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随着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传播,人类文明逐渐产生。世界上形成了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等地区文明,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各具特色,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获得了稳步发展;古代希腊不断向周边地区殖民,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国家。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最终推动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丝绸之路促进了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形成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 唯物史观:认识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史料实证:知道文明诞生的标志。 家国情怀: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特点。 时空观念: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阶级 《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 城邦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 [学生用书(第1-2页)]
过程 农业产生 人类从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到依靠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社会分工 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可以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表现 城市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阶级 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国家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文字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概念阐释 阶级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图解历史 文明产生的历程
主题一 曙光乍现——古代文明的产生
名家论史 农业出现
材料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解读 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推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并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史料探究 国家形成
材料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冯克诚《世界史话》
根据材料,指出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志: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
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为了剥削和压迫奴隶,设立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奴隶制国家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深化拓展 唯物史观——推动国家形成的因素
经济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农业的出现使产品出现了剩余,可以供养脱离生产的国家管理者和保卫者
政治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和阶级矛盾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协调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兴修水利 在最早的亚非文明古国中,农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兴修水利特别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
抵御外敌 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组建强大的部落联盟,在对外战争中获胜就成为国家出现的现实原因
(2023·驻马店高一期中)有学者在《质疑四大文明古国》中认为文明产生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建设和文字、文献的形成,城市建设代表主要的物质财富,属于硬件;文字、文献代表主要的精神财富,属于软件。只有两者同时出现,才能说明文明已经产生。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必要条件是(  )
A.城市的兴起和文字的形成
B.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文字的出现
C.农业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
D.城市建筑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只有两者同时出现,才能说明文明已经产生”可知,人类走向文明的必要条件是城市的兴起和文字的形成,A项正确。
知识点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学生用书(第3-4页)]
区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 流域 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发展和交通提供了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最重要的权力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古希腊文明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 史学:希罗多德被称为“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概括早期文明区域的共同地理特征,并指出五大区域文明从属类型。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征:中纬度、北温带、多在大河流域。
类型: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其余属于大河文明(农耕文明)。
思维点拨 人类文明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越是文明初期,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大,但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先后建立起地区性大国,古希腊建立起城邦国家。
概念阐释 城邦
城邦或称城市国家,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主题二 星光璀璨——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名家论史 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
材料 自“人猿相揖别”后,人类开始了漫长的采集渔猎生活。由采集渔猎生活分化出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又因为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后来由于物产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农业内部又进一步细致分工,形成不同经营对象的区域和行业;手工业内部也进一步分工,形成不同行业。这些生活和生产各异的人群必然在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产活动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明内容和文明水平的差异。
——高欣、郭风平《人类文明多元化管见》
解读 人类文明产生及发展的根源在于生活和生产这个物质基础,只要人类还存在着不同的生活和生产,就必然有从事这些不同的生产和生活的人类群体,就必然存在着多元化的人类文明。
史料探究 文字的多样性
材料 人类早期的文字
名称 产生时间 产生地区 书写材料
楔形文字 公元前3100年 两河流域 削尖的芦苇秆、木杆作笔,写在泥板上
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年 尼罗河流域 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印章文字 约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刻写在石头或陶土上
甲骨文 约公元前1600年 黄河流域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腓尼基文字 公元前1500年 两河流域 泥板
玛雅文字 公元元年前后 中美洲地区 刻在石碑和庙宇、墓室的墙壁上,或玉器和贝壳上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人类早期文字的异同点,并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相同点: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或沿海地区;产生的时间比较久远;受地理环境影响,书写材料就近取材。
不同点: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书写材料有巨大差异。
