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期中测试拔高培优系列训练卷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期中测试拔高培优系列训练卷一

资源简介

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期中测试拔高培优系列训练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22七下·婺城期末)芝麻油是选用优质芝麻种子压榨而成的。如图是芝麻果实的图片,每个芝麻果实中有许多粒种子,且每个种子具有两片子叶。下列关于芝麻果实和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芝麻花的子房发育为芝麻的种子
B.芝麻花的子房里有多个胚珠
C.种子中的胚是由胚珠发育来的
D.芝麻油主要来自种子中的胚
2.(2022七下·杭州月考)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所示,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22七下·萧山期中)古人早就对自然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记载。下列有关记载和相应科学本质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疑水浅"一一光的折射现象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空气(气体) 和水(液体)都能传声
D.“宝钗好耀目,明镜可鉴形。”说明了珠宝首饰是光源
4.(2020八上·萧山开学考)图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  )
A. B.
C. D.
5.(2021七下·温州期末)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以下对各光线判断正确的是(  )
A.b是入射光线,a是反射光线 B.a是入射光线,b是反射光线
C.c是入射光线,b是折射光线 D.b是入射光线,c是折射光线
6.(2.6透镜和视觉(4))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能调节瞳孔大小
B.结构2过度变凸,则看不清近处物体
C.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
D.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7.(2021七下·庆元期中)下列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输卵管和子宫
B.被结扎了输精管的男子失去了生殖能力,但能维持第二性征
C.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
D.人的生长发育开始于胚胎
8.(2020七下·余杭期末)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先进行甲组实验,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进行乙组实验,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放在空气中数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甲组
乙组
A.甲组实验中仍保鲜的是B瓶
B.甲、乙两组所控制的变量都是空气
C.数日后,乙组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了
D.该实验证实了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9.(2019七下·江干期中)下列有关人的生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的生殖是从生殖细胞的形成开始的
B.睾丸和卵巢既能产生生殖细胞,又能分泌性激素
C.胎儿体内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直接相通的
D.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卵黄,它提供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10.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上提高2cm,铅笔的像也会向上提高2cm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将不能成完整的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11.(2020七下·衢州期中)一束激光以入射角i=45°照射液面,其反射光在固定的水平光屏上形成光斑B,如图所示,如果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光屏上向右移动了2cm,则可判断液面可能(  )
A.上升了1cm B.上升了 cm C.下降了 cm D.下降了1cm
12.某人手持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 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0m,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由此可知这棵树的高度约为 (  )
A.4.0m B.4.5 m C.5.0 m D.5.5m
13.(初升高名牌一级重点高中科学招生训练卷模拟训练卷(一))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发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4.(2023·鄞州模拟)如右图,小敏在家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墙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墙上所成的烛焰像是虛像
B.手和透镜的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大小不变
D.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15.(2020八下·海宁月考)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70°,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与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40°或80° B.40°或 120°
C.80°或120° D.160°或80°
1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1.2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17.(2022七下·萧山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刘清晰的像
D.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18.(2020·江北模拟)目前有的国家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试管婴儿”,其培育过程可选用如图所示的技术路线,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
B.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捐献者的卵细胞
C.早期胚胎需植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
D.“三亲试管婴儿”的培育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19.(2019七下·长兴期中)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人激光笔
B.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20.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
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28分)
21.(2019七下·江干月考)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来的。(均选填“空气”、“水”或“水管”)
22.(2023九上·瑞安开学考)科学兴趣小组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组内三人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
小明的方案: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u=f和u=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
小红的方案:在小明的基础上,再把蜡烛放在u>2f和f小方的方案:把点燃的蜡烛从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
(1)以上三种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选填“小明”“小红”或“小方”)的方案。
(2)为了模拟远视眼的矫正,小明将两只凸透镜装在了光具座上(如图甲),其中2号凸透镜相当于图乙中人眼球结构中的   。
23.(2021七下·嵊州期末)材料:历史上蘑菇等真菌曾被归类于植物界,后来由于其在营养方式和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被单独归类为真菌界。最近,科学家发现真菌的遗传物质与动物遗传物质的相似性超过了植物。
(1)如图所示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    。(选填“出芽生殖”或“分裂生殖”)
(2)真菌与绿色植物在营养方式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真菌细胞缺少   。(填写细胞结构)
(3)根据材料可初步推测,与真菌亲缘关系更近的是   (选填“动物”或“植物”)。
24.(2021九上·温岭竞赛)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个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25.(2020七下·拱墅开学考)如图是植物的两种不同生殖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a、b两部分的   紧密结合。
(2)图②是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   过程,该过程中c与d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将发育成种子的   。
26.(2023·宁波模拟)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军事冲突。小科周末回家时看了一些相关视频,在一枚导弹落地爆炸的视频中,小科发现一个现象:视频中显示远处导弹落在建筑物后方,瞬间就发出了闪光,照亮了天空,但是爆炸声音却是过了一会才响起。
(1)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科想起过年时放鞭炮,看到火光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这是因为   。
(3)导弹落在建筑物后方,视频拍摄者却能看见闪光照亮天空,这是因为光照射到了空气中的尘埃,发生   现象。
27.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不同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2)眼睛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3)如图的眼睛存在哪类视力问题?哪种透镜能对它进行矫正?   、   。
28.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CD为光屏。 它们均竖直放置,在离平面镜 N端正前方,位于MN、CD 中点处有一激光源S。 现S点发出一束光线向镜面入射,当光线的入射点从 N点单向移动到M点时,测得反射光在光屏 CD上的移动速度是3m /s,则入射光的入射点沿镜面移动的速度是   m/s。
29.(2021九上·温岭竞赛)如图所示,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上方竖直放置一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会成   个实像,   个虚像。
3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2章 专题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两次所成的像都是   立的,P位于A的   侧,上述过程中光屏是向   侧移动的,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   。
31.(2022八下·海曙竞赛)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ab、cd是从同一点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若ac=20cm,则光源的位置在平面镜上方   cm处;若将平面镜向下平移3cm,则对应同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ab向   (填“左”或“右”)平移了   cm。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6分)
32.(2020七下·仙居月考)成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2)正确调节光屏后,在如图所示位置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清晰的实像;
(3)在实验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移动适当距离;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33.(2016七下·杭州期中)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 “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3)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 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   ;
② 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   ,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③ 移动蜡烛    (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   。
34.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⑴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
⑵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0 13.0 缩小
2 30.0 18.0 缩小
3 20.0 20.0 等大
4 15.0 30.0 放大
5 12.0 50.0 放大
根据以上情况:
(1)该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 60 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v为____。
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
(3)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5)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四、解答题(第35,36,37题每小题2分,第38题每空1分,共16分)
35.(2023七下·嵊州期中)(1)在图中,F1为凸透镜焦点,F2为凹透镜焦点。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再由凹透镜射出的完整光路。
(2)如图是经过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标出光源S的位置及对应的两条入射光线(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36.(2018-2019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2 走向成熟 同步练习)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如体重增加、身高变长等。表格中的数据是某同学10岁~17岁的身高数据:
10岁 11岁 12岁 13岁 14岁 15岁 16岁 17岁
142厘米 143厘米 145厘米 147厘米 150厘米 158厘米 165厘米 174厘米
根据表格,你认为:
(1)该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呢?
