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目标】1、分析冷战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及基本特征,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认识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2、正确认识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原因,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经济发展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把握多极力量的成长和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3、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理解两极格局瓦解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掌握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运用唯物史观掌握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冷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多极力量的成长对两极格局的影响。2、难点:冷战的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1961年8月的一个晚上,军队和工人带着大量的工具来到东西柏林的边界处开始封路。天亮之后,柏林人发现他们再也无法自由来往于东西柏林之间。柏林墙矗立了近三十年之久,也成为了二战后德国的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那么柏林墙为何缘起?它的修建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柏林墙的倒塌又预示着什么变局呢?让我们从柏林危机看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新课:一、美苏冷战:国际政治博弈的魔咒【概念解读】冷战: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时间:1947-1991对象: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表现与特征: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思考:美苏为何要冷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或总结为:冷战兴起的背景:西欧普遍衰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大战略:扩张势力范围;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维护国家安全;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战略冲突。【问题探究】:如何理解“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美国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企图领导称霸世界。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要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实质是美国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控制西欧。)二、国家力量:国际格局演变的根本(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一)冷战的发展(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1)缓和:美苏对话(赫鲁晓夫访美)(2)对抗:柏林危机对抗: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外界的水、陆交通,切断了对西柏林的电、煤、食品等供应。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机。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2)对抗: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问题探究】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PPT展示材料】材料: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囯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当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苏联推行大囯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20世纪70年代,美囯霸权地位开始衰退;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西欧、日本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正式结束。——摘编自百度文库《世界政治格局》【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特点: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不断;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第三世界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趋势:多极化的趋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欧盟性质: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内容: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合作领域不断深入。规模:参与国家不断增多(欧盟27个成员国),规模由小到大。②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知识拓展】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或总结为:(1)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2)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3)重视教育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4)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了经济增长;美国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有利时机。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的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的兴起①万隆会议(1955年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成功。②不结盟运动(1961年)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三)影响 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三、两极格局的瓦解美苏关系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对抗。(1)美苏关系的紧张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②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美苏关系的缓和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于5月16日举行会晤,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标志: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当今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在冷战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的格局。(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启示:遏制与对抗没有出路,和平与合作才能共赢。【本课小结】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所以我们要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 相互尊重;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