原因: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深化拓展 家国情怀——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1)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要正确认识文明差异与国际冲突的关系。文明的冲突并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关系的唯一方面。国家间的冲突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冲突,只要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以解决,文明或文化问题的雾纱都会消退。
(3)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差异、矛盾、冲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统一、共存的一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4)全面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2023·成都高二期中)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面。”他意在说明(  )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国家统一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C.民族性格具有特殊性
D.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重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海洋文明一般商业较为发达,大河文明一般农业比较发达,体现了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差异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不同,但黑格尔强调的是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性格的特殊性,排除C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3.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4.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优点,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百家争鸣 文明的概念
事实上,文明至少是一个双义词。它既表示道德价值又表示物质价值。因此,卡尔·马克思区分了经济基础(物质上)与上层建筑(精神上)——在他看来,后者严重地依赖于前者。夏尔·塞尼奥博斯指出:“文明不过是道路、港口和码头之类的东西。”……马塞尔·莫斯断言:“文明是人类所达到的全部成就”;而对历史学家欧仁·卡维涅克来说,文明是“最低限度的科学、艺术、秩序和美德……”——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解读 作者提到了对于文明的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文明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认为文明就是物质;一种认为文明就是精神文化。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研究文明的视角不同,即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
家国情怀 多元与共性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希腊人、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代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解读 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
1.(2023·太原高一月考)如图为世界范围内农业发源地示意图(部分存在争议)。据此可知(  )
A.不同文明可以独立发生
B.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C.农业起源均处大河流域
D.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答案 A
解析 从世界范围内农业发源地示意图来看,分布相对分散,说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A项正确;古代美洲文明与欧亚文明相对隔绝,排除B项;由示意图可知,并非所有农业起源都处于大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耕文明对外扩张的信息,排除D项。
2.英国某学者认为:“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这反映出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集群生活的出现
C.农业的产生发展 D.早期国家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可知,人类文明是从农业产生开始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排除A项;材料中集群生活的出现并不是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早期国家形成的信息,排除D项。
3.(2023·广元高一阶段练习)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部落到国家,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私有制度的产生 D.生产技术的进步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人工取火和建筑技术是生产技术发展的具体体现,排除A、B项;私有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
4.(2023·保定高一联考)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后,集中居住在旁遮普地区的多雨地带,因为那里有大片的草地可供放牧牲畜。渐渐地,他们开始扩散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他们的扩张最初很缓慢,因为手头可用的工具只有石斧、青铜斧和铜斧。但是,约公元前800年时,铁得到采用,扩张的步子大大加快了。这反映了(  )
A.地理环境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生产力的发展对文明的辐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古代文明的发展大多都伴随着武力扩张
D.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着雅利安人社会的转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铁得到采用,扩张的步子大大加快了”可知,当铁制工具应用到生产活动中时,雅利安人的扩张速度大大加快,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对文明的辐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环境的克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武力扩张”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雅利安人社会的转型”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
5.(2023·南通高一期中)下图是一幅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地图。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封建专制制度建立 B.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C.古代文明多元特征 D.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答案 B
解析 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可见统一是历史的趋势,B项正确;古巴比伦王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A项;地图只涉及了两河流域文明,不能体现多元特征,排除C项;地图无法体现城邦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6.(2023·南阳高一月考)古代埃及建筑师为法老营造的庞然大物,不论是陵与庙,在内部构造上显现的抑制人们内心世界的神秘的气氛,已达到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上的束缚和控制。由此可知,古埃及(  )
A.人文主义氛围浓厚 B.法老权力至高无上
C.建筑具有宗教色彩 D.法老是人心中的神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陵与庙”“神秘的气氛”和其作用可知,古埃及通过建筑展现了宗教色彩,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神秘主义,不是人文主义,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法老权力至高无上,排除B项;法老只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排除D项。
7.(2023·唐山高一期中)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控制……一个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们在其中能有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并且易于监视的最大人口数量。”由此可见古希腊(  )
A.人口数量影响城邦治理
B.城邦实行了民主政治
C.直接民主弊端充分暴露
