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期中测试拔高培优系列训练卷二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8·慈溪)下列有关物品保存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种子入库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目的是降低含水量,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和避免种子发芽、霉变②蔬菜保鲜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低温、低氧、干燥③用自来水洗净的鸡肉置于一包装袋中并抽成真空,不冷冻也可保持数年不变质④天然织物保存特别需要防潮,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蛋白质,一旦受潮,衣物上就会有霉菌等寄生微生物出现A.1种 B.2种 C.3种 D.4种2.(2019七下·诸暨期中)传统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它能将灯泡发出的光线接近于平行光射出。目前有一种新型的笔形手电筒,如图所示,它没用反光装置同样能使手电筒发出的光线集中射出,这是因为它使用的灯泡尖端玻璃很厚、呈半圆形,其作用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凹面镜3.(2023七下·杭州月考)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④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A.①②③④正确 B.②正确,①③④错误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③正确,①②④错误4.(2021七下·台州月考)许多不同品种的桃树生长在一个果园里,开花时相互传粉, 但这些果树年年照样结着各 自口味不同的果实,不会因互相传粉而改变口味,原因是( )A.只传粉而没有受精B.桃子的雌蕊不接受其它品种植物的花粉C.传粉受精但没有改变种子的遗传物质组成D.传粉受精并不改变果实的果肉细胞的遗传物质组成5.(2021·普陀模拟)如图所示是一个魔术箱,魔术箱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使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发现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下面几种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是( )A. B.C. D.6.(2022七下·浙江期中)浙江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鱼类的一生离不开水,在水中受精,也在水中发育B.自然条件下,水稻在春末夏初播种,属于有性生殖C.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成虫时期吐丝作茧D.为提高桑叶产量及综合利用率,可摘除桑树的顶芽7.把带芽的马铃薯块栽到土壤中,培育成新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出芽生殖 B.营养生殖 C.有性生殖 D.分裂生殖8.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如图所示,则 S在镜中的像S' ( )A.以速度 v水平向右移动 B.以速度 v水平向右移动C.以速度 v沿 SS'连线向S移动 D.以速度 v沿SS'连线向S移动9.(2020七下·衢州期中)一束激光以入射角i=45°照射液面,其反射光在固定的水平光屏上形成光斑B,如图所示,如果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光屏上向右移动了2cm,则可判断液面可能( )A.上升了1cm B.上升了 cm C.下降了 cm D.下降了1cm10.(2019八下·余姚月考)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一小球向右作匀速运动,桌上放置一面与桌面成45°角的平面镜,关于镜中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向左作匀速运动 B.像向右作匀速运动C.像向上作匀速运动 D.像向下作匀速运动11.(2021八上·温岭月考)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时,某同学首先使发光点S、凸透镜L和光屏P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其次当他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图中MN为光具座的标尺即刻度尺),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然后他再用一烛焰S′在图示位置上取代发光点S。这时,如要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以下几种操作中哪一种不能达到目的 ( )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和光屏P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12.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A.1次 B.2次 C.3次 D.4次13.(2018·绍兴模拟)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发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深色,右半部分为浅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A B.B C.C D.D14.(2019七下·绍兴期中)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B.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 5cmC.甲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D.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15.(2017七上·乐清期中)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和S点重合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16.如图所示,两平面镜垂直放置,某光线PA以入射角α入射到镜面M上,经平面镜M和N 两次反射后,反射光线 BQ与PA平行。现将两平面镜以过O点且垂直于纸面的直线为轴同时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β(β<α),假设镜面足够大,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17.(2020七下·鄞州期末)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的大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瓶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乙瓶中的蜡烛燃烧(如图)。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下列哪项结论?( )A.种子萌发消耗氧气B.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C.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D.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水18.一个身高为h(可看成眼睛到地面的高度)的人面对竖直墙站立,身后有一棵高为 H 的树,人到墙和人到树的距离相等,在墙面上挂一面镜子,为了使人能从镜子中看到树的最高点,则平面镜的最高点离地面的最小高度是 ( )A. B. C. D.19.采取以下措施对塑料大棚蔬菜产量影响最小的是( )A.适当提高氧气浓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C.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20.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的夹角为60°,OP为角平分线,某人站在P点,则平面镜M 内此人所成的像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5个 D.6个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1 分)21.下面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22.(2018七下·绍兴月考)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科学家已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节水节肥的“绿色超级水稻”,并在一些地方推广种植。水稻稻穗中的一粒粒稻谷其实是水稻的果实,它是由水稻花中的 发育来的。23.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 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 (填“能”或“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这朵花呈 色。24.(2023七下·海宁期中)如图1所示为女性的生殖系统,产生卵细胞的场所是 ,(填结构名称,下同)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 ,受精卵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下移,早期胚胎附着于 时,女性怀孕,即妊娠。如图2所示为卵巢和睾丸随年龄的发育情况。我们读图可知A为 的发育情况。25.(2022七下·新昌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学习了绿色植物的一生后,画出了几种常见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应的图。(1)图乙中的①转绿前,种子萌发过程中消耗的有机物来自图甲中 (选填序号)(2)丙图6中的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 。(3)丁图枇杷里面有三粒种子,说明子房内有三个 。26.(2022九下·舟山月考)(1)小江将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放在电子秤的塑料盘内,称得的质量如图甲,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玻璃棒的正上方(未接触),称得的质量如图乙,该现象可以说明异种电荷相互 。(2)小江往热熔枪中(如图丙)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发现塑料逐渐变软变稀。可见,塑料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小江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丁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7.(2021七下·金华月考)“短柄樱桃”味美多汁,是我国的四大名品之一。现在的“短柄樱桃”是在原来“长柄樱桃”的基础上通过嫁接技术栽培出来。(1)通过嫁接技术栽培出“短柄樱桃”的繁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2)如图所示为嫁接过程的示意图,则作为接穗的A应是 (填“短柄”或“长柄”)樱桃的枝条,才会繁殖出“短柄樱桃”来。28.(2021七下·滨江期中)如下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字母)。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3)如图3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可以产生声音,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声音音调从低到高是依次 。(4)向保温瓶内注水时,随着水的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或“变低”),听到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29.(2018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一碗底B处放一硬币,然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能看到硬币的像于E处,若用激光笔从A点向 (选填“C或B或E或D”)处照射,可以刚好照射到硬币,若继续加水至满,则从A处看到的硬币的像将 (选填“变高”或“变低”或“不变”)30.如图所示是法国菲索设计的测光速装置,他在世界上第一个测出了地面上的光速。 光源S 发出的光被毛玻璃片(也能透过光线)反射后,穿过齿轮A 的齿隙(如图中 P),然后经过相当长的距离AB,从B处的平面镜M沿原路反射回来,仍然通过齿隙P 而被观察到。