时甚至需要在垃圾箱里寻找食物。但他们也始终快乐,无忧无虑的在洛杉矶大街小巷漫步、放声大笑。贫穷的嬉皮士们纵情享乐的生活主要依靠福利国家的发展维持。但是“福利国家”制度的实质是国家干预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在“自由放任”思想盛行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那是什么导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呢?进而引出新课。新课:一、经济之变——国家的宏观调控自由放任政策 特征:市场调节,自由放任宏观调控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探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PPT展示材料】材料一: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材料三:在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来巨大的贡献。材料四: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理论),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原因:(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借鉴苏联成功经验)。(4)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影响。【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内容,梳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采取的主要措施。(一)国内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教师继续讲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采取的主要影响。积极: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增长,进入(1850-1914年后)第二个黄金时期;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确立美国主导、美元为中心的地位。消极: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 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应对措施: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等)70年代初后出现“混合经济”或者称为“新自由主义”(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二)国际协调:建立国际经济组织:(两大体系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问题探究】国际组织如何发挥协调作用?其实质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二、科技之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理论因素: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2)实际因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3)国家因素: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2.主要表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3.影响:①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②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社会结构之变——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读图学史】根据上述图片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之变。1.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1)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2)阶级关系(结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四、社会之变——“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一)“福利国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社会的不平等不断扩大(贫富分化严重),实施福利国家制度。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个人和家庭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1)积极作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2)局限性: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3)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二)社会运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9-120,分析二战后社会运动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不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类社会矛盾仍然长期存在。2.表现:【思维拓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变化:统治手段、方法 不变: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本课小结】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依旧存在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未改变。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并为获取高额垄断利益服务。这就决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不会消除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且要维护和加强雇佣劳动制度的正常运行。政府无论是实行国内经济干预政策,还是参与国际经济联合,都是以加强垄断资本的协调、增强垄断资本的统治力量为前提的。【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