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鼠妇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西瓜虫,其生活环境和蚯蚓相似,我们比较容易在( )找到鼠妇。A.沙堆里 B.潮湿的岩石下 C.小河里2.生态瓶里的非生物为动物提供了( )。A.食物 B.栖息地 C.能量3.下列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森林里的棕熊、蛇通过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冷、缺少食物的冬天。B.旱季来临,非洲草原上是角马、水牛等会进行迁徙。C.银鲑鱼生活在海洋中,它们会在海洋中产卵,孵化幼鱼。4.关于热带雨林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地球上蕴藏矿物资源最多的地方B.为地球提供50%的大气水C.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供多种植物资源5.下列属于分解者的是( )。A.草 B.蘑菇 C.小鸟6.许多鸟类都有迁徙过冬的习惯,但也有一些鸟类不需要迁徙,下列不需要迁徙的是( )。A.大雁 B.燕子 C.麻雀7.下面动物中,以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冬的是_________。A.熊 B.松鼠 C.蜜蜂8.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这里栖息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占全世界的_________以上。A.20% B.30% C.40%9.帝企鹅采取的御寒方式是( )。A.冬眠 B.迁徙 C.扎堆取暖10.下列四条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A.水藻→草鱼→野鸭→河虾B.野鸭→青蛙→河虾→水藻C.荷花→蜜蜂→青蛙→野鸭11.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B.某一物种的消失,不会影响其他生物生存C.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努力12.青蛙选择池塘作为它的栖息地是因为( )。A.池塘中的蚊子和苍蝇是青蛙的食物B.池塘为青蛙提供了庇护所C.以上都是二、填空题13.在自然界中,专门以动植物的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 。14.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他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 。15. 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 的本领。16.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 ,也可以小到一个 。17.寒冷的冬季,熊、蝙蝠、刺猬、青蛙、蛇等动物不吃也不动,以 的方式度过寒冬。1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 、 及 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作生态平衡。19.在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 ,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是消费者。20.生存在非洲大草原的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可以被称为 。在这个大草原上,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那么这种状态叫作 。三、判断题2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中包含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22.如果自然界没有动物,人和植物都会死亡。( )23.草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24.环境改变会影响雀鸟的食物来源,但因为鸟喙的不同,总有一些雀鸟会获取食物存活下来,所以个体差异确保了这一物种的延续。( )25.仙人掌适合生长在寒冷、多雨的地方。( )26.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27.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同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所以一种生物的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28.江、河、湖、海可以成为生物的栖息地,一个小水坑里不会有生物的存在。( )29.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政府的事,跟我们没有关系。( )30.北极熊厚厚的毛发是为了适应北极寒冷的气候。( )四、连线题31.将下列生物与其适应生存的本领连接起来。非洲鳄鱼 洄游水牛 迁徙银鲑鱼 冬眠鼠兔 贮藏食物蝙蝠 夏眠五、简答题32.如果昆虫真的消失了,对人类会有哪些影响?33.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有哪些生存的本领?34.解释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5.人类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请举例说明。(至少三例)参考答案:1.B【详解】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数量,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鼠妇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茅草屋)、庭院内,它和蚯蚓的生活环境相似。2.B【详解】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提供氧气)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自给自足,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这就是生态瓶。生态瓶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生态瓶里的非生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3.C【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森林里的棕熊、蛇通过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冷、缺少食物的冬天,旱季来临,非洲草原上是角马、水牛等会进行迁徙,AB观点正确;C观点错误,银鲑鱼生活在海洋中,但在繁殖期,它们会洄游到自己出生时的淡水河中产卵,卵孵化成幼鱼后,在淡水中生活一年或数年,再回到海洋,C符合题意。4.A【详解】A.是地球上蕴藏矿物资源最多的地方,错误;海洋是地球上蕴藏矿物资源最多的地方;B.为地球提供50%的大气水,正确;C.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供多种植物资源,正确。5.B【详解】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草 属于生产者;蘑菇属于分解者;小鸟属于消费者。6.C【详解】由于动物和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物、习性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备粮、迁徙、换毛等方法。人们按鸟类迁徙活动把鸟类分为候鸟和留鸟。候鸟常在一地产卵、育雏,而到另一地去越冬,每年定时进行有规律的迁徙,如大雁、丹顶鹤。留鸟活动范围较小,终年生活在它们出生的区域里,不因季节变化而迁徙,如麻雀。7.A【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冬眠、换毛,要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熊靠冬眠过冬,蜜蜂、松鼠储存食物过冬。8.B【详解】大熊猫不惧寒湿,从不冬眠,嗜爱饮水。几乎全靠吃竹子为生,每天的进食时间超过12小时。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有幽深的森林,植被变化多样,竹子类资源极其丰富,30%的大熊猫在这里生活。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生活场所。9.C【详解】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例如,一些动物会因气候变化而向其他地区迁徙,或者进入冬眠、夏眠等,帝企鹅采取的御寒方式是扎堆取暖。故选C。10.C【详解】A.水藻→草鱼→野鸭→河虾,错误;应该是水藻→河虾→草鱼→野鸭;B.野鸭→青蛙→河虾→水藻,错误;食物链的开头应该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C.