若齿轮以某一转速转动时,从P穿出的光线恰被齿1挡住,从Q穿过的光线返回时恰被齿 2 挡住,这时观察者便看不见光线。 如果齿轮的齿数为Z,每秒钟转n转,AB距离为L,由这个实验测得光速的表达式是 。31.(2023·柯桥模拟)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如图丙中的 (填序号)。(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32.如图所示,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在平面镜前45cm处有一与平面镜平行放置的平板ab,在ab靠镜面的一侧有 一点光源S,现要在离平面镜 5cm 的PQ虚线上的某一处放一平行于平面镜的挡光板,使反射光不能照射 ab 板上的 AB 部分,已知SA=45 cm,AB=45 cm,则挡光板的最小宽度CD是 cm。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1分))33.(2020七下·吴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②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34.(2022七下·余杭期中)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在实验前,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时小阳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摘下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靠近透镜,如图),要使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如何移动光屏?答: (填“靠近透镜”或“远离透镜”)。(2)在这个实验中如果不及时调整,随着蜡烛的消耗,光屏上像的位置将变化,若要使烛焰的像还成在光屏中央,如果只调节凸透镜,应把凸透镜 (填“向上”或“向下”)调节适当高度。(3)实验中某同学用书挡住了透镜的上半部分,观察到光屏上的像 。35.(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2)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3)由于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 调(选填“上”或“下”)。(4)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处(填“A”或“B”或“C”)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四、解答题(第36,37,38题每小题2分,第39题4分,共18分)36.如图所示的简易仪器能够直接测定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能力的强弱。使用时,调节可调支座,使水平液泡处在中央位置。向球壳内注入待测液体至图中的水平虚线处。闭合微型激光发射器开关,激光通过液体射向球心O,经液面折射后射向刻度尺上的P点。(1)为便于刻度的划分和标注,将激光与竖直面的夹角设定为30°。经液面折射后,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2)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则激光经液面折射后会射向刻度尺上的 (填“R”或“S”)点附近。37.(2021七下·吴兴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 s﹣1)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2)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3)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38.(2019七下·江干期中)如图,把一支钢笔放在玻璃砖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钢笔错位了”,这其实是光的折射现象。(1)请作出光线经过玻璃砖的的光路图。(2)证明经过两次折射后的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39.用两块平面镜做成如图所示的潜望镜,两平面镜中心的距离为 L,现在用此潜望镜观察正前方一物体AB,那么人从潜望镜中看到AB 的像与物体AB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作图并说明)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种子的萌发;食物的保存【解析】【分析】(1)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2)食物保存目的是要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保持原来的水分等。(3)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解答】种子入库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有利于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和避免种子发芽霉变故①正确;果蔬的保鲜一般选择0℃以上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而 干燥,故②不正确;用自来水洗净的鸡肉置一包装袋中并抽成真空,不冷冻的条件仍有一些厌氧型细菌可以生长,不能长期保存,故③错误;因为“一旦受潮,衣物上就会有霉菌等寄生微生物出现”不正确,因为霉菌营腐生生物而不是寄生生物,故④错误。故选A。故答案为:A2.【答案】B【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解答】灯泡尖端玻璃很厚、呈半圆形,那么它中间比边缘厚,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3.【答案】B【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相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答】①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所以①是错的;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②正确;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所以原理不相同,③错误;④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其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D【知识点】花的结构【解析】【分析】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只有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的雌蕊传粉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解答】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产物,由花粉和胚珠双方的基因组成,并不影响子房壁的基因组成。所以,果实的口味不会改变。故选D。5.【答案】D【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判断。【解答】A.上面两个平面镜,下面一个平面镜,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只要摆放角度合适,可以实现光线从一侧到遮光板的另一侧,故A正确不合题意;B.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向中间偏折经过焦点;折射光线经过下面的平面镜反射后,此时的反射光线变成右边凸透镜通过焦点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后与主轴平行,故B正确不合题意;C.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向下偏折;折射光线在下面的平面镜上发生反射,此时的反射光线变成射向右边凹透镜虚焦点的光线,经过这个凹透镜后与主轴平行,故C正确不合题意;D.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应该向上面偏折,而不是向下偏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答案】C【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1)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2)家蚕的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后,要经过3~4次蜕皮,约30天才能长成熟蚕,吐丝结茧,同时成蛹,一周后化蛾,雌、雄蛾交配产卵后便死去。【解答】A.鱼类是在水中受精、水中发育的,故说法正确。B.水稻利用种子进行繁殖,水稻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属于有性生殖,故说法正确。C家蚕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幼虫虫时期吐丝作茧,然后进入蛹期,故说法错误。D.桑树是被子植物,其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故说法正确。故选C。7.【答案】B【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生殖知识解题,生物根据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将生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生殖方式。【解答】解:马铃薯的繁殖是通过其营养器官-茎进行的,是营养生殖,属于无性生殖;故答案为:B。8.【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由此可知物接近镜面的速度等于像接近镜面的速度。【解答】如图所示,作出像点S',平面镜 M 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用时为t,可知 SO=vt.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所以∠S=30°,所以由勾股定理得 移向平面镜的速度为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为S 移向平面镜速度的两倍,即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为 v,方向是沿 SS'连线向S移动。故选D。9.【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对液面的高度变化进行计算即可。【解答】如下图所示:因为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E=BC=2cm;因为两条法线都与水面垂直,所以两条法线相互平行;那么∠DGF=∠i=45°;因为∠DGF=∠EGF=45°,所以△DG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GF与DE垂直,那么GF为斜边DE的中线;那么GF=。因此可判断液面可能下降了1cm。故选D。10.【答案】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作出小球像的位置,然后进行判断即可。【解答】首先将平面镜用虚线延长,然后通过小球作镜面的垂线,接下来在平面镜另一侧根据“物像等距”找到像的位置;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个像的位置,将两个像用虚线连接,如下图:据上图可知,小球的像向上做匀速运动,故C正确。故选C。11.【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当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由此可知S即为焦点,P在两倍焦距左右的位置。。【解答】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物距>2f时,f<物距<2f,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A正确,不符合题意;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当物距=2f时,像距=2f,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B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当物距=2f时,像距=2f; 当物距>2f时,f<物距<2f,以上三种情况光屏P都应向右移,不可能保持不动,C错误,符合题意;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2.【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人耳能够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要间隔0.1s以上,分别计算出三种介质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再得出能够听到几次声音。