(2)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37.(2019七下·江干月考)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高崖,他大喊一声,历时五秒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此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听到声音时离高崖多远?
38.(2023七下·金东期末)三棱镜是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金用红光以一定角度斜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如图1所示。改变斜射角度,光路如图2、图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折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
(2)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
(3)了解了小金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金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金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4)小金还利用三棱镜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得到红上紫下的彩色光带。为什么是红上紫下而不是紫上红下排列?小金经过思考,发现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   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从植物的传粉、开花、结果切入解答。
【解答】A: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因此芝麻花的子房发育为芝麻的果实,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胚珠将来发育成种子,而芝麻果实中有多粒种子,因此芝麻花的子房里有多个胚珠,B符合题意;
C: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C不符合题意;
D:滴滴飘香的芝麻油主要来自种子中的子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眼是因为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解答】A.图①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的成像情况,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即题图③所示矫正原理图;图②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即题图④所示矫正原理图。故选B。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源;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折射,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彩霞发出的光线在湖面发生反射,从而在水面里成虚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池底发出的光线,从水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虚像成在实际位置上方,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人说话的声音,首先通过空气传播,再通过水传播到达鱼附近,从而惊走鱼群,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珠宝首饰自己不会发光,它反射其它物体发出的光,则不是光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当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在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此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还会发生折射, 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正确,C错误;
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在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此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还会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D错误。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①通过入射点作垂直与分界面的法线,比较可知,∠1=∠2,那么a、b应该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则剩余的c肯定是折射光线。
②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法线两侧”可知,a应该为入射光线,b应该为反射光线。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视觉、近视眼的特点.可以从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成因特点和视觉的形成方面来切入。图示中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
【解答】A.结构1是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虹膜中央有瞳孔,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故不符合题意;
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的物体,故不符合题意;
C.结构3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因此视网膜是物像形成的部位.故符合题意;
D.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男女生殖系统中最主要的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吸收营养物质进行胚胎发育,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A: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输卵管和子宫,正确。
B:被结扎了输精管的男子失去了生殖能力,但能维持第二性征,正确。
C: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正确。
D: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且受精卵的发育开始于输卵管,错误。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解答】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先进行甲组实验,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B瓶的肉汤变质是由于不作处理,肉汤中原先存在的细菌繁殖导致的肉汤变质,接着,进行乙组实验,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放在空气中数日,由于将瓶颈打断,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内导致肉汤的变质,C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 睾丸,它能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 ,它能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性激素。 卵细胞中有卵黄,它提供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解答】A: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女性的生殖细胞是卵子,当两者结合成受精卵时就能发育成新个体。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 睾丸,它能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 ,它能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性激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胎儿体内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不直接相通,而是通过胎盘与脐带进行物质交换的, C错误,符合题意;
D: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卵黄,它提供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⑤上下不变,左右相反。
【解答】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的大小等于无得大小,则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物体不移动,铅笔的像不动,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与镜子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即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的像也将逆时针转过45°,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对液面的高度变化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如下图所示:
因为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DE=BC=2cm;
因为两条法线都与水面垂直,
所以两条法线相互平行;
那么∠DGF=∠i=45°;
因为∠DGF=∠EGF=45°,
所以△DG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因为GF与DE垂直,
那么GF为斜边DE的中线;
那么GF=。
因此可判断液面可能下降了1cm。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利用光路可逆,结合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对应的光路图,然后通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计算出树的高度。
【解答】设树高为 H,树到镜的距离为 L,如图所示是恰好看到树时的反射光路图:
由图中的三角形可得、=,即 人离树越远,视野越开阔,看到树的全部所需镜面越小,同理有
以上两式解得:L=29.6m,H=4.5m。
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如镜面垂直.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平面镜MO和NO中分别作出P的像A和B,A又在NO平面镜中成像,B又在MO平面镜中成像,两个像重合,物体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间,我们在平面镜中能看到三个像.
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过程中,像C被物体P阻挡,照相机不能照到像C,能照到物体P的黑面,能照到A像、B像,并且AB像是对称的.
