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自相矛盾 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任务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根据图片内容,猜出成语,了解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任务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1.简介出处,了解作者。(1)《自相矛盾》出自《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末期韩国________家集大成者________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2)韩非:韩非为________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2.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任务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1.咬文嚼字。(1)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2)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1)词语:矛、盾、拿、卖,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2)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3)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任务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3.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4.朗读课文,师生评议。5.自由朗读,熟读成诵。6.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第二课时任务一:再读课文,交流探究1.导入课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3.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4.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2)了解“楚人”。5.了解事情的经过。6.了解事情的结果。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7.了解后人评价。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8.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9.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任务二:总结方法,表演剧本1.交流学法: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任务三:联系生活,感悟道理。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2.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4.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5.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作业设计1.背诵《自相矛盾》。2.完成分层作业。3.阅读《郑人买履》,说一说郑人“遂不得履”的原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