【解答】声音在铁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时间相关不到0.1s,人耳分辨不出来,只能听到1次声音;故答案为:A。13.【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平面镜MO和NO中分别作出P的像A和B,A又在NO平面镜中成像,B又在MO平面镜中成像,两个像重合,物体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间,我们在平面镜中能看到三个像;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过程中,像C被物体P挡,照相机不能照到像C,能照到物体P的黑面,能照到A像、B像,并且AB像是对称的。图如下: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故答案为:D14.【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平面镜的作用: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 也可以成像;(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的像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的像在2倍焦距之外;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 光屏上不会出现物体的像 , 但从物体的异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透镜越远,光屏上的像离透镜越近 。【解答】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A正确,不合题意;B、甲由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 可以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5cm , B符合题意;C、在甲图中小丁同学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正确,不合题意;D、由乙图可以知道,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 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该虚像经平面镜又可以成与虚像等大的虚像,D正确,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15.【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3)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所以水面在a位置时P点应该在S点的下方。⑵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所以水面在b位置时Q点在S点的上方综上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16.【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 任意入射光线经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总与入射光线平行,所以转动此镜后,反射光线方向不变,结合光的反射定律分析两个镜面上入射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取决于两个镜面上入射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将两平面镜以过O点且垂直于纸面的直线为轴同时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β(β<α)时,入射角变小,于是在ON'镜面上的入射点将远离O点,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将增大。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17.【答案】D【知识点】种子的萌发【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解答】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水。故选:D18.【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设人离墙的距离是s,树离墙的距离为2s,对墙上的镜子作树的虚像,虚像距人的距离为3s,过人的眼睛A点作地面平行 线,与树的虚像交于B点, 设树在镜中的虚像顶为C点,连接ABC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DE,然后即可求得平面镜的 高点离地面的最小高度。【解答】如图所示,设人离墙的距离是s,树离墙的距离为2s,根据平面镜成像作树的虚像,虚像距人的距离为 3s,过人的眼睛A点作地面的平行线,与树的虚像交于 B点;设树在镜中的虚像顶为C点,A、B、C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AB与墙壁交于D,AC与墙壁交于E,底边 BC=H-h。 因为树的虚像与墙壁平行,而人与墙的距离AD为s,人与虚像的距离 AB 为3s,由相似三角形定理,可得 ,所以平面镜的最高点离地面的最小高度为 。故选B。19.【答案】A【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解答】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而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氧气.当增加氧会抑制光合作用,而促进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合成最多的有机物,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分析】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蔬菜的产量也越高.据此可以解答本题.20.【答案】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别在两个镜面中找到像的位置即可。【解答】P 在M、N中分别成像A、B,同时P在M 中所成的像A会在N 中再次成像A',P在N中所成的像B会在M 中再次成像B',A'在M中所成的像C和B'在 N中所成的像C'恰好重合,如图所示。即能看到5个像。故选C。21.【答案】3:40;12:05【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解答】(1)如甲图所示,实际的表针位置与它们的像关于12点和6点的连线对称,如下图所示:实际实际为3:40.(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电子表盘的数字与实际数字关于纸面对称,只需将试卷左右翻篇即,如下图所示:实际时间为12:05。22.【答案】子房【知识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结合果实的形成回答,其形成如下表:【解答】水稻谷实际上是水稻的果实,根据被子植物的果实的形成可知,它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故答案为:子房23.【答案】黄;不能;黑【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发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黄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2)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得到蓝色光,蓝色光照到红花上被吸收,则这朵花呈黑色。24.【答案】卵巢;输卵管;子宫内壁;睾丸【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①是卵巢,②是输卵管,③是子宫,④是阴道;【解答】产生卵细胞的场所是①卵巢;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②输卵管; 受精卵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下移,早期胚胎附着于③子宫 时,女性怀孕,即妊娠。从图中可以看出A比B晚发育两年,所以A是男生,B是女生;如图2所示为卵巢和睾丸随年龄的发育情况。我们读图可知A为睾丸的发育情况。故答案为:卵巢、输卵管、子宫内壁、睾丸25.【答案】(1)④(2)胚(3)胚珠【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1)子叶或胚乳提供种子萌发的营养。(2) 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在胚珠中发育。(3)胚珠个数决定种子个数。【解答】(1) 图中植物种子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消耗的有机物来自子叶。(2) 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胚是新植物幼体。(3)一个胚珠发育成一粒种子, 三粒种子,说明子房内有三个胚珠。26.【答案】(1)吸引(2)非晶体(3)10.0【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透镜的光路图;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1)根据天平的示数变化确定橡胶棒和玻璃棒之间力的作用;(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3)根据凸透镜焦距的定义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天平的示数减小,说明橡胶棒对玻璃棒有向上的吸引力,即说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发现塑料逐渐变软变稀,说明它没有熔点,则塑料是非晶体。(3)焦距是从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根据图丁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f=60cm-50cm=10cm。27.【答案】(1)无性(2)短柄【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解答】(1)“短柄樱桃”的繁殖方式中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此属于无性生殖。(2)嫁接是直接把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枝或芽A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B叫砧木,长出的果实的性状是接穗的性状,所以作为接穗的A应是“短柄”樱桃的枝条。故答案为:(1)无性(2)短柄28.【答案】(1)B(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瓶子;丁甲乙丙(4)变高;变小【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解析】【分析】(1)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2)左右两个音叉没有接触,敲打右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从而被左侧音叉接收到,于是左侧音叉也会振动而发声,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跳动起来。(3)一般情况下,发声体越小、越轻、越窄、越薄……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4)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解答】(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类比法,故选B。(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瓶子的振动产生。瓶内的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反之,音调越高,则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列为:丁甲乙丙。(4)向保温瓶内注水时,水引起里面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因为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振动频率越来越低,因此听到声音的音调变高;由于水面升高,水下落的高度减小,因此空气柱振动的幅度减小,则声音的响度变小。29.【答案】E;变高【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 , 会发生折射 , 光线远离法线 , 人逆着光线看去物体的位置会偏高;光路具有可逆性。