【解答】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物体P在平面镜MO中的像A,对于球的黑白两部分,要作黑白分界线直径的像来确定。
同理作物体P在平面镜NO中的像B。
像A在平面镜NO中成像,像B在平面镜MO中成像重合得到像C。
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只能照到物体P的黑面,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
如图,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实像与虚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A、墙相当于光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A错误;
B、手和透镜的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B错误;
C、若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会变小,C错误;
D、图中, 蜡烛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由于光路可逆,所以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该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①在凸透镜成像中,光路是可逆的。
②当u>2f时,f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不成像;
当u③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实例:瞄准、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等。
15.【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70°,所以入射角为90°-70°=20°。
①若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左侧射入,并且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则入射光线平面镜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所以反射角也为6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60°=120°;
如下图所示:
②若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右侧射入,并且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则入射光线平面镜的夹角为110°-40°=70°,则入射角为90°-70°=20°,所以反射角也为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0°+20°=40°。
如下图所示: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3)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是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4)在一般情况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从而形成听觉。
【解答】A.敲打瓶子发出的声音,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传播时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发声体是瓶中的空气柱。A瓶中水面最高,而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大,因此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发声体是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D中的水最少,水和瓶子的整体质量最小,振动频率最大,音调最高,故C错误;
D.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4)根据成像特点确定焦距范围,将40cm刻度时的物距与焦距近小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50cm-15cm=35cm,像距v=70cm-50cm=20cm。因为像距小于物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35cm>2f,则f<17.5cm,故D错误符合题意;
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此时物距u=10cm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8.【答案】A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
【解析】【分析】试管婴儿又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具体地说是借助内窥镜或在B超指引下,从患有不孕症妇女的卵巢内取出成熟的卵子,将精子、卵子一起放入试管,体外培养三天左右,使卵子受精,然后再在B超监视下将其送到母亲子宫,使之逐步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可见该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仍然是有性生殖。
【解答】A、试管婴儿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仍然是有性生殖.A符合题意。
B、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捐献者卵细胞的细胞质(卵黄),B不符合题意。
C、试管婴儿又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早期胚胎需植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C不符合题意。
D、“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和父亲的精子,而不仅仅是来自母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水面上升,入射点会向左移动,那么折射光线会随着一起向左移动,光斑自然向左移动,故A正确;
B. 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入射点向右移动,折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自然向右移动,故B错误;
C.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入射点向右移动,光斑向右移动,故C错误;
D. 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那么折射角也增大,折射光线向右移动,光斑向右移动,故D错误。
故选A。
20.【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 A.由图可知,在a点或e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 =0,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图可知,人在b、d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故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1,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c点时,c会通过两个镜面成两个虚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2,n= 0,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f点时,在平面镜的背面,不会成像,即m=0,n=0,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1.【答案】水管;空气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水管传播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来的。
故答案为:水管;空气
22.【答案】(1)小方
(2)晶状体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2)根据人眼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1)小明和小红的方案都是将蜡烛分别放在两个位置,只能得到两组数据,数据太少,且采集的不够全面。而小芳的方案中,让蜡烛从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时,会不断采集成像情况,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会更加科学。
(2)根据甲图可知,蜡烛相当于物体,透镜1相当于眼镜,透镜2相当于眼球中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球中的视网膜。
23.【答案】(1)出芽生殖
(2)叶绿体
(3)动物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酵母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大液泡,没有叶绿体,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
【解答】(1)图中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2)真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绿色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液泡、叶绿体、细胞质,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它的作用是使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正常进行,同时制造有机物,这是植物的营养方式,而真菌细胞缺少叶绿体,它是需要寄生在食物中能大量繁殖,因此真菌与绿色植物在营养方式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真菌细胞缺少叶绿体。
(3)在历史上,真菌曾被植物学家认为是一类植物,但是,最近科学家以分子技术发现真菌的DNA与动物的DNA十分相似,说明它与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故答案为:(1)出芽生殖(2)叶绿体(3)动物
24.【答案】(L-d)/2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要使平面镜宽度CD最小,必须: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AM=BM,AO=BO,CQ=DQ,CN=DN,BD=AC,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解答。
【解答】用左眼看右边的,用右眼看左边的。如图所示:
(绿橙部分的长度即所求的平面镜宽度)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AM=BM,AO=BO,CQ=DQ,CN=DN,BD=AC,
由图可知,四边形BDAC为矩形,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则EF=QP=DG=d,
OP是△BFG的中位线,;
又因为OP=OQ+QP,AC=BD=L,
所以OQ=OP-PQ=(BD+DG)-PQ=(L+d)-d=。
25.【答案】(1)形成层
(2)受精;胚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解答】(1)图①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a、b两部分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这是确保接穗成活的方法 。
(2)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后受到柱头黏液的刺激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而该过程中c与d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将发育成种子的胚。
故答案为:(1)形成层(2)受精;胚
26.【答案】(1)大于
(2)距离较近,看见闪光和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较短,人体无法分辨
(3)反射(漫反射)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接近于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当光从一种介质打到另一种介质上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反射;
【解答】(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距离较近,看见闪光和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较短,人体无法分辨 ,所以过年时放鞭炮,看到火光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
(3)当光从一种介质打到另一种介质上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反射;所以导弹落在建筑物后方,视频拍摄者却能看见闪光照亮天空,这是因为光照射到了空气中的尘埃,发生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1) 大于 (2) 距离较近,看见闪光和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较短,人体无法分辨 (3) 反射(漫反射)
27.【答案】(1)C
(2)D
(3)近视眼;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掌握眼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眼的矫正办法。
