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小石潭记》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任务目标 1.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感受小石潭的景色特点。 4.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赏析法:赏析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介绍作者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出身名门,自幼聪慧过人,擅长诗文。在文学方面,柳宗元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等。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风格:他的文章风格雄深雅健,具有犀利、精警的特点。 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描写景物准确细腻,寄托自己的遭遇和怨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寓言作品:用寓言形式来讽刺时政,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柳宗元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的思想较为复杂,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 柳宗元在文学和思想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3.学生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小石潭记》的结构层次如下: 开头: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了小石潭的位置。 描写潭景:详细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鱼等景物,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之美。 描写潭上景物:写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色,渲染了寂寥无人的氛围。 结尾:记录了同游者,透露出作者的孤寂之感。 这样的结构层次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先是引出小石潭,再对其进行详细描写,最后抒发情感。作者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被贬后的悲凉心境。 4.整理总结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古今异义:如“崔氏二小生”中的“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把);卷石底以出(而)。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写小石潭的景色的? 多种感官描写: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是视觉描写,“如鸣佩环”是听觉描写。 细致的景物描写:对潭水、石头、游鱼、岸势等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 运用比喻:如“斗折蛇行”,将溪流比作北斗星和蛇,形象地表现其曲折蜿蜒。 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景物描写,也有动态的鱼的描写。 情景交融:在描写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按游览顺序描写:由小丘到小石潭,再到潭中的景物,最后是周围景色,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何特点? 潭水:特点是清澈寒冷。 石头:形状各异。 竹林:茂密。 游鱼:数量多且活泼可爱,自由自在。 溪流: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用如下: 生动描绘:形象地描绘出潭水中鱼群自由游动的姿态,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凸显潭水清澈:侧面凸显出潭水的清澈透明,能清晰地看到鱼群好像没有依托地在空中游动。 增添美感:使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小石潭的美景,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表达情感:传达出作者对小石潭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4.作者在小石潭的游览过程中,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作者在小石潭的游览过程中,心情经历了以下变化: 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心情是快乐的。 欣赏潭中景色时:被美景所吸引,沉浸其中,感到愉悦。 感受周围环境的清幽时:心情逐渐平静。 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时:“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变得忧伤、凄凉。 这种心情的变化,既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喜爱,也透露出他在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和无奈。 5.《小石潭记》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借景抒情: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动静结合:如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鱼的活泼,又增添了动态美。 移步换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展现出小石潭的不同景色。 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形象地写出了溪流的曲折。 语言简洁生动:用词精准,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描写细致入微:对小石潭的各种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 行文有节奏感:使文章富有韵律美。 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小石潭记》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文:(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敏捷。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个人特色
反 思 得:
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