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某些用途和性质。2.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3.通过实验,学会合作与交流。4.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增强学深实验探究能力。教学方法:师生协作互动、分组实验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品1.仪器:集气瓶(5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4套)、小烧杯4只、小喷雾器2只、镊子2把、软塑料瓶8只、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数朵等。2.用品:大理石、稀盐酸、稀醋酸、澄清石灰水、石蕊、蒸馏水、8个塑料瓶盛满二氧化碳、可乐、干冰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目的情 景 导 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喝过可乐么?你知道可乐中是什么气体么?我们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可乐中的气体? 看来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够完善,所以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实验,了解更多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板书: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二氧化碳了解,说说它有哪些性质?(教师对同学回答的结果在副板书上板书) 可能是二氧化碳导致的 学生可能回答: 1、无色无味气体 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等等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验证猜想结果,让学生体会学习是为了应用。 联系生活,使学生立即陷入积极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实 验 探 究 实 验 探 究 过渡讲解:同学们刚才说出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很多性质,都正确吗?想不想验证?下面我们就来进行验证。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113页实验6-3、实验6-4介绍两个实验的操作要点,然后仔细观察老师做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否观察出来?我们常把这种看不见的转化为看得见的现象,叫做化隐性为显性,比如瓶子变瘪。今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这类实验。 板书: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过渡:展示一瓶刚刚做的变瘪的瓶子,大家再想想,瓶子变瘪除了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其变瘪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情况呢?比如它们反应了吗?能不能看到?需要把这种隐性转化为显性。怎么显性呢?接下来就是鉴证奇迹的时刻。 演示将变瘪的瓶子中的液体取出滴在石蕊小花上,观察现象。小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原来老师在小花上事先用石蕊润湿并晒干。(简单介绍石蕊)边介绍边演示向石蕊中加醋酸的变化情况。 再次提问:是什么使石蕊变色的呢? 实验探究二: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能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色的?请同学回答。 教师请学生完成实验:分别用2朵干燥的石蕊小花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直接喷水,注意用一朵小花做对比,观察现象,分析结论。(注意引导学生) 将石蕊小花喷水后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再观察,分析。 讲解:石蕊这种物质遇到呈酸性的物质才能变成红色,那么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在一起能不能生成一种呈酸性的物质,如果能,是什么物质呢?(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8得出原因) 板书: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 事实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物碳酸使石蕊变色的。 问题情境:在化学实验室中常有硫酸,盐酸等,但很少有碳酸,知道为什么吗? 实验:把变色的小花用电吹风烘干,观察现象。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回顾刚才的实验,到底是什么使石蕊小花变色的时是怎么做的,从而得出获得化学知识时还会用到对比法。 过渡:刚才我们讲解的都是气态的二氧化碳,那固态二氧化碳又是怎么样呢?(观察手中的干冰,了解固体二氧化碳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干冰的走进干冰,现在我们像干冰中加入水,观察现象。再取一块干冰放在自封袋里,观察现象。 回顾刚才的实验,我们得到干冰的用途。CO2本身没有毒,但CO2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人群密集处应注意通风换气。接下来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呢?(图片展示) 学生完成实验 实验6-3: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6-4:瓶子变瘪了,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了,压强减小,所以瓶子变瘪了。 石蕊小花变红 可能是二氧化碳、水或者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物质 没有。 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存在才能使石蕊小花变色 可能是碳酸 CO2+H2O====H2CO3 可能是碳酸不稳定 小花又变回紫色。说明碳酸的确不稳定。 H2CO3 ==== CO2↑ +H2O 干冰升华吸热,所以可以用于人工降雨,食物保鲜。 二氧化碳用途:光合作用,灭火,化工原料,气体肥料。 通过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团结互助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还能从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 。 通过提问,循序善诱,引导学生思考,继续激趣。 问题质疑,循序渐进,让学生紧扣课堂,回归课堂。 通过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既让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的内容。实 验 探 究 温故知新:我们是如何得出可乐中有二氧化碳的?现象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能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过渡: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了关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现在我们共同来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今天你掌握的学习方法。(同学交流回答) CO2+Ca(OH)2=CaCO3↓+H2O 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是什么。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小结 谈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复习巩固板书设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不能供给呼吸。(3)与水反应:CO2+H2O==H2CO3(4)碳酸的不稳定性:H2CO3=CO2↑+H2O(5)与Ca(OH)2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三、CO2的主要用途: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制干冰等。四、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