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风景谈【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力求向上的精神面貌。《白杨礼赞》还有一篇姊妹篇,那就是《风景谈》。说是姊妹篇,两者在题材、体裁、及写作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3、解题:“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4、生字词:妩媚 颀(qí)长 摇曳(yè) 黑魆魆(xū)缭绕 静穆 偎(wēi)依 温雅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二)理清思路1、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明确: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2、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明确: “黄土高原”、“北国”→延安;多处写了“河”→“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起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清晨号兵→延安人。3、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明确:第1段“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第2-4段“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第5-8段“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第9-10段“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4、这六幅画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明确: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排列,内在的关系是逐渐推进的。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提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文章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圆满地表现了主题。三、课文解读(一)沙漠驼铃1、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者要来描写沙漠?明确:《塞上风云》的预告片2、为什么《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会令作者想起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明确:影片写的是塞上,并且该影片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国内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故事,正是这部爱国影片的主题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使他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忆起延安见闻,它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同时作者又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的告诉人们,即使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原,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为改观,为后文歌颂人类的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3、请找出具体描写沙漠和的语句并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明确:最单调、最平板4、请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1)沙漠的纯然一色与那一杆大旗的猩红构成什么关系?明确:对比。让人倍感驼队出现的亲切可爱。(2)沙漠是寂静的,又有哄哄的火响,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这里以热空气的哄哄火响来反衬沙漠的寂静。(3)沙漠的寂静与叮当叮当的驼铃柔声又构成什么关系?明确:对比。以沙漠的寂静来反称驼铃的柔声,这种声音的烘托,让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5、弄清描写与议论的关系。明确:“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靠景物描写来支持。所以,文章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强烈的反差,证明“人类更伟大”。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描写是“画龙”,段末议论则是“点睛”。(二)高原归耕1、“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是所谓‘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加引号,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感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加引号表示有特殊意义,需要强调;“所谓”为了突出强调,“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情感强烈,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2、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明确:写山上的梯田、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去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3、找出有关种田人的描写,分析其作用。明确: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字,一个“掮”字,还有“姗姗而去”,把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表现了种田人的精神风貌,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三)延河夕照1、第三个画面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情景呢?明确:第3段的最后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由这一句我们可知,这一段会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漫着生命力的人”。2、描写“静穆自然”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分析:写了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是由夕阳造成的,准确生动。“跌”字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声音(喧哗)、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充满生命力的人们。3、分析第4段的议论。明确:议论是对第二、三个画面而发。“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正是这两个画面的背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指的是夜归的种田人和从“生产”归来的知识分子们的活动。他们是延安的人,具有崇高的精神。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连用四个“伟大”和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的赞颂表达得十分炽烈。(四)石洞雨景1、这一画面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明确:这一画面跟其他画面一样,先描写了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然后写道“但是,有了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就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使用了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2、文中写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有什么作用?明确:构成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3、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明确:这里的“味儿”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4、作者把石洞读书的一对人儿称为“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呢?明确:他们“清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5、作者说“如果不是内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从这一画面理解,“值得怀念”的是什么?明确:“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五)桃林小憩1、第7段描写中“半爿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一连几个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作者想说明什么?明确: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2、对“天下最难走的路”的理解。明确: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3、第8段中“第二自然”是什么?明确:“第二自然”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青年们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就是创造了第二自然。(六)北国晨号1、理清行文思路:明确:总起:第一句话→听:喇叭声破空而来→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看: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感:民族精神的化身→议:伟大中之最伟大者2、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个士兵的?明确: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3、“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明确:“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四、小结作业1、小结:六幅画面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描写对象都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是一曲优美的革命赞歌。2、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3、艺术特色:(1)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相结合,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2)运用对比和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个显著特点。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积累生字词。(共40张PPT)作者:矛盾风景谈目 录新课导入0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02.课文解读03.巩固小结04.01.新课导入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02.