【解答】据题意可知,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 , 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 ;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得 , 用激光笔从A点向E处射出光束时 , 光线会原路返回 , 即可把铜钱照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以知道 , 他看到的铜钱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高的虚像 ; 加满水后 , 因为入射点升高 , 人眼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 , 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故答案为:E;变高。30.【答案】c=4nZL【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解析】【分析】要测定光速,必须测得 AB 之间的距离和光通过AB距离所用的时间t,而时间很短,必须通过巧妙的方式才能精确测定,这里利用齿轮转动时,光在AB间来回传播的时间与齿轮从P 的中心转到1的中心时间相等来精确测定时间 t,据此分析解答。【解答】因齿轮每秒钟转n转,则转一周用的时间为s,齿轮齿数为 Z,则转一齿用的时间为s;从P的中心转到1的中心为半个齿,所以从P的中心转到1的中心所用的时间为,在这段时间内,光线通过的距离为2L,所以光速为。31.【答案】(1)放大(2)C(3)靠近【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2)根据(1)中的情形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再将物距与焦距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即可。(3)根据远视眼镜对光线的作用确定像距的变化即可。【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为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即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f2f,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那么得到:f<15cm<2f时,60cm>2f,解得:7.5cm(3)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放入远视眼镜后,光线比原来会聚,则像距减小,因此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32.【答案】15【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作点光源S的像点S′,连接S′A、S′B分别交MN于C、D,交PQ于F、H,再连接SC、SD,分别交PQ于E、G,如图4所 示。使反射光不能照到ab板上的AB部分,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解答】①认为只要把能照到ab板上的AB 部分的反射光遮挡住就行,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为图中的线段 FH,根 据△S’FH△S’AB,有| 即 = ,解得:FH=25cm;②认为只要把能照到ab板上的 AB 部分的反射光相对应的入射光遮挡住就行,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为图中的线段 EG,根据△SEG△SCD,有||解得: EG=20cm。③挡光板的最小宽度应该取以上两种想法的公共部分,即图中的线段 FG,再根据△CEF∽△CSA,有解得:EF=5cm,所以FG=EG-EF=20cm-5cm=15cm。 33.【答案】(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2)平均值(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4)双层【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分析】1、根据机械能的转化可知,步骤 ② 中的操作应该是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3、实验原理:橡胶球敲击玻璃板,玻璃板振动将玻璃球弹开;4、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玻璃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小,反之大。【解答】(1)橡胶球从高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要使撞击的力度相同,势能要相同,所以可从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据此可知他的操作是: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实验中进行了多次测量,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方法,所以 表格中的“▲”处内容 是:平均值;(3)由实验的原理可知,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4)表格数据反映出,双层玻璃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同样力度撞击时双层玻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就小。 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双层玻璃。故答案为:(1)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34.【答案】(1)远离透镜(2)向下(3)变暗【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眼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像距的变化,从而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像的移动方向与凸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同,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3)透镜被遮住后,它的焦距不会发生改变,即所成像的特点不变。由于会聚的光线减少了,因此所成的像比原来会暗一些,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放入近视眼镜后,所成像的位置会变远,即像距变大,那么光屏应该远离透镜。(2)蜡烛燃烧消耗 ,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根据成像的倒立性可知,此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移动到光屏中央,则像必须向下移动。因为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所以应该把凸透镜向下调节。(3)实验中某同学用书挡住了透镜的上半部分,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暗。35.【答案】(1)投影仪(2)40.0(3)下(4)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进而确定应用情况。(2)根据甲图确定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将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那么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改变。(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倒立”特点确定像的位置变化,然后确定像回到光屏中央的移动方向,最后确定凸透镜的移动方向。(4)将物距和像距比较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和位置,最后判断观察位置即可。【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2)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此时将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光屏上仍然成像清晰的像,即此时物距变成30cm,那么透镜所在的位置为:10cm+30cm=40cm。(3)如果像要回到光屏的中央,那么像需要向下移动,根据“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的规律可知,此时应该把凸透镜向下调节。(4)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u=15cm,则凸透镜的焦距肯定小于15cm。当透镜移到16cm处时,此时物距u=16cm-10cm=6cm,则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于蜡烛在同一侧,因此人眼应该在B处,才能看到蜡烛火焰的像。36.【答案】(1)大于(2)R【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所谓折射能力强,即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更大,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入射角为30°,当激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角大于30°;(2) 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 则激光经液面偏折后,偏离竖直面的角度更大,因此会射向刻度尺上的R附近。37.【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t=s/v=884m÷340m/s=2.6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2.6s-2.43s=0.17s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v=s/t=884m÷0.17s=52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铁【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探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必须控制介质种类相同而改变温度,比较第一列中前两个数据即可;(2)对比表格中空气、水和铜等声速数据得出结论;(3)首先根据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最后根据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最后查阅表格确定金属的种类。【解答】(1)声音在0℃的空气中速度为331m/s,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由此得到: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2)比较空气、水、铜的声速可知: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查阅表格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铁。38.【答案】(1)(2)∵AB∥CD且a⊥AB,b⊥CD∴a∥b∴∠1=∠2∵出路可道∴∠3=∠4∴∠5=∠6∴∠7=∠8∴∠c=∠d【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1)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可根据数学中“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即可。【解答】(1)①光从空气进入玻璃,首先通过入射点作法线a,然后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玻璃里面法线右侧作出折射光线;②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将这条折射光线看作入射光线,通过入射点作法线b,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气里面法线右侧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如下图:(2)如下图所示,∵a和b都是法线,∴a⊥AB,b⊥CD;∵AB∥CD,∴a∥b;∵折射光路可逆,∴∠3=∠2;∵对顶角相等,∴∠1=∠2;∴∠3=∠1;∵a∥b,∴c∥d。39.【答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AB 与其在M 镜中的像A'B'关于M 对称,A'B'对于 M 镜为物,它的像A"B"距O 距离为L+h,所以A"B"距AB水平距离为L【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经过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B处发出的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传入人的眼睛,看到的在上方;A处发出的光线经过两 次反射后传入人的眼睛,看到的在下方;所以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的物体AB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根据题意画出对应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即可。