【解答】(1)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故选C;(2)正常眼睛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故选D;(3)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到了视网膜的前方,说明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是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28.【答案】1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设光斑在MN上的速度为v,光斑在CD上的速度为v1,根据图片分析光斑在CD上扫过的长度与在MN上扫过长度的数量关系,最后根据时间相同推测二者速度的关系即可。
【解答】如图所示,作S在平面镜MN 中的像 S ,连接 S C,与MN交于点B,
由题意“位于MN、CD中点处有一激光源 S”可知,;
则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设光斑在 MN上的速度为v,光斑在CD上的速度为v ,
由反射光在光屏CD上的移动速度是3m /s可知,光斑在CD上扫过的长度是在MN 上扫过长度的3倍,由于时间相同,则3vx=v y,
解得 v =1m/s。
29.【答案】2;2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即可。
【解答】(1)由题知,凸透镜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首先可以确定点光源S在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处可以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1,这个实像又可以通过平面镜成一个虚像S2(平面镜成像);
(2)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可以成一个虚像S3,形成的这个虚像S3(相当于一个发光点)又可以通过凸透镜再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4(因S3在两倍焦距处的正下方,且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由于通过S4的光线不能被平面镜反射(或不能再射向平面镜),所以S4不能在平面镜中再成一个虚像;
所以,会出现两个实像,两个虚像,即S能成四个像。如下图所示:
30.【答案】倒;右;右;55~60 cm(不包括两端)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都能成在光屏上,但是分大小,且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异侧;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像的变化;
(3)根据凸透镜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规律分析即可。
【解答】(1)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此时物距u>2f;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此时物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此可知,两次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
(2)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异侧,所以P位于A的右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上述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即光屏是向右侧移动的。
(3)蜡烛放在A处时,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透镜应在50 cm右边。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物距f<u<2f,此时透镜应在55~60 cm的刻度范围内。综上分析可知,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为55~60 cm(不包括两端)。
31.【答案】;左;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几何知识求出光源的位置。
(2)根据几何知识求解作答。【解答】(1)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a、Sc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caS是入射角的余角,∠baM是反射角的余角,
所以,∠caS=∠baM=60°,
同理,∠Sca=∠dcN=30°,
所以在△aSc中,∠aSc=90°,
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关于镜面的对称可知:
在△aS′c中,∠aS′c=90°,∠acS′=30°,
根据几何知识可知:,
因为SS'⊥MN,在△aOS′中∠aOS′=90°,∠OaS′=60°,∠OS′a=30°,
所以,
由勾股定理知:S′O2=S′a2-aO2,
所以。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Sa=Sa'=10cm;
若将平面镜向下平移3cm,如图:
即OO'=3cm,;
在△a'O'S和△aOS中,aO∥a'O';
所以△a'O'S∽△aOS,
则;
所以:;
解得:;
因为∠O'Sa'=30°,
所以:a'O'=a'S×=
那么反射光线ab向左平移的距离:。
32.【答案】(1)下
(2)放大
(3)左
(4)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在同一高度,将光屏的中心与其进行比较,确定移动的方向即可;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4)根据凸透镜成虚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光屏的中心在蜡烛火焰和凸透镜中心所在直线的上面,因此应将光屏向下调整;
(2)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因此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在实验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那么像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必须减小像距,即需将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
(4)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且像距大于物距,故选B。
33.【答案】(1)B
(2)不能
(3)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重合;A;相等;垂直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①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2)法线是指垂直于界面的直线;(3)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确定确定像的位置,运用了替代法.要比较像与物距离的关系,需借助刻度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2)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3)①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一只蜡烛,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来代替像,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②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A,重做实验,未点燃的蜡烛处在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点燃的蜡烛和未点燃的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通过分析可知,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34.【答案】(1)10.0
(2)A
(3)大于
(4)C
(5)左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u=v=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4)首先分析注水后对光线会聚能力的变化,进而确定像距的变化和大小变化即可。
(5)根据眼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拿走眼镜后像距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u=v=2f=20cm,解得:f=10cm;
(2)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此时u>2f,则f(3) 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 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则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
(4)向水透镜加水后,透镜的会聚能力增强,因此像距减小,因此光屏向左移动。由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所以成的像变小,故选C。
(5)近视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则放入眼镜后像距变大。拿走眼镜后,光线比原来会聚,则像距减小,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35.【答案】(1)
(2)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据此确定像点的位置,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发光点的位置,最后画出入射光线即可。
【解答】(1)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如下图所示:
(2)①将反射光线AB和CD反向延长,二者的交点S'就是光源S所成的像;
②通过像点S'作镜面的垂线,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上方这条直线上找到发光点S;
③连接SA和SC,就是对应的两条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6.【答案】(1)(一般来讲)男生
(2)在14到17岁之间身高增长迅速。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和青春期身体变化的最大特点等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1)青春期最明显的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一般来说,女孩在10-12岁进入青春期,男孩在14-17岁进入青春期;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可知:13-17岁,身高的增长非常的明显;据此判断该数据一般为男生的数据;
(2)通过对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l4到17岁之间身高增长迅速;10-14岁之间身高增长的较慢;
故答案为:(1)(一般来讲)男生;(2)在14到17岁之间身高增长迅速。
37.【答案】(1) 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
(2) 他喊时到高崖的距离:;
听到声音时离高崖的距离:。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当汽艇静泊在水面时,它离高崖的距离就是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即:;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那么5s内汽艇行驶的距离与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正好是他喊时到高崖距离的2倍,即高崖距离;听到声音时到高崖的距离等于他喊时的距离与汽艇行驶路程的差,即。
38.【答案】(1)大于
(2)底面BC
(3)会聚
(4)红光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
(1)光从空气折射向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折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向哪个方向偏折;
(3)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
(4)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
【解答】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折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都向底面BC偏折;
(3)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
(4)这是因为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故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红光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
故答案为:(1)大于;(2)底面BC;(3)会聚;(4)红光。
1 / 1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期中测试拔高培优系列训练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22七下·婺城期末)芝麻油是选用优质芝麻种子压榨而成的。如图是芝麻果实的图片,每个芝麻果实中有许多粒种子,且每个种子具有两片子叶。下列关于芝麻果实和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芝麻花的子房发育为芝麻的种子
B.芝麻花的子房里有多个胚珠
C.种子中的胚是由胚珠发育来的
D.芝麻油主要来自种子中的胚