D.城邦以农业经济为主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实现城邦的有效治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数量与城邦治理的关系问题,没有涉及民主政治问题和经济形态问题,排除B、C、D项。
8.(2023·宜昌高一检测)下表是关于古希腊文明的一些基本介绍。据此可知(  )
文明拓展方式 国家组织形式 政治体制
古希腊 通过海外殖民,建立新的城邦 城邦制,小国寡民,各邦自治 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A.大规模海外殖民造成各邦小国寡民
B.古希腊城邦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
C.子邦与母邦是宗主与殖民地的关系
D.全体居民被授予法律规定的公民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古希腊诸城邦在国家治理上,有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等多种政治体制,反映出城邦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B项正确;造成各邦小国寡民的是其政治、经济、地理和思想等因素,并非大规模海外殖民,排除A项;古代希腊子邦与母邦之间在政治、经济方面是互相独立的,并非真正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排除C项;古代希腊城邦只授予拥有本邦户籍的成年自由男子公民权,排除D项。
9.(2022·无锡高一期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由此可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
A.坚持观察判断调查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D.根据个人主观意愿
答案 C
解析 希罗多德认为历史研究不能轻信别人,强调把各国的传统照“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体现出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保持历史原始信息,C项正确。
10.(2023·黄石高一联考)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是由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的成就构成。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部分成就,可以得出(  )
古巴比伦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
古埃及 法老;太阳历;金字塔;象形文字
古印度 种姓制度;创造从1到9的数字;《摩诃婆罗多》;佛教
古希腊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神话、喜剧、悲剧;史学、哲学
A.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B.各地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C.文明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D.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答案 C
解析 依据表格中的“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的太阳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类早期文明呈现出多样性,折射人类社会生活的特点,C项正确;同时产生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古希腊是城邦民主政治,排除B项;只有古希腊有众多城邦国家,排除D项。
11.(2023·衡阳高一月考)有学者认为高纬度地区,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人们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储藏食物,挑战饥荒,才能度过冬天,而储藏与农业起源密切相关。该学者强调(  )
A.农业与畜牧业为古代文明创造前提
B.古代农耕文明呈现独立发展的特征
C.地理气候是文明起源的决定性因素
D.适度的生存挑战是农业起源的关键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面临生存挑战,需要储藏粮食,农业起源与粮食储藏相关,据此判断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畜牧业,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耕文明的独立发展,B项错误;“决定性因素”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
12.(2023·重庆高一阶段练习)马克思指出劳动和国家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在部落所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的不发达,所以分工也并不细致,社会结构的扩大仅局限于父权制下家庭的扩大。由此可知,国家产生本质上(  )
A.催化了阶级分化和对立
B.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
C.依托于人民的辛勤劳动
D.创造了国家专制机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发展推动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B项正确;先有阶级分化对立后产生国家,排除A项;人民劳动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不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因素,排除C项;国家产生后才设置了国家专制机器,排除D项。
13.(2022·湖北卷)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答案 C
解析 在雅典城邦,著名将军客蒙为获取政治上的支持,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容易造成社会精英利用手中的财富获得政治权利,影响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庇护村民是贵族的义务,排除A项;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无法体现公民责任意识衰落,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4.大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欧亚大陆——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在探讨和思索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这些探讨的意义在于(  )
A.加快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导致东西方价值观的对立
C.促进欧亚进入“文明时代”
D.促使世界文明走向多元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地的学者在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宇宙哲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观点,深刻影响了各自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排除A项;东西方价值观并不完全对立,而是有很多契合和相通之处,排除B项;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地产生文明的时间远早于公元前6世纪,排除C项。
15.东亚、南亚文明与西亚、北非、南欧文明,都以农畜牧经济文化为起点,从而产生国家和文明,从奴隶制小邦开始,发展为奴隶制帝国。发展到后来,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都日益复杂,文明地区的分区分界逐渐失去意义。这说明(  )
A.不同文明区域发展道路相同
B.早期文明普遍存在奴隶制度
C.不同文明区域在交流中携手共进
D.早期文明发展自有内在历史逻辑
答案 D
解析 材料“都以农畜牧经济文化为起点,从而产生国家和文明”“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都日益复杂”可知,不同地域的早期文明有着相似的发展进程,故早期文明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逻辑,故选D项;不同地域的早期文明具体发展道路不同,呈现多元发展格局,排除A项;奴隶制度只是早期文明发展共同历史逻辑的其中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不同文明间交流推动“共进”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16.(2023·聊城高一期中)(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
第一章 古代西亚文明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
第四章 古代中华文明
第五章 __________
第六章 古代罗马文明
……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对材料一目录空缺部分予以补充,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7分)
答案 (1)古代希腊文明。
理由: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的政治、哲学、科技等对世界影响较大;古希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古希腊文明通过多种方式向外拓展。
(2)影响:过上定居生活;私有财产出现;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人口膨胀;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宗教神灵的崇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