1 / 1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期中测试拔高培优系列训练卷二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8·慈溪)下列有关物品保存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种子入库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目的是降低含水量,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和避免种子发芽、霉变②蔬菜保鲜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低温、低氧、干燥③用自来水洗净的鸡肉置于一包装袋中并抽成真空,不冷冻也可保持数年不变质④天然织物保存特别需要防潮,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蛋白质,一旦受潮,衣物上就会有霉菌等寄生微生物出现A.1种 B.2种 C.3种 D.4种【答案】A【知识点】种子的萌发;食物的保存【解析】【分析】(1)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2)食物保存目的是要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保持原来的水分等。(3)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解答】种子入库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有利于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和避免种子发芽霉变故①正确;果蔬的保鲜一般选择0℃以上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而 干燥,故②不正确;用自来水洗净的鸡肉置一包装袋中并抽成真空,不冷冻的条件仍有一些厌氧型细菌可以生长,不能长期保存,故③错误;因为“一旦受潮,衣物上就会有霉菌等寄生微生物出现”不正确,因为霉菌营腐生生物而不是寄生生物,故④错误。故选A。故答案为:A2.(2019七下·诸暨期中)传统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它能将灯泡发出的光线接近于平行光射出。目前有一种新型的笔形手电筒,如图所示,它没用反光装置同样能使手电筒发出的光线集中射出,这是因为它使用的灯泡尖端玻璃很厚、呈半圆形,其作用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凹面镜【答案】B【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解答】灯泡尖端玻璃很厚、呈半圆形,那么它中间比边缘厚,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3.(2023七下·杭州月考)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④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A.①②③④正确 B.②正确,①③④错误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③正确,①②④错误【答案】B【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相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答】①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所以①是错的;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②正确;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所以原理不相同,③错误;④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其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错误,故答案为:B4.(2021七下·台州月考)许多不同品种的桃树生长在一个果园里,开花时相互传粉, 但这些果树年年照样结着各 自口味不同的果实,不会因互相传粉而改变口味,原因是( )A.只传粉而没有受精B.桃子的雌蕊不接受其它品种植物的花粉C.传粉受精但没有改变种子的遗传物质组成D.传粉受精并不改变果实的果肉细胞的遗传物质组成【答案】D【知识点】花的结构【解析】【分析】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只有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的雌蕊传粉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解答】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产物,由花粉和胚珠双方的基因组成,并不影响子房壁的基因组成。所以,果实的口味不会改变。故选D。5.(2021·普陀模拟)如图所示是一个魔术箱,魔术箱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使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发现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下面几种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判断。【解答】A.上面两个平面镜,下面一个平面镜,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只要摆放角度合适,可以实现光线从一侧到遮光板的另一侧,故A正确不合题意;B.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向中间偏折经过焦点;折射光线经过下面的平面镜反射后,此时的反射光线变成右边凸透镜通过焦点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后与主轴平行,故B正确不合题意;C.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向下偏折;折射光线在下面的平面镜上发生反射,此时的反射光线变成射向右边凹透镜虚焦点的光线,经过这个凹透镜后与主轴平行,故C正确不合题意;D.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应该向上面偏折,而不是向下偏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2022七下·浙江期中)浙江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鱼类的一生离不开水,在水中受精,也在水中发育B.自然条件下,水稻在春末夏初播种,属于有性生殖C.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成虫时期吐丝作茧D.为提高桑叶产量及综合利用率,可摘除桑树的顶芽【答案】C【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1)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2)家蚕的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后,要经过3~4次蜕皮,约30天才能长成熟蚕,吐丝结茧,同时成蛹,一周后化蛾,雌、雄蛾交配产卵后便死去。【解答】A.鱼类是在水中受精、水中发育的,故说法正确。B.水稻利用种子进行繁殖,水稻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属于有性生殖,故说法正确。C家蚕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幼虫虫时期吐丝作茧,然后进入蛹期,故说法错误。D.桑树是被子植物,其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故说法正确。故选C。7.把带芽的马铃薯块栽到土壤中,培育成新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出芽生殖 B.营养生殖 C.有性生殖 D.分裂生殖【答案】B【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生殖知识解题,生物根据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将生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生殖方式。【解答】解:马铃薯的繁殖是通过其营养器官-茎进行的,是营养生殖,属于无性生殖;故答案为:B。8.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如图所示,则 S在镜中的像S' ( )A.以速度 v水平向右移动 B.以速度 v水平向右移动C.以速度 v沿 SS'连线向S移动 D.以速度 v沿SS'连线向S移动【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由此可知物接近镜面的速度等于像接近镜面的速度。【解答】如图所示,作出像点S',平面镜 M 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用时为t,可知 SO=vt.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所以∠S=30°,所以由勾股定理得 移向平面镜的速度为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为S 移向平面镜速度的两倍,即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为 v,方向是沿 SS'连线向S移动。故选D。9.(2020七下·衢州期中)一束激光以入射角i=45°照射液面,其反射光在固定的水平光屏上形成光斑B,如图所示,如果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光屏上向右移动了2cm,则可判断液面可能( )A.上升了1cm B.上升了 cm C.下降了 cm D.下降了1cm【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对液面的高度变化进行计算即可。【解答】如下图所示:因为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E=BC=2cm;因为两条法线都与水面垂直,所以两条法线相互平行;那么∠DGF=∠i=45°;因为∠DGF=∠EGF=45°,所以△DG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GF与DE垂直,那么GF为斜边DE的中线;那么GF=。因此可判断液面可能下降了1cm。故选D。10.(2019八下·余姚月考)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一小球向右作匀速运动,桌上放置一面与桌面成45°角的平面镜,关于镜中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向左作匀速运动 B.像向右作匀速运动C.像向上作匀速运动 D.像向下作匀速运动【答案】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作出小球像的位置,然后进行判断即可。【解答】首先将平面镜用虚线延长,然后通过小球作镜面的垂线,接下来在平面镜另一侧根据“物像等距”找到像的位置;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个像的位置,将两个像用虚线连接,如下图:据上图可知,小球的像向上做匀速运动,故C正确。故选C。11.(2021八上·温岭月考)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时,某同学首先使发光点S、凸透镜L和光屏P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其次当他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图中MN为光具座的标尺即刻度尺),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然后他再用一烛焰S′在图示位置上取代发光点S。这时,如要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以下几种操作中哪一种不能达到目的 ( )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和光屏P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当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由此可知S即为焦点,P在两倍焦距左右的位置。。