【答案】B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从植物的传粉、开花、结果切入解答。
【解答】A: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因此芝麻花的子房发育为芝麻的果实,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胚珠将来发育成种子,而芝麻果实中有多粒种子,因此芝麻花的子房里有多个胚珠,B符合题意;
C: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C不符合题意;
D:滴滴飘香的芝麻油主要来自种子中的子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2七下·杭州月考)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所示,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眼是因为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解答】A.图①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的成像情况,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即题图③所示矫正原理图;图②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即题图④所示矫正原理图。故选B。
故答案为:B
3.(2022七下·萧山期中)古人早就对自然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记载。下列有关记载和相应科学本质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疑水浅"一一光的折射现象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空气(气体) 和水(液体)都能传声
D.“宝钗好耀目,明镜可鉴形。”说明了珠宝首饰是光源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源;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折射,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彩霞发出的光线在湖面发生反射,从而在水面里成虚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池底发出的光线,从水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虚像成在实际位置上方,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人说话的声音,首先通过空气传播,再通过水传播到达鱼附近,从而惊走鱼群,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珠宝首饰自己不会发光,它反射其它物体发出的光,则不是光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0八上·萧山开学考)图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当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在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此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还会发生折射, 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正确,C错误;
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在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此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还会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D错误。
故选A。
5.(2021七下·温州期末)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以下对各光线判断正确的是(  )
A.b是入射光线,a是反射光线 B.a是入射光线,b是反射光线
C.c是入射光线,b是折射光线 D.b是入射光线,c是折射光线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①通过入射点作垂直与分界面的法线,比较可知,∠1=∠2,那么a、b应该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则剩余的c肯定是折射光线。
②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法线两侧”可知,a应该为入射光线,b应该为反射光线。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6透镜和视觉(4))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能调节瞳孔大小
B.结构2过度变凸,则看不清近处物体
C.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
D.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视觉、近视眼的特点.可以从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成因特点和视觉的形成方面来切入。图示中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
【解答】A.结构1是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虹膜中央有瞳孔,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故不符合题意;
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的物体,故不符合题意;
C.结构3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因此视网膜是物像形成的部位.故符合题意;
D.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1七下·庆元期中)下列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输卵管和子宫
B.被结扎了输精管的男子失去了生殖能力,但能维持第二性征
C.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
D.人的生长发育开始于胚胎
【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男女生殖系统中最主要的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吸收营养物质进行胚胎发育,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A: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输卵管和子宫,正确。
B:被结扎了输精管的男子失去了生殖能力,但能维持第二性征,正确。
C: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正确。
D: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且受精卵的发育开始于输卵管,错误。
故选D。
8.(2020七下·余杭期末)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先进行甲组实验,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进行乙组实验,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放在空气中数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甲组
乙组
A.甲组实验中仍保鲜的是B瓶
B.甲、乙两组所控制的变量都是空气
C.数日后,乙组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了
D.该实验证实了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解答】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先进行甲组实验,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B瓶的肉汤变质是由于不作处理,肉汤中原先存在的细菌繁殖导致的肉汤变质,接着,进行乙组实验,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放在空气中数日,由于将瓶颈打断,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内导致肉汤的变质,C符合题意。
故选:C
9.(2019七下·江干期中)下列有关人的生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的生殖是从生殖细胞的形成开始的
B.睾丸和卵巢既能产生生殖细胞,又能分泌性激素
C.胎儿体内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直接相通的
D.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卵黄,它提供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 睾丸,它能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 ,它能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性激素。 卵细胞中有卵黄,它提供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解答】A: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女性的生殖细胞是卵子,当两者结合成受精卵时就能发育成新个体。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 睾丸,它能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 ,它能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性激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胎儿体内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不直接相通,而是通过胎盘与脐带进行物质交换的, C错误,符合题意;
D: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卵黄,它提供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上提高2cm,铅笔的像也会向上提高2cm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将不能成完整的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⑤上下不变,左右相反。
【解答】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的大小等于无得大小,则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物体不移动,铅笔的像不动,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与镜子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即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的像也将逆时针转过45°,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11.(2020七下·衢州期中)一束激光以入射角i=45°照射液面,其反射光在固定的水平光屏上形成光斑B,如图所示,如果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光屏上向右移动了2cm,则可判断液面可能(  )
A.上升了1cm B.上升了 cm C.下降了 cm D.下降了1cm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对液面的高度变化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如下图所示:
因为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DE=BC=2cm;
因为两条法线都与水面垂直,
所以两条法线相互平行;
那么∠DGF=∠i=45°;
因为∠DGF=∠EGF=45°,
所以△DG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因为GF与DE垂直,
那么GF为斜边DE的中线;
那么GF=。
因此可判断液面可能下降了1cm。
故选D。
12.某人手持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 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0m,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由此可知这棵树的高度约为 (  )
A.4.0m B.4.5 m C.5.0 m D.5.5m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利用光路可逆,结合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对应的光路图,然后通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计算出树的高度。
【解答】设树高为 H,树到镜的距离为 L,如图所示是恰好看到树时的反射光路图:
由图中的三角形可得、=,即 人离树越远,视野越开阔,看到树的全部所需镜面越小,同理有
以上两式解得:L=29.6m,H=4.5m。
故选B。
13.(初升高名牌一级重点高中科学招生训练卷模拟训练卷(一))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发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如镜面垂直.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平面镜MO和NO中分别作出P的像A和B,A又在NO平面镜中成像,B又在MO平面镜中成像,两个像重合,物体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间,我们在平面镜中能看到三个像.
