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目标】1、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苏联改革的内容及苏联的解体,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苏联改革的作用。2、通过史料实证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改革、剧变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3、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发展,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点难点】1、重点:苏联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扩展到多国。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依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课: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二、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一)苏联的改革、发展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PPT展示材料】材料一:据苏联政府的统计数字,1950年“四五”计划结束时,苏联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了一倍多,国民收人比战争前提高64%。国防工业取得重大突破,1946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材料二:从“四五”计划执行结果看,工业投资额的88%用于机器制造业,只有12%投到了轻工业。……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四五”计划预定农业生产增长27%,但由于战后对农业投资较少、自然灾害和行政命令等原因,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到1950 年时仅达到1940年水平的99%,还没有超过十月革命前的水平,谷物总收获量仅为战前水平的78%。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为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农业依然是苏联经济中最落后的产业。材料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二战后,探究苏联发展取得哪些成就?面临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严重。继续继续讲解:由于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苏联不得不进行改革。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领域 改革内容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农业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思想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探究】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针对斯大林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①推进了农业的发展,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②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苏联工业还是有了明显的进展。③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探究】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PPT展示材料】材料1:赫鲁晓夫的新政策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奶牛……羊的数量增长了1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也兴旺起来了。“1959 ~ 1965年,个人所饲养的奶牛占国家总头数的比重42% ~ 55%,猪占31% ~37% ,羊占20% ~22%。”城市市场供应丰富了。材料2: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材料3:(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苏联兴亡史论》【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该如何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评价:①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成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②改革决策者好大喜功,对苏联国情认知不够;③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失调。(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主要内容:工业 1、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政治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问题探究】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如何评价他的改革?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调整: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评价: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家实力历史性地达到了顶峰。但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内容与结果:前期 经济 内容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结果 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改革重点骤然转向政治领域后期 政治 内容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结果 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问题探究】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如何评价他的改革?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调整:经济上: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取消苏共领导地位。评价: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否定了党的领导,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苏联的解体苏联的解体的过程【问题探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②直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控制,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2.东欧剧变实质: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原因:①内: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动荡。②外: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本课小结】要辩证地看待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剧变,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某种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