【解答】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物距>2f时,f<物距<2f,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A正确,不符合题意;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当物距=2f时,像距=2f,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B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当物距=2f时,像距=2f; 当物距>2f时,f<物距<2f,以上三种情况光屏P都应向右移,不可能保持不动,C错误,符合题意;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2.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A.1次 B.2次 C.3次 D.4次【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人耳能够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要间隔0.1s以上,分别计算出三种介质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再得出能够听到几次声音。【解答】声音在铁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时间相关不到0.1s,人耳分辨不出来,只能听到1次声音;故答案为:A。13.(2018·绍兴模拟)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发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深色,右半部分为浅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平面镜MO和NO中分别作出P的像A和B,A又在NO平面镜中成像,B又在MO平面镜中成像,两个像重合,物体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间,我们在平面镜中能看到三个像;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过程中,像C被物体P挡,照相机不能照到像C,能照到物体P的黑面,能照到A像、B像,并且AB像是对称的。图如下: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故答案为:D14.(2019七下·绍兴期中)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B.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 5cmC.甲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D.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平面镜的作用: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 也可以成像;(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的像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的像在2倍焦距之外;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 光屏上不会出现物体的像 , 但从物体的异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透镜越远,光屏上的像离透镜越近 。【解答】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A正确,不合题意;B、甲由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 可以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5cm , B符合题意;C、在甲图中小丁同学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正确,不合题意;D、由乙图可以知道,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 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该虚像经平面镜又可以成与虚像等大的虚像,D正确,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15.(2017七上·乐清期中)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和S点重合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3)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所以水面在a位置时P点应该在S点的下方。⑵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所以水面在b位置时Q点在S点的上方综上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16.如图所示,两平面镜垂直放置,某光线PA以入射角α入射到镜面M上,经平面镜M和N 两次反射后,反射光线 BQ与PA平行。现将两平面镜以过O点且垂直于纸面的直线为轴同时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β(β<α),假设镜面足够大,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 任意入射光线经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总与入射光线平行,所以转动此镜后,反射光线方向不变,结合光的反射定律分析两个镜面上入射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取决于两个镜面上入射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将两平面镜以过O点且垂直于纸面的直线为轴同时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β(β<α)时,入射角变小,于是在ON'镜面上的入射点将远离O点,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将增大。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17.(2020七下·鄞州期末)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的大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瓶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乙瓶中的蜡烛燃烧(如图)。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下列哪项结论?( )A.种子萌发消耗氧气B.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C.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D.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水【答案】D【知识点】种子的萌发【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解答】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水。故选:D18.一个身高为h(可看成眼睛到地面的高度)的人面对竖直墙站立,身后有一棵高为 H 的树,人到墙和人到树的距离相等,在墙面上挂一面镜子,为了使人能从镜子中看到树的最高点,则平面镜的最高点离地面的最小高度是 ( )A. B. C. D.【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设人离墙的距离是s,树离墙的距离为2s,对墙上的镜子作树的虚像,虚像距人的距离为3s,过人的眼睛A点作地面平行 线,与树的虚像交于B点, 设树在镜中的虚像顶为C点,连接ABC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DE,然后即可求得平面镜的 高点离地面的最小高度。【解答】如图所示,设人离墙的距离是s,树离墙的距离为2s,根据平面镜成像作树的虚像,虚像距人的距离为 3s,过人的眼睛A点作地面的平行线,与树的虚像交于 B点;设树在镜中的虚像顶为C点,A、B、C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AB与墙壁交于D,AC与墙壁交于E,底边 BC=H-h。 因为树的虚像与墙壁平行,而人与墙的距离AD为s,人与虚像的距离 AB 为3s,由相似三角形定理,可得 ,所以平面镜的最高点离地面的最小高度为 。故选B。19.采取以下措施对塑料大棚蔬菜产量影响最小的是( )A.适当提高氧气浓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C.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答案】A【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解答】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而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氧气.当增加氧会抑制光合作用,而促进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合成最多的有机物,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分析】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蔬菜的产量也越高.据此可以解答本题.20.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的夹角为60°,OP为角平分线,某人站在P点,则平面镜M 内此人所成的像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5个 D.6个【答案】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别在两个镜面中找到像的位置即可。【解答】P 在M、N中分别成像A、B,同时P在M 中所成的像A会在N 中再次成像A',P在N中所成的像B会在M 中再次成像B',A'在M中所成的像C和B'在 N中所成的像C'恰好重合,如图所示。即能看到5个像。故选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1 分)21.下面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答案】3:40;12:05【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解答】(1)如甲图所示,实际的表针位置与它们的像关于12点和6点的连线对称,如下图所示:实际实际为3:40.(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电子表盘的数字与实际数字关于纸面对称,只需将试卷左右翻篇即,如下图所示:实际时间为12:05。22.(2018七下·绍兴月考)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科学家已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节水节肥的“绿色超级水稻”,并在一些地方推广种植。水稻稻穗中的一粒粒稻谷其实是水稻的果实,它是由水稻花中的 发育来的。【答案】子房【知识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结合果实的形成回答,其形成如下表:【解答】水稻谷实际上是水稻的果实,根据被子植物的果实的形成可知,它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故答案为:子房23.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 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 (填“能”或“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这朵花呈 色。【答案】黄;不能;黑【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发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黄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2)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得到蓝色光,蓝色光照到红花上被吸收,则这朵花呈黑色。24.(2023七下·海宁期中)如图1所示为女性的生殖系统,产生卵细胞的场所是 ,(填结构名称,下同)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 ,受精卵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下移,早期胚胎附着于 时,女性怀孕,即妊娠。如图2所示为卵巢和睾丸随年龄的发育情况。我们读图可知A为 的发育情况。【答案】卵巢;输卵管;子宫内壁;睾丸【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①是卵巢,②是输卵管,③是子宫,④是阴道;【解答】产生卵细胞的场所是①卵巢;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②输卵管; 受精卵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下移,早期胚胎附着于③子宫 时,女性怀孕,即妊娠。