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过程中,像C被物体P阻挡,照相机不能照到像C,能照到物体P的黑面,能照到A像、B像,并且AB像是对称的.
【解答】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物体P在平面镜MO中的像A,对于球的黑白两部分,要作黑白分界线直径的像来确定。
同理作物体P在平面镜NO中的像B。
像A在平面镜NO中成像,像B在平面镜MO中成像重合得到像C。
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只能照到物体P的黑面,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
如图,
故选D。
14.(2023·鄞州模拟)如右图,小敏在家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墙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墙上所成的烛焰像是虛像
B.手和透镜的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大小不变
D.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实像与虚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A、墙相当于光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A错误;
B、手和透镜的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B错误;
C、若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会变小,C错误;
D、图中, 蜡烛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由于光路可逆,所以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该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①在凸透镜成像中,光路是可逆的。
②当u>2f时,f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不成像;
当u③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实例:瞄准、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等。
15.(2020八下·海宁月考)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70°,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与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40°或80° B.40°或 120°
C.80°或120° D.160°或80°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70°,所以入射角为90°-70°=20°。
①若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左侧射入,并且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则入射光线平面镜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所以反射角也为6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60°=120°;
如下图所示:
②若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右侧射入,并且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则入射光线平面镜的夹角为110°-40°=70°,则入射角为90°-70°=20°,所以反射角也为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0°+20°=40°。
如下图所示: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1.2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3)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是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4)在一般情况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从而形成听觉。
【解答】A.敲打瓶子发出的声音,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传播时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发声体是瓶中的空气柱。A瓶中水面最高,而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大,因此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发声体是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D中的水最少,水和瓶子的整体质量最小,振动频率最大,音调最高,故C错误;
D.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17.(2022七下·萧山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刘清晰的像
D.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4)根据成像特点确定焦距范围,将40cm刻度时的物距与焦距近小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50cm-15cm=35cm,像距v=70cm-50cm=20cm。因为像距小于物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35cm>2f,则f<17.5cm,故D错误符合题意;
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此时物距u=10cm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8.(2020·江北模拟)目前有的国家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试管婴儿”,其培育过程可选用如图所示的技术路线,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
B.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捐献者的卵细胞
C.早期胚胎需植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
D.“三亲试管婴儿”的培育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A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
【解析】【分析】试管婴儿又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具体地说是借助内窥镜或在B超指引下,从患有不孕症妇女的卵巢内取出成熟的卵子,将精子、卵子一起放入试管,体外培养三天左右,使卵子受精,然后再在B超监视下将其送到母亲子宫,使之逐步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可见该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仍然是有性生殖。
【解答】A、试管婴儿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仍然是有性生殖.A符合题意。
B、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捐献者卵细胞的细胞质(卵黄),B不符合题意。
C、试管婴儿又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早期胚胎需植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C不符合题意。
D、“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和父亲的精子,而不仅仅是来自母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2019七下·长兴期中)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人激光笔
B.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水面上升,入射点会向左移动,那么折射光线会随着一起向左移动,光斑自然向左移动,故A正确;
B. 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入射点向右移动,折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自然向右移动,故B错误;
C.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入射点向右移动,光斑向右移动,故C错误;
D. 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那么折射角也增大,折射光线向右移动,光斑向右移动,故D错误。
故选A。
20.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
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 A.由图可知,在a点或e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 =0,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图可知,人在b、d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故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1,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c点时,c会通过两个镜面成两个虚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2,n= 0,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f点时,在平面镜的背面,不会成像,即m=0,n=0,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28分)
21.(2019七下·江干月考)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来的。(均选填“空气”、“水”或“水管”)
【答案】水管;空气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水管传播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来的。
故答案为:水管;空气
22.(2023九上·瑞安开学考)科学兴趣小组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组内三人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
小明的方案: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u=f和u=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
小红的方案:在小明的基础上,再把蜡烛放在u>2f和f小方的方案:把点燃的蜡烛从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
(1)以上三种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选填“小明”“小红”或“小方”)的方案。
(2)为了模拟远视眼的矫正,小明将两只凸透镜装在了光具座上(如图甲),其中2号凸透镜相当于图乙中人眼球结构中的   。
【答案】(1)小方
(2)晶状体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2)根据人眼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1)小明和小红的方案都是将蜡烛分别放在两个位置,只能得到两组数据,数据太少,且采集的不够全面。而小芳的方案中,让蜡烛从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时,会不断采集成像情况,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会更加科学。
(2)根据甲图可知,蜡烛相当于物体,透镜1相当于眼镜,透镜2相当于眼球中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球中的视网膜。
23.(2021七下·嵊州期末)材料:历史上蘑菇等真菌曾被归类于植物界,后来由于其在营养方式和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被单独归类为真菌界。最近,科学家发现真菌的遗传物质与动物遗传物质的相似性超过了植物。
(1)如图所示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    。(选填“出芽生殖”或“分裂生殖”)
(2)真菌与绿色植物在营养方式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真菌细胞缺少   。(填写细胞结构)
(3)根据材料可初步推测,与真菌亲缘关系更近的是   (选填“动物”或“植物”)。
【答案】(1)出芽生殖
(2)叶绿体
(3)动物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酵母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大液泡,没有叶绿体,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