荷花→蜜蜂→青蛙→野鸭,正确。11.B【详解】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A、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会对人类自身产生威胁,物种灭绝后,基本不能再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选项观点正确;B、某一物种的消失,会破坏生态平衡,会影响其他生物生存,选项观点错误。C、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努力,选项观点正确。12.C【详解】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青蛙以害虫为食,是害虫的天敌。青蛙选择稻田作为它的栖息地,原因之一是稻田里的害虫是青蛙的食物,池塘为青蛙提供了庇护所,C符合题意。13.分解者【详解】地球上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在自然界中,专门以动植物的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14.栖息地【详解】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一棵树可以成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例如:松鼠、小鸟、虫子等。15. 环境的改变 环境变化【详解】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为了生存,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比如说候鸟随季节迁徙等。16. 区域 水坑【详解】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栖息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17.冬眠【详解】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寒冷的冬季,熊、蝙蝠、刺猬、青蛙、蛇等动物不吃也不喝,以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冬,是为了减少身体消耗,帮助其顺利过冬。18. 植物 动物 微生物【详解】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19.生产者【详解】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的源头在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20.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详解】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21.×【详解】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中包含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题干错误。22.√【详解】动物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动物,生物多样性将受到威胁,植物的繁殖和生长将受到限制,整个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最终导致人类和植物的死亡。23.×【详解】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24.√【详解】由于动物和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物、习性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鸟喙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环境改变会影响雀鸟的食物来源,但因为鸟喙的不同,总有一些雀鸟会获取食物存活下来,所以个体差异确保了这一物种的延续。25.×【详解】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仙人掌和仙人球储水的秘密是它们的叶呈针状,而且茎表面有蜡质覆盖,水的蒸发量极少,可以生活在沙漠里。26.√【详解】大熊猫不惧寒湿,从不冬眠,嗜爱饮水。几乎全靠吃竹子为生,每天的进食时间超过12小时。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有幽深的森林,植被变化多样,竹子类资源极其丰富,30%的大熊猫在这里生活。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生活场所。27.×【详解】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结构,人们把自然界中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假如在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消失了,将对其他生物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一个生物的消失,对其他另一个生物来说就会缺少天敌了,它的数量就会迅速的增加,进而会影响食物链中的其他的生物。28.×【详解】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栖息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29.×【详解】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生物,保护生物实际上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这是全人类的事情,不仅仅是政府的事。题目说法错误。30.√【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冬眠、换毛,要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北极熊白色的毛发是为了适应北极寒冷的气候特点。31.【详解】由于动物和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物、习性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储藏食物、迁徙、洄游等方法。非洲鳄鱼的生存本领是夏眠;水牛的生存本领是迁徙;银鲑鱼的生存本领是洄游;鼠兔的生成本领是储藏食物;蝙蝠的生成本领是冬眠。32.如果昆虫真的消失了,会引起全球生态链的毁灭性灾难。没有昆虫参与授粉,大量植物将无法繁衍;没有昆虫,无数动物会失去食物来源。【详解】昆虫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如果昆虫消失了,对动植物以及人类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没有昆虫参与授粉,大量植物将无法繁衍;没有昆虫,无数动物会失去食物来源。33.骆驼脚掌宽大,脚垫厚实,有利于在滚烫的沙漠中行走;骆驼的鼻孔可关闭,睫毛粗长,可抵御风沙;骆驼的身上又厚又密的毛也大大地减慢了水分蒸发的速度;骆驼的驼峰可储存脂肪,可供长途跋涉养料不足时使用。【详解】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它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够望到很远的地方。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能够帮助人们找到水源。每逢沙漠里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它的鼻孔就紧紧地闭起来。骆驼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骆驼背上有驼峰,在水草多的地方,它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一部分养料变成脂肪藏在驼峰里。等到缺乏食物的时候,它就用自己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34.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比如:大树、小草。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被称为消费者。比如:兔子、羊。能分解动物的排泄物、尸体或腐烂物的细菌等微生物,被称为分解者。比如:细菌。【详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比如:大树、小草。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被称为消费者。比如:兔子、羊。能分解动物的排泄物、尸体或腐烂物的细菌等微生物,被称为分解者。比如:细菌。35.过度捕杀;过度放牧;过度喷洒农药。【详解】生态平衡遭人为破坏的例子有:过度捕杀,过度放牧,过度喷洒农药,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优化生产方法,防止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