整体感知作者简介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现代杰出文学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蚀》、《子夜》(其代表作);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矛盾(1896--1981)整体感知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整体感知写作背景“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解题整体感知妩媚wǔ mèi 颀qí长 摇曳yè 干坼chè黑魆魆xū 缭绕 静穆 偎wēi依 温雅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整体感知生字词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理清思路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北国晨号桃林小憩石洞雨景理清思路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黄土高原”、“北国”延安多处写了“河”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起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清晨号兵延安人第1段“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第2-4段“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第5-8段“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第9-10段“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理清思路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工作总结理清思路这六幅画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排列,内在的关系是逐渐推进的。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提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 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 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文章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圆满地表现了主题。03.课文解读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者要来描写沙漠?课文解读沙漠驼铃为什么《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会令作者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影片写的是塞上,反映抗战时期国内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故事,正是这部爱国影片的主题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情不自禁地忆起延安见闻,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同时作者又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的告诉人们,即使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原,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为改观,为下文歌颂人类的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分析写作特点。沙漠的纯然一色与那一杆大旗的猩红构成什么关系?沙漠是寂静的,又有哄哄的火响,这是否矛盾?沙漠的寂静与叮当叮当的驼铃柔声又构成什么关系?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课文解读对比,让人倍感驼队出现的亲切可爱。不矛盾,以热空气的哄哄火响来反衬沙漠的寂静。对比,以沙漠的寂静来反衬驼铃的柔声,这种声音的烘托,让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最单调、最平板课文解读弄清描写与议论的关系。“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靠景物描写来支持。所以,文章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强烈的反差,证明“人类更伟大”。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描写是“画龙”,段末议论则是“点睛”。课文解读高原归耕“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是所谓‘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加引号,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感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写?加引号表示有特殊意义,需要强调; “所谓”为了突出强调,“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情感强烈,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课文解读写山上的梯田、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去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课文解读找出有关种田人的描写,分析其作用。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字,一个“掮”字,还有“姗姗而下”,把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表现了种田人的精神风貌,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课文解读延河夕照第三个画面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情景呢?第3段的最后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由这一句我们可知,这一段会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漫着生命力的人”。描写“静穆自然”的语句,并简要分析。课文解读“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分析:写了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是由夕阳造成的,准确生动。“跌”字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声音(喧哗)、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充满生命力的人们。课文解读分析第4段的议论。议论是对第二、三个画面而发。“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正是这两个画面的背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指的是夜归的种田人和从“生产”归来的知识分子们的活动。他们是延安的人,具有崇高的精神。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连用四个“伟大”和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的赞颂表达得十分炽烈。课文解读石洞雨景这一画面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这一画面跟其他画面一样,先描写了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然后写道“但是,有了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就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使用了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文中写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有什么作用?构成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课文解读这里的“味儿”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作者把石洞读书的一对人儿称为“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呢?他们“清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课文解读作者说“如果不是内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从这一画面理解,“值得怀念”的是什么?“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课文解读桃林小憩第7段描写中“半爿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一连几个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作者想说明什么?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对“天下最难走的路”的理解。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第8段中“第二自然”是什么?课文解读“第二自然”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青年们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就是创造了第二自然。课文解读北国晨号理清行文思路:总起:第一句话听:喇叭声破空而来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看: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感:民族精神的化身议: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个士兵的?课文解读小号兵:写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深受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给人的感觉是“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接着写眼前的小号兵形象,他在山峰上,在霞光中,额角异常发亮,他的号声使人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照相簿上的小号兵仅是侧影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自然会令作者赞叹不已了。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样。”用“雕像一样”的比喻写他巍然屹立。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国家才不会被灭亡。接着写飘动的红绸子,闪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个士兵的?课文解读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课文解读“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04.巩固小结六幅画面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描写对象都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是一曲优美的革命赞歌。小结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相结合,并在描写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本文六幅“风景画”的写法大致相同, 都是先写“风景”, 后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美,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本文共有五段议论,分布于各幅“风景画”之后,这些精辟的议论在文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特色运用对比和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沙漠驼铃”中用沙漠的“纯然一色”来烘托“那一杆长方形腥红大旗”,是驼队的出现显得格外庄严和妩媚,这是色彩的烘托;用“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来烘托驼铃的“叮当”的声音,使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这是声音的烘托。“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作“物”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面”与“场面”的对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积累生字词。作业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风景谈》教案.docx 《风景谈》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