【解答】(1)图中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2)真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绿色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液泡、叶绿体、细胞质,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它的作用是使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正常进行,同时制造有机物,这是植物的营养方式,而真菌细胞缺少叶绿体,它是需要寄生在食物中能大量繁殖,因此真菌与绿色植物在营养方式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真菌细胞缺少叶绿体。
(3)在历史上,真菌曾被植物学家认为是一类植物,但是,最近科学家以分子技术发现真菌的DNA与动物的DNA十分相似,说明它与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故答案为:(1)出芽生殖(2)叶绿体(3)动物
24.(2021九上·温岭竞赛)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个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答案】(L-d)/2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要使平面镜宽度CD最小,必须: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AM=BM,AO=BO,CQ=DQ,CN=DN,BD=AC,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解答。
【解答】用左眼看右边的,用右眼看左边的。如图所示:
(绿橙部分的长度即所求的平面镜宽度)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AM=BM,AO=BO,CQ=DQ,CN=DN,BD=AC,
由图可知,四边形BDAC为矩形,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则EF=QP=DG=d,
OP是△BFG的中位线,;
又因为OP=OQ+QP,AC=BD=L,
所以OQ=OP-PQ=(BD+DG)-PQ=(L+d)-d=。
25.(2020七下·拱墅开学考)如图是植物的两种不同生殖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a、b两部分的   紧密结合。
(2)图②是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   过程,该过程中c与d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将发育成种子的   。
【答案】(1)形成层
(2)受精;胚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解答】(1)图①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a、b两部分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这是确保接穗成活的方法 。
(2)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后受到柱头黏液的刺激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而该过程中c与d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将发育成种子的胚。
故答案为:(1)形成层(2)受精;胚
26.(2023·宁波模拟)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军事冲突。小科周末回家时看了一些相关视频,在一枚导弹落地爆炸的视频中,小科发现一个现象:视频中显示远处导弹落在建筑物后方,瞬间就发出了闪光,照亮了天空,但是爆炸声音却是过了一会才响起。
(1)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科想起过年时放鞭炮,看到火光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这是因为   。
(3)导弹落在建筑物后方,视频拍摄者却能看见闪光照亮天空,这是因为光照射到了空气中的尘埃,发生   现象。
【答案】(1)大于
(2)距离较近,看见闪光和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较短,人体无法分辨
(3)反射(漫反射)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接近于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当光从一种介质打到另一种介质上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反射;
【解答】(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距离较近,看见闪光和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较短,人体无法分辨 ,所以过年时放鞭炮,看到火光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
(3)当光从一种介质打到另一种介质上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反射;所以导弹落在建筑物后方,视频拍摄者却能看见闪光照亮天空,这是因为光照射到了空气中的尘埃,发生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1) 大于 (2) 距离较近,看见闪光和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较短,人体无法分辨 (3) 反射(漫反射)
27.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不同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2)眼睛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3)如图的眼睛存在哪类视力问题?哪种透镜能对它进行矫正?   、   。
【答案】(1)C
(2)D
(3)近视眼;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掌握眼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眼的矫正办法。
【解答】(1)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故选C;(2)正常眼睛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故选D;(3)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到了视网膜的前方,说明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是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28.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CD为光屏。 它们均竖直放置,在离平面镜 N端正前方,位于MN、CD 中点处有一激光源S。 现S点发出一束光线向镜面入射,当光线的入射点从 N点单向移动到M点时,测得反射光在光屏 CD上的移动速度是3m /s,则入射光的入射点沿镜面移动的速度是   m/s。
【答案】1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设光斑在MN上的速度为v,光斑在CD上的速度为v1,根据图片分析光斑在CD上扫过的长度与在MN上扫过长度的数量关系,最后根据时间相同推测二者速度的关系即可。
【解答】如图所示,作S在平面镜MN 中的像 S ,连接 S C,与MN交于点B,
由题意“位于MN、CD中点处有一激光源 S”可知,;
则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设光斑在 MN上的速度为v,光斑在CD上的速度为v ,
由反射光在光屏CD上的移动速度是3m /s可知,光斑在CD上扫过的长度是在MN 上扫过长度的3倍,由于时间相同,则3vx=v y,
解得 v =1m/s。
29.(2021九上·温岭竞赛)如图所示,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上方竖直放置一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会成   个实像,   个虚像。
【答案】2;2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即可。
【解答】(1)由题知,凸透镜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首先可以确定点光源S在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处可以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1,这个实像又可以通过平面镜成一个虚像S2(平面镜成像);
(2)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可以成一个虚像S3,形成的这个虚像S3(相当于一个发光点)又可以通过凸透镜再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4(因S3在两倍焦距处的正下方,且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由于通过S4的光线不能被平面镜反射(或不能再射向平面镜),所以S4不能在平面镜中再成一个虚像;
所以,会出现两个实像,两个虚像,即S能成四个像。如下图所示:
3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2章 专题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两次所成的像都是   立的,P位于A的   侧,上述过程中光屏是向   侧移动的,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   。
【答案】倒;右;右;55~60 cm(不包括两端)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都能成在光屏上,但是分大小,且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异侧;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像的变化;
(3)根据凸透镜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规律分析即可。
【解答】(1)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此时物距u>2f;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此时物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此可知,两次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
(2)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异侧,所以P位于A的右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上述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即光屏是向右侧移动的。
(3)蜡烛放在A处时,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透镜应在50 cm右边。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物距f<u<2f,此时透镜应在55~60 cm的刻度范围内。综上分析可知,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为55~60 cm(不包括两端)。
31.(2022八下·海曙竞赛)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ab、cd是从同一点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若ac=20cm,则光源的位置在平面镜上方   cm处;若将平面镜向下平移3cm,则对应同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ab向   (填“左”或“右”)平移了   cm。
【答案】;左;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几何知识求出光源的位置。
(2)根据几何知识求解作答。【解答】(1)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a、Sc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caS是入射角的余角,∠baM是反射角的余角,
所以,∠caS=∠baM=60°,
同理,∠Sca=∠dcN=30°,
所以在△aSc中,∠aSc=90°,
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关于镜面的对称可知:
在△aS′c中,∠aS′c=90°,∠acS′=30°,
根据几何知识可知:,
因为SS'⊥MN,在△aOS′中∠aOS′=90°,∠OaS′=60°,∠OS′a=30°,
所以,
由勾股定理知:S′O2=S′a2-aO2,
所以。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Sa=Sa'=10cm;
若将平面镜向下平移3cm,如图:
即OO'=3cm,;
在△a'O'S和△aOS中,aO∥a'O';
所以△a'O'S∽△aOS,
则;
所以:;
解得:;
因为∠O'Sa'=30°,
所以:a'O'=a'S×=
那么反射光线ab向左平移的距离:。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6分)