从图中可以看出A比B晚发育两年,所以A是男生,B是女生;如图2所示为卵巢和睾丸随年龄的发育情况。我们读图可知A为睾丸的发育情况。故答案为:卵巢、输卵管、子宫内壁、睾丸25.(2022七下·新昌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学习了绿色植物的一生后,画出了几种常见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应的图。(1)图乙中的①转绿前,种子萌发过程中消耗的有机物来自图甲中 (选填序号)(2)丙图6中的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 。(3)丁图枇杷里面有三粒种子,说明子房内有三个 。【答案】(1)④(2)胚(3)胚珠【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1)子叶或胚乳提供种子萌发的营养。(2) 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在胚珠中发育。(3)胚珠个数决定种子个数。【解答】(1) 图中植物种子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消耗的有机物来自子叶。(2) 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胚是新植物幼体。(3)一个胚珠发育成一粒种子, 三粒种子,说明子房内有三个胚珠。26.(2022九下·舟山月考)(1)小江将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放在电子秤的塑料盘内,称得的质量如图甲,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玻璃棒的正上方(未接触),称得的质量如图乙,该现象可以说明异种电荷相互 。(2)小江往热熔枪中(如图丙)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发现塑料逐渐变软变稀。可见,塑料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小江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丁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答案】(1)吸引(2)非晶体(3)10.0【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透镜的光路图;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1)根据天平的示数变化确定橡胶棒和玻璃棒之间力的作用;(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3)根据凸透镜焦距的定义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天平的示数减小,说明橡胶棒对玻璃棒有向上的吸引力,即说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发现塑料逐渐变软变稀,说明它没有熔点,则塑料是非晶体。(3)焦距是从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根据图丁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f=60cm-50cm=10cm。27.(2021七下·金华月考)“短柄樱桃”味美多汁,是我国的四大名品之一。现在的“短柄樱桃”是在原来“长柄樱桃”的基础上通过嫁接技术栽培出来。(1)通过嫁接技术栽培出“短柄樱桃”的繁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2)如图所示为嫁接过程的示意图,则作为接穗的A应是 (填“短柄”或“长柄”)樱桃的枝条,才会繁殖出“短柄樱桃”来。【答案】(1)无性(2)短柄【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解答】(1)“短柄樱桃”的繁殖方式中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此属于无性生殖。(2)嫁接是直接把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枝或芽A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B叫砧木,长出的果实的性状是接穗的性状,所以作为接穗的A应是“短柄”樱桃的枝条。故答案为:(1)无性(2)短柄28.(2021七下·滨江期中)如下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字母)。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3)如图3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可以产生声音,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声音音调从低到高是依次 。(4)向保温瓶内注水时,随着水的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或“变低”),听到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答案】(1)B(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瓶子;丁甲乙丙(4)变高;变小【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解析】【分析】(1)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2)左右两个音叉没有接触,敲打右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从而被左侧音叉接收到,于是左侧音叉也会振动而发声,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跳动起来。(3)一般情况下,发声体越小、越轻、越窄、越薄……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4)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解答】(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类比法,故选B。(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瓶子的振动产生。瓶内的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反之,音调越高,则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列为:丁甲乙丙。(4)向保温瓶内注水时,水引起里面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因为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振动频率越来越低,因此听到声音的音调变高;由于水面升高,水下落的高度减小,因此空气柱振动的幅度减小,则声音的响度变小。29.(2018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一碗底B处放一硬币,然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能看到硬币的像于E处,若用激光笔从A点向 (选填“C或B或E或D”)处照射,可以刚好照射到硬币,若继续加水至满,则从A处看到的硬币的像将 (选填“变高”或“变低”或“不变”)【答案】E;变高【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 , 会发生折射 , 光线远离法线 , 人逆着光线看去物体的位置会偏高;光路具有可逆性。【解答】据题意可知,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 , 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 ;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得 , 用激光笔从A点向E处射出光束时 , 光线会原路返回 , 即可把铜钱照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以知道 , 他看到的铜钱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高的虚像 ; 加满水后 , 因为入射点升高 , 人眼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 , 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故答案为:E;变高。30.如图所示是法国菲索设计的测光速装置,他在世界上第一个测出了地面上的光速。 光源S 发出的光被毛玻璃片(也能透过光线)反射后,穿过齿轮A 的齿隙(如图中 P),然后经过相当长的距离AB,从B处的平面镜M沿原路反射回来,仍然通过齿隙P 而被观察到。若齿轮以某一转速转动时,从P穿出的光线恰被齿1挡住,从Q穿过的光线返回时恰被齿 2 挡住,这时观察者便看不见光线。 如果齿轮的齿数为Z,每秒钟转n转,AB距离为L,由这个实验测得光速的表达式是 。【答案】c=4nZL【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解析】【分析】要测定光速,必须测得 AB 之间的距离和光通过AB距离所用的时间t,而时间很短,必须通过巧妙的方式才能精确测定,这里利用齿轮转动时,光在AB间来回传播的时间与齿轮从P 的中心转到1的中心时间相等来精确测定时间 t,据此分析解答。【解答】因齿轮每秒钟转n转,则转一周用的时间为s,齿轮齿数为 Z,则转一齿用的时间为s;从P的中心转到1的中心为半个齿,所以从P的中心转到1的中心所用的时间为,在这段时间内,光线通过的距离为2L,所以光速为。31.(2023·柯桥模拟)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如图丙中的 (填序号)。(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答案】(1)放大(2)C(3)靠近【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2)根据(1)中的情形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再将物距与焦距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即可。(3)根据远视眼镜对光线的作用确定像距的变化即可。【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为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即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f2f,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那么得到:f<15cm<2f时,60cm>2f,解得:7.5cm(3)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放入远视眼镜后,光线比原来会聚,则像距减小,因此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32.如图所示,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在平面镜前45cm处有一与平面镜平行放置的平板ab,在ab靠镜面的一侧有 一点光源S,现要在离平面镜 5cm 的PQ虚线上的某一处放一平行于平面镜的挡光板,使反射光不能照射 ab 板上的 AB 部分,已知SA=45 cm,AB=45 cm,则挡光板的最小宽度CD是 cm。【答案】15【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作点光源S的像点S′,连接S′A、S′B分别交MN于C、D,交PQ于F、H,再连接SC、SD,分别交PQ于E、G,如图4所 示。使反射光不能照到ab板上的AB部分,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解答】①认为只要把能照到ab板上的AB 部分的反射光遮挡住就行,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为图中的线段 FH,根 据△S’FH△S’AB,有| 即 = ,解得:FH=25cm;②认为只要把能照到ab板上的 AB 部分的反射光相对应的入射光遮挡住就行,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为图中的线段 EG,根据△SEG△SCD,有||解得: EG=20cm。③挡光板的最小宽度应该取以上两种想法的公共部分,即图中的线段 FG,再根据△CEF∽△CSA,有解得:EF=5cm,所以FG=EG-EF=20cm-5cm=15cm。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1分))33.