32.(2020七下·仙居月考)成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2)正确调节光屏后,在如图所示位置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清晰的实像;
(3)在实验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移动适当距离;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1)下
(2)放大
(3)左
(4)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在同一高度,将光屏的中心与其进行比较,确定移动的方向即可;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4)根据凸透镜成虚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光屏的中心在蜡烛火焰和凸透镜中心所在直线的上面,因此应将光屏向下调整;
(2)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因此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在实验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那么像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必须减小像距,即需将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
(4)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且像距大于物距,故选B。
33.(2016七下·杭州期中)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 “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3)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 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   ;
② 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   ,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③ 移动蜡烛    (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   。
【答案】(1)B
(2)不能
(3)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重合;A;相等;垂直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①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2)法线是指垂直于界面的直线;(3)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确定确定像的位置,运用了替代法.要比较像与物距离的关系,需借助刻度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2)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3)①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一只蜡烛,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来代替像,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②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A,重做实验,未点燃的蜡烛处在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点燃的蜡烛和未点燃的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通过分析可知,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34.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⑴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
⑵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0 13.0 缩小
2 30.0 18.0 缩小
3 20.0 20.0 等大
4 15.0 30.0 放大
5 12.0 50.0 放大
根据以上情况:
(1)该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 60 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v为____。
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
(3)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5)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答案】(1)10.0
(2)A
(3)大于
(4)C
(5)左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u=v=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4)首先分析注水后对光线会聚能力的变化,进而确定像距的变化和大小变化即可。
(5)根据眼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拿走眼镜后像距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u=v=2f=20cm,解得:f=10cm;
(2)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此时u>2f,则f(3) 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 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则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
(4)向水透镜加水后,透镜的会聚能力增强,因此像距减小,因此光屏向左移动。由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所以成的像变小,故选C。
(5)近视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则放入眼镜后像距变大。拿走眼镜后,光线比原来会聚,则像距减小,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四、解答题(第35,36,37题每小题2分,第38题每空1分,共16分)
35.(2023七下·嵊州期中)(1)在图中,F1为凸透镜焦点,F2为凹透镜焦点。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再由凹透镜射出的完整光路。
(2)如图是经过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标出光源S的位置及对应的两条入射光线(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答案】(1)
(2)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据此确定像点的位置,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发光点的位置,最后画出入射光线即可。
【解答】(1)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如下图所示:
(2)①将反射光线AB和CD反向延长,二者的交点S'就是光源S所成的像;
②通过像点S'作镜面的垂线,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上方这条直线上找到发光点S;
③连接SA和SC,就是对应的两条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6.(2018-2019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2 走向成熟 同步练习)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如体重增加、身高变长等。表格中的数据是某同学10岁~17岁的身高数据:
10岁 11岁 12岁 13岁 14岁 15岁 16岁 17岁
142厘米 143厘米 145厘米 147厘米 150厘米 158厘米 165厘米 174厘米
根据表格,你认为:
(1)该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呢?
(2)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答案】(1)(一般来讲)男生
(2)在14到17岁之间身高增长迅速。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和青春期身体变化的最大特点等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1)青春期最明显的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一般来说,女孩在10-12岁进入青春期,男孩在14-17岁进入青春期;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可知:13-17岁,身高的增长非常的明显;据此判断该数据一般为男生的数据;
(2)通过对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l4到17岁之间身高增长迅速;10-14岁之间身高增长的较慢;
故答案为:(1)(一般来讲)男生;(2)在14到17岁之间身高增长迅速。
37.(2019七下·江干月考)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高崖,他大喊一声,历时五秒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此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听到声音时离高崖多远?
【答案】(1) 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
(2) 他喊时到高崖的距离:;
听到声音时离高崖的距离:。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当汽艇静泊在水面时,它离高崖的距离就是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即:;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那么5s内汽艇行驶的距离与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正好是他喊时到高崖距离的2倍,即高崖距离;听到声音时到高崖的距离等于他喊时的距离与汽艇行驶路程的差,即。
38.(2023七下·金东期末)三棱镜是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金用红光以一定角度斜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如图1所示。改变斜射角度,光路如图2、图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折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
(2)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
(3)了解了小金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金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金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4)小金还利用三棱镜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得到红上紫下的彩色光带。为什么是红上紫下而不是紫上红下排列?小金经过思考,发现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   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
【答案】(1)大于
(2)底面BC
(3)会聚
(4)红光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
(1)光从空气折射向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折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向哪个方向偏折;
(3)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
(4)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
【解答】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折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都向底面BC偏折;
(3)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
(4)这是因为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故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红光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
故答案为:(1)大于;(2)底面BC;(3)会聚;(4)红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