(2020七下·吴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②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答案】(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2)平均值(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4)双层【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分析】1、根据机械能的转化可知,步骤 ② 中的操作应该是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3、实验原理:橡胶球敲击玻璃板,玻璃板振动将玻璃球弹开;4、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玻璃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小,反之大。【解答】(1)橡胶球从高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要使撞击的力度相同,势能要相同,所以可从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据此可知他的操作是: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实验中进行了多次测量,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方法,所以 表格中的“▲”处内容 是:平均值;(3)由实验的原理可知,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4)表格数据反映出,双层玻璃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同样力度撞击时双层玻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就小。 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双层玻璃。故答案为:(1)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34.(2022七下·余杭期中)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在实验前,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时小阳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摘下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靠近透镜,如图),要使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如何移动光屏?答: (填“靠近透镜”或“远离透镜”)。(2)在这个实验中如果不及时调整,随着蜡烛的消耗,光屏上像的位置将变化,若要使烛焰的像还成在光屏中央,如果只调节凸透镜,应把凸透镜 (填“向上”或“向下”)调节适当高度。(3)实验中某同学用书挡住了透镜的上半部分,观察到光屏上的像 。【答案】(1)远离透镜(2)向下(3)变暗【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眼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像距的变化,从而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像的移动方向与凸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同,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3)透镜被遮住后,它的焦距不会发生改变,即所成像的特点不变。由于会聚的光线减少了,因此所成的像比原来会暗一些,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放入近视眼镜后,所成像的位置会变远,即像距变大,那么光屏应该远离透镜。(2)蜡烛燃烧消耗 ,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根据成像的倒立性可知,此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移动到光屏中央,则像必须向下移动。因为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所以应该把凸透镜向下调节。(3)实验中某同学用书挡住了透镜的上半部分,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暗。35.(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2)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3)由于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 调(选填“上”或“下”)。(4)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处(填“A”或“B”或“C”)能观察到烛焰的像。【答案】(1)投影仪(2)40.0(3)下(4)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进而确定应用情况。(2)根据甲图确定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将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那么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改变。(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倒立”特点确定像的位置变化,然后确定像回到光屏中央的移动方向,最后确定凸透镜的移动方向。(4)将物距和像距比较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和位置,最后判断观察位置即可。【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2)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此时将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光屏上仍然成像清晰的像,即此时物距变成30cm,那么透镜所在的位置为:10cm+30cm=40cm。(3)如果像要回到光屏的中央,那么像需要向下移动,根据“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的规律可知,此时应该把凸透镜向下调节。(4)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u=15cm,则凸透镜的焦距肯定小于15cm。当透镜移到16cm处时,此时物距u=16cm-10cm=6cm,则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于蜡烛在同一侧,因此人眼应该在B处,才能看到蜡烛火焰的像。四、解答题(第36,37,38题每小题2分,第39题4分,共18分)36.如图所示的简易仪器能够直接测定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能力的强弱。使用时,调节可调支座,使水平液泡处在中央位置。向球壳内注入待测液体至图中的水平虚线处。闭合微型激光发射器开关,激光通过液体射向球心O,经液面折射后射向刻度尺上的P点。(1)为便于刻度的划分和标注,将激光与竖直面的夹角设定为30°。经液面折射后,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2)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则激光经液面折射后会射向刻度尺上的 (填“R”或“S”)点附近。【答案】(1)大于(2)R【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所谓折射能力强,即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更大,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入射角为30°,当激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角大于30°;(2) 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 则激光经液面偏折后,偏离竖直面的角度更大,因此会射向刻度尺上的R附近。37.(2021七下·吴兴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 s﹣1)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2)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3)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t=s/v=884m÷340m/s=2.6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2.6s-2.43s=0.17s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v=s/t=884m÷0.17s=52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铁【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探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必须控制介质种类相同而改变温度,比较第一列中前两个数据即可;(2)对比表格中空气、水和铜等声速数据得出结论;(3)首先根据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最后根据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最后查阅表格确定金属的种类。【解答】(1)声音在0℃的空气中速度为331m/s,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由此得到: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2)比较空气、水、铜的声速可知: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查阅表格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铁。38.(2019七下·江干期中)如图,把一支钢笔放在玻璃砖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钢笔错位了”,这其实是光的折射现象。(1)请作出光线经过玻璃砖的的光路图。(2)证明经过两次折射后的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答案】(1)(2)∵AB∥CD且a⊥AB,b⊥CD∴a∥b∴∠1=∠2∵出路可道∴∠3=∠4∴∠5=∠6∴∠7=∠8∴∠c=∠d【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1)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可根据数学中“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即可。【解答】(1)①光从空气进入玻璃,首先通过入射点作法线a,然后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玻璃里面法线右侧作出折射光线;②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将这条折射光线看作入射光线,通过入射点作法线b,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气里面法线右侧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如下图:(2)如下图所示,∵a和b都是法线,∴a⊥AB,b⊥CD;∵AB∥CD,∴a∥b;∵折射光路可逆,∴∠3=∠2;∵对顶角相等,∴∠1=∠2;∴∠3=∠1;∵a∥b,∴c∥d。39.用两块平面镜做成如图所示的潜望镜,两平面镜中心的距离为 L,现在用此潜望镜观察正前方一物体AB,那么人从潜望镜中看到AB 的像与物体AB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作图并说明)【答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AB 与其在M 镜中的像A'B'关于M 对称,A'B'对于 M 镜为物,它的像A"B"距O 距离为L+h,所以A"B"距AB水平距离为L【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经过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B处发出的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传入人的眼睛,看到的在上方;A处发出的光线经过两 次反射后传入人的眼睛,看到的在下方;所以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的物体AB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根据题意画出对应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即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期中测试拔高培优系列训练卷二(学生版).docx 2024年温州市七下科学期中测试拔高培优系列训练卷二(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